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成為聯合國假日意味著什麼?
2024-03-06
當地時間12月22日,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決議,將春節(農曆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
聯合國除了東道國的重要法定假日外,可由聯大通過決議,把世界範圍內廣泛慶祝的節日確定為聯合國假日,會在當日儘量避免安排會議活動。
百節年為首,年末歲首、辭舊迎新之際的節日慶典,一直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和世界各國節俗中佔據重要地位,承擔著特殊的社會功能,回首過往,展望未來,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春節,即中國農曆新年,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從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深處走來,貫穿於中華民族發展的進程,並伴隨著中國人探索世界的腳步,中外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歷程走向全球。
今天,中國春節不僅是所有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的代名詞,也已然成為世界性的文化符號。
據統計,全球約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春節,新加坡、泰國、加拿大、美國、毛里求斯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春節定為整體或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春節各類民俗活動更是走進200個國家和地區民眾的文化生活中。
此外,春節也成為不同文明和文化交流的溫馨場域。每年春節,紐約帝國大廈、英國“倫敦眼”、巴黎埃菲爾鐵塔、悉尼歌劇院,紛紛披上“中國紅”;各國國家元首、國際組織負責人通過致春節賀辭,向中國及所有慶祝春節的各國人民送上節日問候;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中國駐外使領館、華僑華人社區、留學生團體舉辦的新春音樂會、春節廟會、大巡遊、彩燈節等活動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熱鬧非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齊聚一堂,體驗歡樂祥和的中國“年味”,也在節日禮俗中感受中華文化魅力,打開相互瞭解的窗口,進而增進交流,相知相親。
受各國民眾喜愛,春節也逐漸融入當地民俗,慶祝形式越來越多元化,被賦予了更多本土化、國際化的內容。除了包餃子、吃年夜飯、守歲、貼春聯、送祝福、舞龍舞獅等中國特色的活動外,越南人會在春節採摘意為“求祿”的綠枝帶回家,新加坡人會展現祈求步步高升的“撈魚生”,北美、歐洲人的春節則會加入中西合璧的花車巡遊和交響音樂會。而各種春節禮俗背後傳遞的文化觀念和精神內核,涵蓋了對家庭親情的關注、對慶典儀式的重視、對自然生命的尊重、對未來生活的期冀這些人類共通的情結。也正因為此,春節可以超越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喚起人們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共鳴。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臨時代辦戴兵在決議通過後表示,春節作為中國傳統民俗節日,不僅是闔家團圓、辭舊迎新的日子,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等中華文明理念,也承載著家庭和睦、社會包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全人類共同價值。
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譜系所創造的文明成果,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不同文明相互包容、相互學習、相互合作,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而今,春節定為聯合國假日,不僅是中華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獲得尊重和認同的體現,也是不同文明、多元文化包容共存、交流互鑒的縮影。
甲辰龍年春節將至,期待海內外共度精彩中國年,共用中華文化之美,共奏世界和諧樂章。(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