APP下载

基于GIS的陕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2024-03-07彭春香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空间分析陕西省

彭春香

摘   要:传承红色基因需要深入调查红色旅游资源详情,从而做好资源保护和再开发规划。因此,以陕西省文物局公布的345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为对象,采取GIS空间分析工具对资源点分布类型和均衡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呈现聚集且分布不均衡的特性;(2)在资源点分布上,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总体呈“聚集”类型分布,按集中程度划分前三名分别是延安市、西安市、渭南市;(3)在空间均衡性上,延安市和西安市形成一级高密度区域,各地级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分布不均匀。

关键词:红色旅游资源;不可移动革命文物;GIS;空间分析;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2-0036-06

一、研究与综述

红色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三大亮点之一。2022年上半年,红色旅游景区预订量同比增长超2倍,全国红色旅游接待游客累计达34.78亿人次,综合收入达9 295亿元,红色旅游重点城市及景区接待游客4.84亿人次[1]。2022年1月以来,“红色旅游”搜索热度较上年同期增长176%。京津冀红色旅游区热度增长240%,湘赣闽红色旅游区热度增长173%,沪浙红色旅游区的热度增长121%[2]。2022年10月6日携程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红色旅游大数据》[3]显示,“云旅游”、周边户外游、红色游是本地旅游消费的热门选项,88%的游客选择本地周边的红色旅游。报告显示,红色旅游群体中有两个特点,一是女性占比为54%,高于男性8个百分点;二是红色旅游逐渐被年轻群体所接受,其中80后红色旅游占比41%,90后占比26%。为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党史教育,2022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的通知》[4],重點强调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组织基层、广大人民群众、青少年进行宣讲活动,推出红色精品展览。推进“四史”学习和宣传活动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载体。只有摸清红色旅游资源底数、理清红色旅游资源脉络,才能使资源活化,从而促进红色旅游的繁荣。

陕西省有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建立了陕甘边区和陕北根据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定了一系列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开展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延安精神,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陕西省红色旅游资源主体范围广,西安——“抗日桥梁”“红色驿站”、延安——“党的新闻出版事业摇篮”“延安精神”、吴起——“长征胜利终点”、旬邑——“马栏风云”、铜川——“照金精神,英勇无畏”等,共同组成陕西红色文化精神库。陕西省有13处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点,有5个5A级、6个4A级、18个3A级、1个2A红色旅游景区。2020年12月30日,陕西省公布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75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1处,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303处,以及可移动革命文物40 703件(套)[5]。陕西省有19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48处国家级博物馆。有“中国革命博物馆城”之称的陕西省延安市共有革命旧址445处,革命类纪念馆30座,馆藏革命文物43 673件,还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3处[6]。以上数据说明,陕西省拥有众多优质红色旅游资源。但是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延安市红色旅游。如今国家面向全体公民推进“四史”学习,应对本区域革命文物充分研究,利用可靠数据将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四史”学习,从而进行全民爱国主义教育。

如今关于红色旅游的研究已逐渐成熟。在定性研究中,学者多以案例研究为主,主要以井冈山、中央苏区、西藏、韶山、川陕革命地区为案例。早期学者大多研究红色旅游资源的现状及保护和开发问题,目前红色旅游开发成果多样,如红色旅游+乡村游[7]、红色旅游+科技[8]、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等等。近几年,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红色旅游研究多集中于在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上的分析。在时间跨度上,翟燕霞(2021)等详细分析总结了2004—2020年红色旅游政策[9];刘梓汐(2020)研究近十年红色旅游发展趋势[10]。在空间跨度上,景点单一资源点的研究已扩大到省域范围或者全国,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点、主题性红色旅游景区等。时空研究的方法使得红色旅游研究逐渐定量化。目前红色旅游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理论探讨,更多的是与地理环境、交通环境、空间结构相联系。在研究方法上,多用网络爬虫软件及地探测器研究红色旅游资源网络空间关注度[11],利用GIS分析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时空演化过程[12]。利用GIS能够准确直观地在地图上展示红色旅游资源点的具体位置,从密度、类型、均衡性等细节进行更加细致的空间分析,不但可以了解资源点空间特征,使地理学科融入交通道路及模型构建,而且可以探讨资源点的交通可达性[13],能更清晰地展示其空间规划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

