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2024-03-05徐梦杰周颖杰鲁春阳杨柳颖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县域河南省区域

胡 涛,徐梦杰,周颖杰,鲁春阳,杨柳颖

(河南城建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

县域经济是以城区为中心、周边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的综合性区域经济体。其具有城镇经济发展的良好优势,也具有乡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其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方式,成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绝佳桥梁。据统计,2019年我国县域以1.55亿的人口总量创造了39.1万亿元的生产总值,约占全国GDP的41%,且这一比重仍呈稳步上升趋势,其发展潜力已不容小觑。学者们对如何推进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空间差异分析、保障机制研究和内在驱动机理等[1-6]。郭永杰等[7]引入“绿色发展”理念,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公共政策着手建立了指标体系,测算了宁夏各县域经济的绿色发展水平。苗峻玮等[8]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需以“以人为本”和“生态优先”为出发点,突出体现社会民生、改革开放及生态环境等重要建设内容。任晓燕等[9]指出高质量发展要注重创新思维,有效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融合化。此外,学者们认为生态环境状况的好坏正逐渐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而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则成为经济总量和质量“双增”的长远保障[10-11]。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河南省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取得了优异成绩,但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较为突出。加快缩小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综合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本研究运用加权变异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2009—2021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时空演化特征,为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以及其他欠发达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土地总面积达16.7万km2,是我国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关键交通枢纽。2016年12月,省会郑州市被国家批复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城市群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截至2021年底,河南省县域行政区划总面积占全省的88.5%,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3%,位居全国第一,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高达68.33%。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中部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以人均GDP这一指标来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在统计年鉴中记载时序长、涉及范围广,能够确保长时间序列上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另外,人均GDP抵消了不同研究单元人口基数的影响,较好地呈现出研究时段内的经济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异。研究中涉及的人口、产业、经济等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的河南统计年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鉴于研究期内河南省县域行政区划多次调整,为了数据统计口径的可比性,本文以2016年县域行政区划为基础进行统一。同时,考虑到县域经济与市辖区经济在发展规模、发展阶段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有一定差距,本研究的县域单元未将市辖区包含在内。最终确定的研究区域包括河南省所辖的县与县级市共计105个县域单元(不包括济源市)。

2 研究方法

2.1 加权变异系数

目前,测度区域间经济发展相对差异的常用方法有变异系数法、基尼系数法与泰尔指数法。变异系数分为有权重变异系数与无权重变异系数。无权重变异系数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时忽视了人口因素,不能准确地分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12-13]。为此,本文采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CVw)来表征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情况。CVw值越大,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差异越大,反之,差异越小[14]。其计算公式为

(1)

2.2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分为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用以表征研究区域整体的空间关联特征,以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来衡量,其取值范围为[-1,1]。I<0为空间负相关;I>0为空间正相关;I=0为不具有空间相关性。其计算公式[15]为

(2)

通过Z(I)值大小对全局莫兰指数进行显著程度检验,其计算公式为

(3)

式中:Z(I)为空间相关显著程度检验值;E(I)为期望值;VAR(I)为方差。在显著性水平5%(或1%)的条件下,若|Z(I)|>1.96(或|Z(I)|>2.58),则区域间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用以表征局部空间差异的异质性特征,以充分考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集聚或分散的变化趋势,常用局部莫兰指数来衡量,其计算公式[16]为

(4)

3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特征分析

3.1 县域经济发展变化趋势

近年来,受益于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和郑州都市圈等一系列空间战略的有效推行,河南省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县域经济规模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见图1),为县域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图1可知,2009—2021年,河南省县域人均GDP从20 392.97元增至53 267.46元,年均增速达8.44%,但增长率下降趋势显著,县域人均GDP增长率由2020年的17.49%下降至2021年的7.45%。说明研究期内河南省县域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但增长速率呈现减缓态势,以后要继续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统筹推进市区经济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大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向县域的支持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能。

图1 2009—2021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变化趋势

3.2 县域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特征

根据式(1)可知,全省105个县(市)的经济发展相对差异总体呈现“先急后缓”不断扩大的趋势(见图2)。2009—2021年,加权变异系数(CVw)值整体不断增加,其变化情况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CVw值由2009年的1.26增至2015年的1.31,各县域间的经济差异较大;第二阶段,2015年后,CVw值保持波动性平稳态势,数值约为1.31且小幅变化,各县域间的经济差异较小。综上所述,2009—2021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可能存在一定的极化效应。

图2 2009—2021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变异系数变化趋势

4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4.1 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空间差异特征

