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鲁优良家风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培育

2024-03-07谢惠丽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齐鲁优良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感召作用,对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齐鲁优良家风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明确主要内涵,深刻领会两者文化同根、内容相契、目标恰切的互通逻辑,着力探索有效现实路径,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浓郁氛围。

[关键词]齐鲁家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4) 02-0053-0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多次提出要“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1]的要求。高校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要防止错误思潮对他们的渗透,高校要做好齐鲁优良家风的宣传教育工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文化涵育作用,提升育人质效。

一、齐鲁优良家风文化的核心要义

(一)一心为公、忠义为本的家国情怀

“忠孝爱国”是齐鲁优良家风家教的主题。在传统“先贤家风”事迹中,有率先起兵抗击安史之乱为国捐躯的颜真卿,有坚决抗倭保家卫国的戚继光,有坚决抗日壮烈殉国的张自忠,这些英雄事迹彰显了先辈们“治国平天下”的忠义精神;在革命“红色家风”事迹中,有“沂蒙母亲”王换于一家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事迹,有“沂蒙六姐妹”等三代红嫂用生命诠释的红嫂精神;在“新时代家风”事迹中,有军人张楠忠诚守护国家利益,他在担负我驻索马里大使馆警卫任务遭遇恐袭壮烈牺牲。这些事迹都展现了为大家舍小家的高尚情怀,这些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传统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2]领悟历史英雄人物的家国大义,追忆革命先辈的感人故事,学习宣传新时代的文明家风,有助于大学生领悟齐鲁人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

(二)追求理想、堅定信念的家国使命

在先贤孔孟家风思想中,诗礼世家、乐善好学理念是为了塑造完善的人格,为政以德、王道爱民思想致力于家国繁荣,秉持“和为贵”大同社会理念则体现天下情怀。中国革命早期,王尽美致力于革命斗争,其后代也纷纷走向革命道路;革命战士董成森铁心跟党走,并激励全家人报效国家;沂蒙红嫂张淑贞家三代人爱党拥军情怀坚贞不变;新时代,颜炳罡教授在全球创办儒学讲堂,彰显了极大的民族自信。

(三)道德修身、诚信敬业的处世原则

在“先贤家风”事迹中,从“孟母不欺子”的诚信教育,到“曾子杀彘教子”等故事,都彰显了诚信不欺的美好品质;从《颜氏家训》到《孝经》,自始至终贯穿着儒学重人伦、行仁义、遵礼教等德教思想;还有范蠡奉行的“富而好行其德”的处世理念,彰显了诚信尚义的儒商精神。在先人的榜样感召下,越来越多的美德楷模大量涌现,例如,现代山东商人刘丽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始终秉承以诚待人的精神品质,获得周边国家的信任,树立了当代中国商人的光辉形象。山东人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代代接力传承,在新时代继续秉持着先哲先贤们崇德敬业的价值追求,进一步彰显了齐鲁家风博大仁爱的社会处世观。

(四)勤俭持家、孝悌为本的齐家理念

“孝文化”建设是齐鲁传统家风传承的方面之一,是构成美德山东的重要内容。从先贤“仲由百里负米”,到“王祥卧冰求鲤”,从“江革行佣供母”,到汉朝“董永卖身葬父”,从“王裒闻雷泣墓”,到“曾参啮指心痛”,生动展现了齐鲁大地重孝尚义价值理念。在现代孝文化典型事迹中,陈庆理家庭以孝为本,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全国道德模范房泽秋信守承诺,传递了山东人的敬老精神。此外,山东妇女的贤良淑德品质也树立起新时代的孝德楷模,诸如“好军嫂”韩素云爱国拥军支持丈夫献身国防事业,“红嫂”陈希永操劳几十年成为家庭重要支撑,充分诠释了勤俭持家、孝悌为本的美德,也是激励大学生群体自觉践行孝道的重要资源。

