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体系对居民就业的影响
2024-03-07王伟妮
王伟妮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大幅提升,政府更加注重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解决现代社会需求等多个方面问题,对居民就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必须掌握社会保障体系的特征,明确其为居民就业带来的影响,才可以使社会保障体系得到优化。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社会保障体系对居民就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措施。
社会保障体系与居民就业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得到持续优化,因此必须明确社会保障体系对居民就业产生的影响,才可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科学,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保障与服务。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特征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为维护社会平衡、公平正义建立的一套制度,主要特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全面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广,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生育保险等多个方面。这些保障措施涵盖从幼年到老年、从就业到失业、从生病到伤残等多个环节,保障人们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的基本生活需求。第二,普惠性。不论人们社会地位、职业身份如何,都能享受相应社会保障待遇。我国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能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相应保障待遇,体现社会保障体系公平性、包容性、普惠性。第三,层次性。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设立不同级别、不同内容的社会保障项目,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分为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国家层面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由中央政府负责管理、组织实施。地方层面包括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满足人们多样化保障需求。
保障体系对居民就业的影响
积极影响 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为保障居民基本权益建立的制度安排,对居民就业产生积极影响。社会保障体系为居民提供系列保障措施,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减轻居民因失业带来的压力,稳定社会就业形势。社会保障体系可提供安全感,使居民愿意积极就业。有社会保障支持,居民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都能享受一定的保障,例如面对经济困境时,能享受失业救济金或者相应医疗保险福利。这种安全感不仅让居民更有信心去尝试不同就业机会,也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中,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社会保障體系增加就业机会灵活性,提高居民就业质量。社会保障体系中失业保险为居民提供安全感,使他们在面临就业风险时敢于尝试新工作机会。相对于没有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居民更愿意从事稳定工作,因此在社会保障体系支持下,可增加就业灵活性,促进职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社会保障体系还为居民提供福利保障,使他们在工作环境中享有更好的待遇和权益保障,提高居民就业质量,减轻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人力资源压力。除此之外,社会保障体系为居民提供广阔发展平台,促进人力资源流动优化。社会保障体系使居民在就业方面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发展潜力培养,居民有稳定保障,能更积极地追求职业发展、提升,进而促进社会人力资源流动性大幅上涨,优秀人才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实现个人和社会双赢。
消极影响 社会保障体系对居民就业影响是双面的,通过上文分析可看出保障体系带来的积极影响,接下来本文将分析社会保障体系为居民就业带来的消极影响。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些福利政策可能导致人们丧失就业积极性,例如一些国家提供失业救济金,人们失去工作时,可领取救济金维持基本生活。尽管这一政策可为失业人群提供保障,但也可能导致一些人在面临就业机会时缺乏积极性。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障体系成为阻碍人们追求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从劳动法角度来看,劳动法规定对员工的保护措施,如最低工资、劳动合同。虽然这些措施是为保护员工权益,但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企业带来负担。当企业需要招聘新员工,可能会考虑这些福利措施带来的成本风险,导致他们不愿意雇佣更多员工。由此可见,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部分福利政策可能对企业招聘意愿产生消极影响,限制了就业机会的增长。除此之外,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些福利政策可能导致人们滞留在低收入工作岗位上。一些国家的福利政策可能提供给低收入群体一定的救济金和津贴。尽管这些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但也可能导致人们缺乏进取心,不愿意追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薪资。由于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的福利已经满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所以他们可能会选择继续从事低收入工作,而不去追求更高的就业机会。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障体系就制约了人们的职业发展和经济状况的提升。
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方法
提升体系适用性 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落后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息息相关,结合实际数据来看,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比例较低,是因为我国现阶段财力无法完全支撑社会保障制度需求。虽然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广大农村地区和困难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较弱,财政收入有限,无法满足社会保障需求。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保障压力也随之增加。造成我国财政压力较大,难以承担高额社会保障支出。除了财力不足,还存在对国情认识不足导致的政策错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过程中,部分政策制定者没有充分考虑我国特有经济、社会特点,导致制度设计不合理,运行效果不佳。例如,社会保险制度覆盖面较窄,很多农民工和个体工商户无法参保,造成保障不平衡。有些地方政府在财政拨款和资金使用上存在不当行为,导致社会保障资金流失、浪费。要处理好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改革,应加大税收改革力度,完善税收制度,增加财政收入来源。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改革,提高制度公平性、可持续性。对于特殊群体,如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等,要建立相应保障机制,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另外,社会保障体系水平还存在一定偏差,管理部门应做好调节,才可真正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适用性。如不同区域、单位之间的保障水平存在差异,农村保障水平低于城市保障水平,非国有经济部分保障水平低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保障水平。这些问题不仅会降低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效果,还会对劳动力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必须不断提升上述几个方面的社会保障水平,积极做好相关建设,保障农村、城市与各用人单位保障水平达到一致,才可使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科学。
加强保障体系统一性、灵活性 为了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统一性和灵活性,管理部门应重点关注一个特殊群体——灵活就业群体。灵活就业是指劳动者不再与特定雇主签订长期劳动合同,通过灵活雇佣方式,如临时工、兼职、自由职业者等从事不同工作。灵活就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就业模式重要构成。灵活就业群体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导致他们在面临生病、失业等突发情况时,无法享受到像正式员工社会保障福利。灵活就业群体没有雇主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在退休、生病、失业等时无法得到足够保障。灵活就业群体还面临缺乏职业培训和职业发展问题,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为了解决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可以建立灵活就业者社会保障基金,由政府和雇主共同缴纳,为灵活就业群体提供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确保灵活就业者在面对风险时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同时,加强对灵活就业群体职业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政府可设立专门培训机构,提供针对性培训课程,帮助灵活就业者提升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此外,应加强对灵活就业群体法律保护,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有效维护。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增加灵活就业性,灵活就业者能享受到与正式员工相当的社会保障福利,减少不确定性风险。灵活就业者也将获得更多职业发展机会,提高收入和社会地位。对社会来说,灵活就业发展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多创新力,推动就业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均衡发展。
拓展保障覆盖范围 从目前阶段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还没有实现统一覆盖,仍然存在差异化。其中三项主要社会保险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些保险项目覆盖范围并不相同,覆盖范围最广的是基本医疗保险,主要涉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型成长型企业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一些中小微企业员工和个体经营者等人群在医疗保障方面存在一定难题。尽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相对较广,但对一些特殊群体,如农民工、低收入人群以及城市居民,社会保险覆盖仍然存在障碍,他们无法享受到应有医疗保障和福利待遇,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安。因此,为拓展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必须从城乡两个方面入手,加强对社会保障工作监管,使其更加规范化,同时要重视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城市中,人口密度较大,就业机会相对更多,但也存在一些特殊群体,如失业者、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等,需要得到社会保障帮助。管理部门要加强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确保这些特殊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满足,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范围。还要加强对城市社会保障工作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合理性、公平性,防止资金滥用,使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农村地区,人口分布相对分散,经济条件較差,农民群体需要得到社会保障支持。为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要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关注和投入,包括加大对农村养老、医疗、失业和低保等方面支持力度,确保农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还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宣传培训,增强农民保障意识,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发展。基层社会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基础,基层社会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体,如农民、务工人员和临时工等,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加强对基层社会保障投入,提高基层社会保障工作效益,可扩大社会保障范围,让更多人受益于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具有普惠性、层次性等多个特征,会对居民就业产生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为居民就业带来的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并完善体系、拓展保障范围、提高保障的公平性,才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价值,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保障与服务。
(作者单位:青岛市即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