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透明质酸钠液膀胱灌注联合膀胱黏膜电灼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效果
2024-03-06林海涵
林海涵
作者单位: 361005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泌尿外科
腺性膀胱炎(CG)是感染导致的一种特殊类型增殖性病变,流行病学显示中老年人群是此病的高发人群,且女性患者占比高于男性。患者的主要症状为会阴部不适、尿频尿痛尿急、血尿、下腹部隐痛等,其发病机制暂未明确,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针对CG患者国际上常用的治疗方式为电切术后给予化疗药物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部分患者会因药物刺激出现化学性膀胱炎[1]。相关研究指出,CG患者术后应用无菌透明质酸钠液膀胱灌注效果较好,可降低复发率,减轻患者的疾病症状[2]。本研究观察无菌透明质酸钠液膀胱灌注联合膀胱黏膜电灼治疗CG的临床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收治的CG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男20例,女29例;年龄39~78(52.09±3.37)岁;病程4~20(14.99±1.15)个月。对照组男22例,女27例;年龄39~78(51.33±3.45)岁;病程4~20(15.63±1.04)个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开展,患者及家属已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经病理活检及膀胱镜确诊为CG;(2)存在顽固性尿痛、排尿不适、尿频、血尿以及尿急症状,且反复间断发作。排除标准:(1)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2)既往有精神病史者;(3)伴泌尿系统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者;(4)对本研究相关药物有用药禁忌者;(5)合并膀胱肿瘤者;(6)合并其他严重的重要脏器或系统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膀胱黏膜电灼治疗,并将典型病变黏膜样本送病理检查,术后持续对膀胱进行冲洗,并予萘哌地尔片(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5 mg口服,每晚1次;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长春白求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5 g静脉滴注,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无菌透明质酸钠液(Mylan Institutional生产,规格:40 mg/50 ml)于治疗后第7天行膀胱灌注,灌注前10 h禁食水,次日清晨排空膀胱后灌注,灌注后药液在膀胱中停留时间≥1 h后排空,每周1次。2组均治疗4周观察效果。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4.1 排尿功能:记录治疗前后患者最大尿流率、残余尿及排尿次数。
1.4.2 血尿与疼痛评分:留取患者晨尿样本,通过高倍镜检测红细胞个数;采用自拟疼痛评分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分值0~6分,分数与疼痛程度呈正比。
1.4.3 生活质量评分:以健康调查表36(SF-36)中精神健康(MH)、生理职能(RP)、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4项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各项总分均为100分,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4.4 不良反应与复发率:不良反应包括排尿困难、局部疼痛及下腹不适。治疗后随访3个月记录患者复发情况并计算复发率。
1.5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治疗后患者疾病症状消失,且黏膜恢复正常;(2)有效:治疗后患者疾病症状发作程度、频率均明显改善,且病变黏膜范围较治疗前明显缩小;(3)无效:治疗后患者疾病症状未改善甚至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7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8,P=0.014),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排尿功能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最大尿流率、残余尿及排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最大尿流率均较治疗前提高,残余尿及排尿次数减少,且观察组提高或减少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排尿功能比较
2.3 血尿与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高倍镜检红细胞数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高倍镜检红细胞数与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血尿与疼痛评分比较
2.4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MH、RP、SF、R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MH、RP、SF、RE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5 不良反应与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20%,低于对照组的3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3,P=0.007),见表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为4.08%(2/49),低于对照组的26.53%(1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4,P=0.002)。