(五)公私分明、不搞特殊的生活作风

在“先贤家风”事迹中,“晏婴廉政家训”倡导以廉治国,自己也身体力行严守礼制规范;羊续作为东汉第一廉吏“悬鱼拒贿”的故事以及拒绝丧葬补贴遗言同样令后人称道,这种清廉的精神品质也在中华子孙后代身上延续。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坚持与群众一起劳动,不占公家便宜,严格省吃俭用来解决生活困难,同时要求家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援藏干部孔繁森坚持人民公仆本色,两袖清风,将一腔热血奉献给了藏区人民;原山东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实心实意为老百姓干事,端正党风、严于律己、不办私事,展现了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形象。

二、齐鲁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逻辑机理

(一)文化同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根魂

两者文化同根,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源泉。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价值,是齐鲁家风得以产生发展的重要根基。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忠义情怀,直接转化为一心为公、服务人民的家风;又如,传统文化强调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热爱劳动、诚信敬业处世哲学的基础。现在我们介绍“周公诫子”“岳母刺字”等家教故事及各类家训典籍,本意都是为了进一步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强调社会主流价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提出的各项要求得到践行,其固有的根本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精髓要义在新时代的创新表达。

(二)内容相契性:彰显高尚“德行”的价值追求

齐鲁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上互相恰切,二者本质上都彰显了对于高尚“德行”的价值追求。齐鲁家风强调修德养身,既是对自身和每个小家的素质要求,同时也承接整个社会公德规范,为人处世上重视仁爱和善,品德修养上强调慎独自省,社会秩序上注意诚实守信等,集中彰显以“德”为主线的内核意蕴,突出表现出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取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也是“小德”和“大德”的综合,蕴含着培养德才兼备时代新人的价值追求。两者作为德性育人的重要文化资源,在内容上体现了崇德向善的高度耦合,这就表明了它们之间内容相契且一脉相承。

(三)目标共通性:构筑文明和谐社会的理想

从小家角度讲,好的家风具有严明家规的作用,从民族角度讲,家风可进一步折射为民风,好的家风能够推动社会和谐风气的形成。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3]在被称为“第一家训”的《钱氏家训》中,强调“信交朋友、惠普乡邻”,表明家风即是个体的行为规范,也是社会层面交往的遵循。在新历史条件下,家风文化进一步升华,在价值取向上更为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提出了规范要求,目标是凝心聚力致力于形成个体道德和社会风尚的升华。

三、齐鲁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向

自古以来齐鲁文化十分重视家庭教育,高校要积极探索齐鲁优良家风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路径,增强育人实效。

(一)找准着力点:发掘“多面互通”资源

其一,发掘齐鲁家风原始资源。“齐鲁家风”涉及诗书文化、孝道文化、诚信文化、廉政文化、家国情怀等。[4]原始文化资源价值极高,应通过多种渠道来发掘,例如寻找名人后代或革命经历者,通过采访回忆和物件收集,不断丰富原始资料。党和政府应加大开发家风教育基地力度,高度重视老一辈优秀共产党人故居、纪念馆等思政阵地的教育意义。

其二,推进齐鲁家风研究工作。一是高校成立齐鲁家风研究中心,充分挖掘本地域家风文化资源,并与当地研究部门合作,不断深化理论研究。二是组建一支包括专家、学者、各级各类教师参加的齐鲁家风研究队伍,发挥多方面力量形成育人阵地。依托研究队伍形成一批高质量理论成果,为家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其三,开发齐鲁家风文化产品。一方面,高校可通过组建文化社团、拍摄校园微电影等,生动活泼地宣传家风建设主题。另一方面,市场主体要加大齐鲁家风文化产品开发力度创造好的作品,例如纪录片《齐鲁家风》创造性地阐释家风文化,教育意义很强,让大学生在大历史观和时代视野中明确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