学者大多研究某区域内空间结构。本文将利用GIS分析方法,从分布类型及均衡性等方面来研究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空间结构特征。笔者在了解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详情后,提出相应的地理空间规划建议,以期更好保护、开发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丰富陕西省文化旅游内容,促进陕西省红色旅游发展。

二、研究区域介绍及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范围以陕西省为主,其中包括宝鸡、延安、咸阳等10个地级市。本研究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单均来自陕西省文物局,不可移动文物中选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名单,以此为基础来分析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空间特征。数据来源包括陕西省行政区域矢量图(来自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中心)、国家级与省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如表1所示)、2021年陕西省统计年鉴。

根据陕西省文物局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已公布的国家级和省级第一批到第八批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名单整理发现得出,陕西省不可移动文物共有345处,包括国家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63处,省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82处。其中,延安市不可移动文物最多,有国家级的有30处,占比达47.62%;省级的有145处,占比达51.42%。其次是西安市,有国家级不可移动文物有13处,省级有23处,分别占比20.63%和8.16%。两地不可移动文物之和为61.65%,是陕西省最主要的不可移动文物聚集地。渭南市有5处国家级、26处省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总计占比达8.99%。榆林市和汉中市拥有相同数目的国家级和省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各为24处。2021年陕西省有三条线路入选“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分别是西安“西安事变”—铜川“照金革命根据根据地”—延安“南泥湾精神”“革命纪念地”“长征胜利纪念馆”;其次是榆林—延安—西安—杨凌,西安—咸阳—宝鸡。目前陕西省红色旅游以西安市和延安市为核心,但是周边地区红色旅游联动规划还需进一部发展。通过数据分析说明,咸阳、渭南、榆林、汉中四地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量较多,也应得到充分利用。

三、研究方法

已有较多学者利用GIS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空间分析。当红色旅游还未形成热潮时,学者大多以A级旅游景区为例,利用GIS分析其旅游供需空间结构特征[15,16]。其中张宇丹就用GIS研究新疆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借鉴其空间分析方法,选取权威官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为研究对象,运用百度拾取坐标系统进行资源点数据采集;在此基础上,运用AreGis10.8软件,采取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法、地理集中度指数等方法对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进行较精准的空间分析。

(一)资源点空间分布类型分析

1.平均最邻近指数法

利用最近邻点指数反映点状对象的空间分布特征,点要素的空间分布包括均匀、随机、凝聚三种状态。进而判断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以及空间结构是否均衡。最近邻指数为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为:

公式(1)(2)中,da為要素质心与其最近邻要素质心位置间的观测平均距离,de为要素间的期望平均距离,n代表要素数量,A 为研究区域面积。若R=1,则点状要素随机分布;若R>1,则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若R<1,则点状要素凝聚分布。

2.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G)能够用数据判断出在该区域内资源点的聚集情况,可用来探究陕西省不可以移动革命文物在每个城市的聚集程度。公式如下:

公式(3)中,Xm为第m个城市的数值,k为城市数量,T为所有城市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总数量。若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平均分布时G=G0;若G>G0则表示聚集,且G值越大集中程度越高,反之则分散。

(二)资源点空间均衡性分析

1.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主要是针对于点要素或者线要素的分析方法,采用核密度法分析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空间分布特征,能清晰反映研究区域内地理要素的聚集和分散状况,在一定的网格中心范围内,能计算其一定半径距离内的点要素,通过点的数量计算来判断网格的密度。在陕西省行政矢量图中能清晰反映出点的高密度和低密度聚集区,其公式如下:

