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冬菜尤香
2024-03-05何菲
何菲
白菜,古名曰『菘』,是一种常见的冬季蔬菜,白居易有诗:『浓霜大白菜,霜威空自严。不见菜心死,翻教菜心甜。』而经霜雪考验的大白菜的美味,却不止于『菜心甜』,哪怕是经冬而春,水分减少,也能被巧手的人制成美味。
地标:沧州 美食:冬菜
据研究,经霜的蔬菜,所含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变成葡萄糖,溶于其体液之内不易结冰,烹制后更增鲜甜清香,因此有“冬菜胜夏肉”之说。而不能吃完的白菜,越近阳春,水分越少,再鲜食烹饪难免因纤维突出而影响口感。于是,勤劳智慧的古人,便将这些封锁了营养的蔬菜,做成一种新的美食,也名“冬菜”。
冬菜溯源,很多人认为在沧州,且有一个温暖传奇的劝善故事。
很久以前,沧州城南住着一位老太太,无儿无女,乞讨为生。有一年闹灾——春旱、秋荒加蝗虫,地里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只在一场秋雨后,抢种了一季晚白菜,因为种得晚,菜没长芯,就到了收菜节气,人们只好收回家,聊解饥肠。
而老太太乞讨时,好心的乡邻们无以为赠,就给她些白菜或菜帮菜叶,老人积攒了一堆,聊以糊口,但时间一长,白菜开始发霉、变质。老太太心疼且为难:扔了吧,这是乡亲们的心意;不扔吧,眼看要烂。
忽然一天,来了一位老婆婆,要投宿,老太太虽自己家贫衣食无着,但还是收留了老婆婆,而且拿出自己最好的菜,给老婆婆吃。晚上,老姐俩聊天,老太太说起烂菜的事,老婆婆一开始没搭腔,第二天一早对老太太说:“老妹妹,我给你想了个办法,你把这些白菜都剁碎了,在门前的盐碱地上挖个坑,把菜放里面,用卤水点一点,然后用土把口封上,过些天,你再扒开,一定会卖一大笔钱的!”对她这番话,老太太哪敢相信,心想:那样白菜不烂得更快了吗?可等她回过神来,那位老婆婆已不知所踪。老太太很奇怪,就想:反正也没别的办法,不如一试。于是,剁菜、挖坑、点卤、掩埋,做完这些,就出门乞讨去了。过了一段时间,老太太回来,未进家门就闻到一股奇特的香味,寻香而去,原来就在她埋菜的地方。她扒开土,抓点菜放在嘴里一尝,那菜被碱地和卤水沤得咸软香脆,竟别有风味。老太太惊喜地把这好消息告诉乡亲们,大家尝后也纷纷称赞。老太太把制菜经过一说,乡亲们都说那位投宿的老婆婆一定不是凡人,恐怕是哪位菩萨,看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还善良,才告诉了这个致富办法。从那时起,沧州这一带的老百姓就按老婆婆教的方法,做菜售卖起来,并给它取名“冬菜”,只不过不再用土坑沤,而改为用陶罐或瓦缸腌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冬菜的做法也有创新。比如在天津,人们制作时就加入了大蒜,使冬菜味道更加丰富,又因大蒜在佛教被视为“荤”物,所以称为“荤冬菜”,而把沧州原产不加蒜的,称为“素冬菜”。清代,乾隆皇帝还曾钦点沧州冬菜进宫,现在,冬菜更是传遍大江南北,甚至东南亚一带,颇受各方食客欢迎。
据悉,目前沧州冬菜已入选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期将这一地方特色产品传承下去。而在民间,沧州稍有些年纪的家庭主妇也都会做冬菜。讲究一些的,做冬菜的白菜须精选帮多、芯少的品种,据说有一种叫天津绿,即使不是天津绿,至少也得是本地的大白菜,尤其是立冬收割的大白菜,吃到春天,水分减少,菜帮变软,晒起来会更省力。白菜帮切成一厘米左右的
小方塊,然后晒至半干,加食盐揉搓、入缸压实,2~3天后,加入切碎的蒜末或捣碎的蒜泥,3个月后就可以吃了。蒜香浓郁、菜质柔脆,咸鲜适口,味道醇厚而独特。
现在全国各地有名的冬菜很多,如川冬菜、津冬菜、潮汕冬菜等。其中潮汕冬菜,据说师承天津,但溯源还是沧州。各地冬菜有各自的风味,吃法也略有不同,津沧一带,冬菜的吃法一般是做汤菜的调味菜或主菜的配菜或佐餐的咸菜。
冬菜做调味一般放在汤类菜品里,无论是鱼、肉的腥膻还是瓜菜的青涩,一经冬菜调和,均可消解,而冬菜自身的蒜气也被调和,汤味便融洽得一团和气、满室飘香。沧州人喜欢吃冬菜,很多人做个普通挂面汤,也会撮一点冬菜来提味。
作为配菜,冬菜是沧州老席 “垫碗”的重要一员。沧州的老席,一般有八个,所以也叫“八个碗”。分红肉、白肉、卷煎、丸子等七荤一素, 而每一碗中,都会加一点冬菜——红白肉里的冬菜能解腻,卷煎、素菜里的冬菜能提味。
据说在潮汕等地,冬菜还有不少吃法,如冬菜蒸肉饼、冬菜炊鱼、冬菜炒蛋等,颇为讲究。而冬菜之于沧州人,却更像大白菜,每年每家都要屯,吃起来也并不特别讲究,白菜豆腐炖粉条,已经很好;花椒熟油拌冬菜,更是美味——夹个旱碱麦的面花、馒头,再搭配加了红薯或胡萝卜的玉米粥,暖暖和和、热热乎乎,简直就是老沧州的冬令标配!
围炉雪亦暖,经冬菜尤香。冬菜是浓缩了的大白菜,是经过时间酝酿的质朴陪伴,它们不怕日晒、盐渍,更无惧时间的考验,把奉献于人的这份深情,酝酿得醇厚而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