表5 对照组与观察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3 讨 论
移行上皮是构成正常人膀胱黏膜的组成部分,CG是慢性刺激(如感染等)导致黏膜组织变为腺上皮从而引发的一种类型特殊的增生性病变,它起源于Brunn巢(进入黏膜下的良性尿路上皮细胞团),Brunn巢中心细胞发生囊变后,形成了囊腔,囊腔面被覆有移行上皮,当囊腔内出现可分泌黏液的上皮,即出现CG。耻骨上膀胱区压痛是其主要体征,针对此类患者给予实验室检查及尿常规,普遍存在潜血阳性情况,白细胞相对较少或为阴性,输尿管膀胱镜膀胱三角区是病变的多发部位。肉眼观察膀胱黏膜呈多发性较小的不规则乳头状突起,且膀胱黏膜水肿充血、增厚、不平;少数患者表现为孤立性较大的肿块,严重者会累及整个膀胱壁。CG的主要检查方法有两种,其一为黏膜活检,其二为膀胱镜检查,CG通过膀胱镜检查主要分为以下3种类型:(1)炎症增厚型:泌尿系感染患者是3种类型的高发患者,主要症状为血管纹理增多,黏膜出现糜烂、粗糙、充血以及增厚情况。(2)乳头状瘤型:其主要特征为肿瘤基底增殖,冠状透明而黏膜改变形态为簇样,无血管插入情况。(3)滤泡样水肿型:主要为滤泡样改变,黏膜水肿充血,而滤泡末端质脆透明。其中最常见的是乳头状瘤型以及滤泡样水肿型。在病理学光学显微镜下,CG患者主要表现为基底细胞层增生,膀胱腺样化生患者发生腺癌的几率较高。相关学者认为其和膀胱癌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但部分学者认为其是较为稳定的一种组织学病变,目前临床中对该病的转归仍有争议。临床中缺乏明确的发病机制,可能和病毒感染、肿瘤、下尿路梗阻、细菌感染等导致的慢性刺激有关,而发生CG的原因在于炎症破坏了膀胱黏膜保护层。临床通常给予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有学者认为黏膜变化不显著型以及慢性严重型可给予抗感染治疗,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也有学者认为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对症治疗,在早期女性CG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效果较好,可获得和黏膜电切相似的效果。膀胱黏膜在正常状态下无腺体,长期的慢性刺激会导致膀胱黏膜基底细胞增生,形成上皮细胞巢,巢内腺化导致疾病发生。近几年,医疗技术的进步促使此病的检出率不断增加,针对此类患者临床中的治疗方案较多,但并无统一的标准,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药物膀胱内灌注等,以此达到改善慢性刺激的目的[3]。膀胱黏膜电灼具有治愈率高的优点,因此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虽然电灼术可缓解患者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部分患者术后仍存在反复发作的情况[4]。相关研究指出,电灼或电切术后给予膀胱药物灌注可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复发风险,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5]。
相关研究指出,针对CG患者对病变黏膜进行电灼可通过黏膜正常的爬行对移行上皮进行修复,以达到治疗目的[6]。CG患者存在葡糖氨聚糖层(GAG)缺损情况,GAG是覆盖在正常膀胱黏膜表面的一种保护性屏障,对尿液中的介质、微生物以及离子等进行防御,其关键组成就是内源性透明质酸,其是一种黏性多糖,吸水效果较好[7]。膀胱黏膜电灼会完全损伤膀胱黏膜的GAG层,导致深层组织暴露,尿液中的离子、微生物及微晶体均会直接作用于深层组织,导致患者出现血尿、尿频及尿痛等症状。无菌透明质酸钠液具有较高的仿形性、弹性以及黏性,灌注后可临时替代GAG,发挥隔绝的作用,以此降低膀胱刺激症状[8]。膀胱壁的主要组成有浆膜层、固有层、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相关学者通过研究指出,CG患者电切术后应用无菌透明质酸钠液膀胱灌注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分析原因在于无菌透明质酸钠对病理性增殖及炎症均有良好抑制作用[9]。另有学者指出膀胱灌注无菌透明质酸钠液后可加速缺损黏膜的修复[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最大尿流率与MH、RP、SF、RE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残余尿与排尿次数既高倍镜检红细胞数与疼痛评分减少,且观察组提高或减少的程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表明无菌透明质酸钠液膀胱灌注联合膀胱黏膜电灼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排尿功能和血尿症状,降低疼痛评分,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又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与复发率。分析原因,电灼治疗可最大程度消除病变,降低复发率;另外膀胱灌注无菌透明质酸钠液可暂时替代GAF,重建膀胱黏膜防御功能的同时避免炎性溶质侵害,促进黏膜再生的同时降低膀胱刺激症[11]。无菌透明质酸钠液还可抑制免疫复合物和白细胞的黏附,调节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的再生,加速结缔组织修复的同时清除氧自由基[12]。
目前在处理CG病变黏膜时,需重点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先清除各种慢性刺激,后依据实际类型予相应治疗;其次,在对病变黏膜进行电灼时,应将电灼范围扩大至病灶周边1 cm正常黏膜,原因是交接处可能存在潜在病灶,适当扩大电灼范围利于降低复发风险;再次,实际工作中还需保证膀胱颈顶部病变电灼的彻底性,避免复发[13]。此外,应彻底治疗导致CG的各项基础病及诱因,病变处于输尿管开口处时,须行电切治疗以降低术后狭窄的发生率;最后,应嘱咐患者日常注意个人卫生,每天适量饮水并按时排尿[14]。
综上所述,无菌透明质酸钠液膀胱灌注联合膀胱黏膜电灼治疗CG的临床效果肯定,可有效改善患者排尿功能,减轻血尿和疼痛程度、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