公式(4)中,f(x)为核密度方程;h为搜索窗口的半径,本文选取半径为1km尺度保证分析的准确性;n 为落入搜索范围内的点个数;K为权重值函数,当带宽确定时距离核心越近,其权重值越大。

2.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

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Ripleys K函数,主要分析点要素在多尺度范围内的聚集情况。在空间分析中,距离作为重要的参数,在小距离空间范围上呈现聚集,在大尺度空间上则呈现随机或者均匀形态。Ripleys K函数分析法可以通过设置一定范围的置信区间,通过投影来观测K预期值和K观测值两者之间的变化,从而判断出多距离空间中在某一范围内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的聚类或者离散。此方法将拓宽空间范围来检验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在多距离空间中的分布情况。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d为距离,n为要素总数目,A为要素的总面积,Ki,j是权重。如果没有边的校正,当i与j之间的距离小于d时,则权重等于1,反之权重为0。

3.不平衡指数

在资源点的类型分布研究后,将范围扩大至多聚集下,不平衡指数(S)可以反映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在陕西省各市分布均衡程度,其公式为:

在公式(6)中,n表示陕西省地级市数量;Yi表示各地级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占全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总数的比重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的累计百分比;S在0—1取值,当S = 0时不可革命移动文物平均分布在各城市,当S = 1时则集中在一个城市。

四、陕西省主要革命文物空间分布特征

利用百度地图拾取器对陕西省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坐标提取。大部分著名地区能直接获得精准地理经纬坐标,许多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按照陕西省文物局给出的具体地址便可定位至相关的村为最终经纬度坐标,运用AreGis及Excel对其进行平均最近邻和地理集中指数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一)资源点总体空间特征分析

如表2所示,在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平均最近邻指数R中,国家级、省级和综合指数R均大于0小于1,且具体数值均小于0.5。由此可以看出,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整体上呈现“聚集”类型分布。从各地级市来看,延安市和西安市的综合最近邻指数均小于0.5,两地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均呈现相对聚集分布,与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总体特征一样。两地R值接近0.5,是因为两地国家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R值接近1,国家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呈现“均匀”分布,省级R值较小,所以最终两地综合指数小于0.5,呈现聚集分布。且延安市与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之和为211处,占比高达61.16%。其次,咸阳市、渭南市、榆林市三地R值小于1,均属于“均匀”分布。值得关注的是,榆林市最终综合指数R大于1,但却为 “均匀”类型分布,是因为国家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较少,R值为7.175 8,但是由于省级有22处,R值小于1,所以其综合分布为均匀类型。从地理集中指数G来看,陕西省综合地理集中指数为38.739 8,其他地区G值越大则分布越集中。从具体数值来看,较为聚集的前五位是延安市、西安市、渭南市、榆林市、汉中市、咸阳市。宝鸡市、商洛市两地区G值小于15,分布聚集程度低,与最近邻指数R值符合一致。

(二)资源点空间均衡性分析

对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进行核密度分析及多距离聚类分析。可以将距离扩大至陕西省整个领域来判断其整体特征,得出核密度分析图(图略)一至三级不同密度区域。延安市及西安市形成一级高密度核心区域,其次是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形成二级核心区域,汉中市及榆林市形成三级低密度区域,宝鸡市和安康市形成低密度区域。最后运用Ripleys K函数进行检验,如图1所示,下方线为K预期值,置信度为99.9%,最上方的红色线为K观测值。从图1中可以看出,观测值始终大于预期值,其始终大于置信区间最高值,当距离达到1 200—300km时,预计K值与实际K值的差距最大,此时显示最强的聚集性;当距离在900km以下时,各市区均体现为聚集分布。

最后利用Excel计算得出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不平衡指数S为0.608 4,表明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在陕西省分布不均衡;根据相关数据生成洛伦兹曲线图(图2),洛伦兹曲线距离均匀分布线相对较远,曲线突起弧度较大,表明在各个区域内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分布不均衡。而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延安市4市的文物数量合计占比达到了76.23%,而宝鸡市、铜川市、商洛市、安康市4个地级市的文物数量合计占比仅为9.86%。