(二)提升保障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

其一,形成互动的教育机制。大学生家风教育是一个开放体系,需要形成良性互动机制。首先,高校与学生家庭达成沟通,学校及时公开教育动态和措施,便于家长了解情况,可通过创办育人互动论坛,举办与学生家长的座谈联谊等活动加强联系。其次,构建高校与社会各方的互动机制,例如合作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可与大众传播机构建立合作联系。

其二,形成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家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要通过科学指标衡量育人效果。首先是将家风建设工作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考评体系中,可通过问卷、访谈等收集反馈信息,在动态中不断优化评价机制;其次是注重党员教师群体的带动教育作用,并发挥党员学生的力量,从而形成大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其三,形成组织和政策保障机制。领导层面要高度重视,形成可靠的组织保障,配套相关政策措施,例如形成良好家风建设的物质保障机制,推进理论科研、家风精品课程、家风示范基地、家风模范评选等项目高效落实,使各项活动具有持久性。在社会方面政府要积极完善老年人日常活动设施,建立老年人口健康追踪档案,注重妇女儿童群体权益维护,进行精准分类服务。

(三)用好主抓手:建立“四维互动”体系

其一,以家庭为根本发挥核心育人功能。要重视发挥原生家庭场域优势。首先是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氛围。父母要提高道德修养,充分认识自己所担负的教育责任。其次是父母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教育方法,以优良家风高尚道德规范自身言论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

其二,高校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高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域,首先要利用好课堂推进家风建设。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教师的家风文化与课堂教学融合能力的专题培训,完善理论认知。其次是通过培训、座谈等方式,强化大学生家风意识,组织大学生参观家风建设教育基地,实地感受身边好家风。

其三,重视社会力量发挥合力教化功能。拓展社会教育空间,多元并举促使全方位联通。首先是重视传播媒介的宣传功能,让优秀家风文化在“互联网+”时代活跃起来。其次是依托以社区志愿服务为载体的教育实践,例如举行家风诵读会、宣讲家风小故事、评选表彰模范等,打造祥和文明的社会环境。

其四,强化国家层面的基础保障作用。齐鲁家风作为道德文化力量,是国家发展富强的重要支撑。党和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比如通过全国文明家庭评选、举办“最美家庭”表彰活动等,进行典型示范宣传,加大推广力度,发挥政府的文化教育功能,营造家风文化的有利发展环境,健全法律制度,设立婚姻家庭社会辅导、司法疏导等服务机构,使家风教育切实得到宣传和落实。

(四)把握推动力:打造“一主三翼”阵地

其一,改進理论教育,深化大学生对齐鲁家风认知。首先是内容上要寻找齐鲁家风与思政理论课和课程思政的契合点,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原则。其次是在方法上针对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特点,通过学术研讨、理论座谈等形式,把家风教育贯穿于素质提升全过程,保障理论教学的实效。

其二,推进实践教育,增强大学生对齐鲁家风的体悟。高校要结合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如开展“追寻家风足迹”“重温红色经典”等主题实践活动,近距离访谈模范人物,传承模范人物精神内涵;可以开展“身边思政课”沉浸式品牌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曲阜三孔”、沂蒙革命纪念馆、青岛党史纪念馆等,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认知。

其三,利用网络教育,推进线上线下协同育人。“互联网+”时代高校要善用融媒体。一是思政教育者要创新视频、图片、文字等新媒介手段,构建“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二是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形成“互联网+教育”模式,以VR、微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优良家风的文物、场景等,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学习需要,做好齐鲁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02).

[2]唐含芳.以家风建设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广东省:暨南大学,2019.

[3]习近平.推进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2-13/c408849-28945758.html.

[4]刘德才.齐鲁优良家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20(03):92-95.

(责任编辑:王义祥)

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青年项目“齐鲁优良家风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义、机理和路向”(L2022Q06170096)。

作者简介:谢惠丽(1996—),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史与党建。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考
浅析高校大学生思想咨询模式的构建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特点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