4.1.1 县域经济总量空间差异特征

2009、2021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情况如图3所示。由图3可以看出,河南省各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空间异质性明显。2021年,全省105个县(市)人均GDP超过8万元的有12个,占全省总数的11.43%,其中长葛市的人均GDP高达116 166.73元,是其值最低的安阳县(20 279.91元)的5.72倍。人均GDP低于3万元的县(市)有5个,较2009年的30个大幅减少。研究期内,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从西北向东南梯次变化的空间差异特征,豫中地区(郑州、开封、洛阳)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豫南和豫东南地区(信阳、南阳、驻马店、周口等)经济发展较为滞后。郑州、洛阳等大中型城市在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辐射拉动作用,已连片形成中原经济强县集群。

图3 2009、2021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

4.1.2 县域经济增量空间差异特征

根据2009—2021年全省县域人均GDP增量空间分异情况(见图4),13年间河南省县域经济总量增幅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郑州和洛阳周围县(市),如新郑市、嵩县、汝阳县、栾川县等。这些地区借助自身资源禀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如嵩县的矿业及旅游业、栾川县的旅游业等。县域经济总量增幅较小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豫东及豫西南地区,如兰考县、太康县、原阳县、西华县等。这些地区自身交通区位条件较差,特色资源较少,县域经济发展迟缓。

图4 2009—2021年河南省县域人均GDP增量空间分异

若以河南省人均GDP增量平均值(23 953.96元)为分界线,全省2009—2021年间各县域人均GDP增量处于平均值以上的县(市)有36个,集中分布于豫北和豫东地区,其中新郑市的人均GDP增量最高(63 676.47元),其原因可能为省会郑州市的经济极化带动效应明显。其余69个县(市)人均GDP增量均处于全省平均值以下。2009—2021年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其中舞钢市经济发展增长最为缓慢,13年间人均GDP增量仅为9 187.52元。人均GDP增量处于均值以下的县(市)空间分布主要位于豫西和豫南地区,其原因可能是豫西和豫南地区主要属于伏牛山脉和大别山脉地区,经济发展以农业、旅游等为主,需要进一步挖掘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及旅游经济。

4.2 县域经济发展空间自相关分析

4.2.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基于Arcgis软件,通过式(2)、式(3)计算2009—2021年河南省县域人均GDP全局莫兰指数(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13年间全局莫兰指数全部为正,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Z(I)>2.58,p<0.01),总体呈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由2009年的0.675 0不断增加至2021年的0.822 1。这表明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县域在空间上的集聚态势不断上升,总体仍处于空间集聚状态,即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县域倾向于临近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县域,或较低经济发展水平县域倾向于临近较低经济发展水平县域的空间联系结构。

表2 2009—2021年河南省县域人均GDP全局莫兰指数估计值

4.2.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为进一步揭示县域人均GDP在局部空间上的集聚或扩散特征,选取2009年和2021年作为时间截面,结合GeoDa和Arcgis软件,通过式(4)计算并绘制出河南省县域人均GDP的LISA集聚图(见图5)。

图5 2009、2021年河南省县域人均GDP的LISA集聚图

总体上,基期和末期的河南省县域人均GDP具有明显的局部空间差异,高高集聚区(HH)和低低集聚区(LL)是主要的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自2009年以来,高高集聚区包含县域单元逐渐增多,而低低集聚区包含县域单元数量虽有一定减少,但总体空间分布保持相对稳定,促使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与演变差异呈现显著的“极化效应”。一方面,高高集聚区(HH)主要集中在以郑州、焦作为核心的偏西北地区的县域,属于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以郑州市区县等为核心的城市群中部高高集聚区(HH)对附近区县产生一定影响,促使高高集聚区(HH)范围显著扩大。另一方面,低低集聚区(LL)多位于周口、驻马店等市下属县域,属于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经济薄弱区域。

5 结论

县域经济是连接城乡经济的纽带,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劣好坏情况能有效反映国民经济状况。本研究立足县域视角,运用加权变异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2009—2021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变特征,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从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征来看,研究期内,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均GDP从2009年的20 392.97元增至2021年的53 267.46元,但增长率下降趋势显著。各县域单元区域相对差异总体呈现扩大趋势,加权变异系数(CVw)由2009年的1.26增至2021年的1.32,说明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在进一步扩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一定的空间极化效应。

(2)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仍不均衡,空间分异明显。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自西北向东南的梯次差异。大中城市的辐射作用强,中部地区(郑—汴—洛)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发展水平较高,而豫南和豫东南地区(信阳、南阳、驻马店、周口)发展滞后,经济相对落后。在中原城市群崛起的同时,注意豫南、豫东南的经济塌陷现象,以防出现严重的区域差异发展问题。

(3)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表现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县域人均GDP全局莫兰指数由2009年的0.675 0不断增加至2021年的0.822 1。以2009年、2021年为时间截面的河南省县域人均GDP的LISA集聚图显示,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局部空间差异,高高集聚区(HH)和低低集聚区(LL)是主要的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高高集聚区(HH)主要集中在以郑州、焦作为核心的偏西北地区的县域,属于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低低集聚区(LL)多位于周口、驻马店等市下属县域,属于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经济薄弱区域。

猜你喜欢

县域河南省区域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分区域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