五、结论

以陕西省文物局公布数据为基础,以共计345处国家级和省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为对象,利用AreGis10.8对其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首先,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研究资源点在各区域范围内的分布类型,得出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平均最近邻指数R为0.274 1,整体上呈现“聚集”分布类型,而宝鸡市和商洛市两地区呈现“离散”分布。运用地理集中指数能从数量关系中看出整体聚集程度G为38.739 8,集中程度前五名是延安市、西安市、渭南市、榆林市、汉中市(榆林市和汉中市并列)、咸阳市。其次,将距离扩大至整个研究范围陕西省域,运用核密度分析陕西省文物整体的聚集区域,并得出如下结果:在延安市和西安市形成了一级高密度核心区域,延安市和西安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占比达61.16%。在多聚集空间中,当距离在200—300km时,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有较强的聚集性。最后,运用不平衡指数得出陕西省不平衡指数S为0.608 4,在洛伦兹曲线中,在多个地级市区域中曲线突起弧度较大,表明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分布不均衡。

参考文献:

[1]   中国报告大厅http://www.chinabgao.com/k/lvyou/65252.html

[2]   中国经济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9286603770724756&wfr=spider&for=pc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105/t20210526_533613.html

[4]   陕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http://www.shaanxi.gov.cn/xw/sxyw/202101/t20210103_2147891.html

[5]   光明网https://m.gmw.cn/baijia/2022-04/29/35698656.html

[6]   尚子娟,任禹崑.乡村红色文化与旅游发展模式探析[J].学术交流,2021(4):111-122.

[7]   魏文颖,银锋.VR助力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八一起义红色旅游资源为例[J].企业经济,2021,40(7):146-151.

[8]   翟燕霞,石培华.中国红色旅游政策演进规律、注意力分配及优化路径:基于2004—2020年政策文本的实证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37(9):1136-1144.

[9]   劉梓汐,罗盛锋.我国红色旅游研究进展及趋势:基于CiteSpace计量分析(2009—2019)[J].社会科学家,2020(11):44-49.

[10]   唐鸿,许春晓.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网络关注度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7):1792-1810.

[11]   王钊,黄文杰.长征红色旅游景区的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21,41(11):209-217.

[12]   杨友宝,邓巧.湖南省红色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公路可达性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2,31(4):793-804.

[13]   陕西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单位http://wwj.shaanxi.gov.cn/wbxx/bkydww/wwbhdw/

[14]   刘亚晶,罗静,孙建伟,等.2018年湖北省旅游供需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以A级景区为例[J].人文地理,2021,36(2):175-183.

[15]   刘丽梅,吕君.内蒙古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11):203-208.

[16]   张宇丹,李偲,关苏杭,等.新疆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4(2):128-136.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alysis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Shaanxi Province Based on GIS

— A Case Study on Immovable Revolutionary Relics

Peng Chunxi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300, China)

Abstract: Inheriting the red gene requires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the details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order to do a good job in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redevelopment planning. Taking 345 immovable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lics published by Shaanxi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s objects, GIS spatial analysis too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types and balance of resource poi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 immovable revolutionary relics in Shaanxi Province are clustered and unevenly distributed; Second, in term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 points, immovable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lics in Shaanxi Province are generally distributed in the type of “aggregation”, and the top three are Yanan, Xian and Weinan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concentration. Third, in terms of spatial equilibrium, Yanan and Xian form a high-density area at the first level; immovable revolutionary relics are not evenly distributed among prefecture-level cities.

Key words: red tourism resources; immovable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lics; GIS; spatial analysis; Shaanxi Province

[責任编辑   柯   黎]

猜你喜欢

空间分析陕西省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无锡市低效用地再开发监管平台设计与应用
基于GIS的汽车4S店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基于Matlab的水下碍航物可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