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农业在植物保护中的核心技术及措施

2024-03-04张小卫

新农民 2024年1期
关键词:植物保护核心技术生态农业

张小卫

摘要: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生态农业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进入新时代后大环境下的产物,生态农业需要积极利用植物保护技术,提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农业正朝着自动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植物保护技术就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核心技术,本文主要就生态农业中植物保护技术研究的意义以及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态农业;植物保护;核心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需要重视的问题,“三农”问题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就是生态农业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就要坚持保护环境,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升级,有效降低病虫害和植物种植的发病率,打造影响当地经济的生态农业体系。生态农业需要积极利用植物保护技术,提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农业正朝着自动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植物保护技术就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核心技术,进行高质量农业生产[1]。

1 生态农业的原则和特点分析

近几年,农业,尤其是生态农业成为热点,做生态农业、销售生态产品跟着也热了起来,不论是农民,还是农民合作社,都在积极参与。生态农业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尽量减少对石化能源的依赖;二是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三是尽量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减少对水的污染,不要投入更多的化学东西,这样的农业才是友好的、才是可持续的,才能解决人们的食品安全问题、大气污染问题。其实,生态农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甚至是一种哲学,生态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手段,广义的生态农业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绿色环保是生态农业的核心理念,它遵循自然规律,是科学的。

1.1 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

从生态农业种植核心技术上分析,生态农业就是间套作,不是单一的大规模种植,单一种植模式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路边的杂草没有人给它施肥、打药和松土,但是却生长得很好。相反,大规模农作物种植,进行了打除草剂、松土、定期的施肥,每年地里还有大量的杂草和病虫害,究其原因是人为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原则。杂草的种类越多,昆虫的种类就会越多,因为不同的杂草吸引不同的昆虫,不同的杂草会吸引不同的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了,就会自行生成一种相生相克的生物系统,所谓的害虫就一定会有自己的天敌,这就是生物多样性。而传统的农药使用量很大,没有隔离,物种单一,害虫的天敌也单一,微生物更为单一,一旦发生病虫害,就很容易爆发,不使用农药就没有办法控制。

1.2 保护性耕作

建议不耕作土地,不仅不用机械,也不用人工,生态还没有恢复,则要能就少耕就少耕,能浅耕就浅耕。

1.3 不使用化学农药

生态农业要求不使用化学农药,不要人为地去控虫、杀虫,在科学基础上形成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

2 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与植保技术的意义

2.1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传统农业对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是使用化学农药为主,药物越用越多,病虫的抗药性增强,还会导致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影响消费者的生活及健康。例如,秦皇台乡“秦台牌”西瓜就是采用生态种植,不用化肥、不打农药,西瓜的水分多,口感也好,虽然价格贵些,但吃着放心。其生产经营理念是用优质的品种+良好的生态环境+科学的种植养殖方法,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所以,有自主定价的优势。西瓜5元1斤,其他产品的价格也都高于市场价格。该园区规模超千亩,采取“五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方式,在实现低碳循环发展的同时,还建设了农产品加工园区,完善了电商物流体系。多年来,该生态园摸索出一套“基地直销+农庄饭店直供+定点销售+直营店+互联网”的销售模式,在商家和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目前,该农业园果树种植500亩,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农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2.2 改善乡村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如果使用大量的化学农药,就会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农药的使用率较低,但仍然沿用低端的电动喷雾器,大量的农药散落在大气、土壤和地表水中,造成严重的環境污染;同时,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一些农药的包装材料随意丢弃等行为,容易引起人畜中毒。

2.3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改善土壤质量,降低病虫害发生率,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可以实现农业的绿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和理念,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采用有机农业和自然农法后可以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有机农业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和化肥,而是利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方法来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侵袭。这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的肥力和抗逆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口感。采用农作物轮作、混作等措施可以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轮作和混作能够改变作物种植的单一模式,减少对某一作物的连续种植,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不同作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辅助作用也有助于保持生态平衡,减少农作物遭受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可以保护农田周边的生态环境,不会对环境和生物造成污染和伤害。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特别是保留湿地、林地、草地等生态功能区,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在农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副产物,如秸秆、农作物残渣、畜禽粪便等。这些废弃物和副产物如果得不到合理利用,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通过资源回收和再利用的方式,将这些废弃物和副产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能源等,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3 生态农业的植物保护技术及执行措施

3.1 物理防护

该方法能够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并对病虫害的防治起到积极的影响,物理防护有助于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改变单一的种植模式,增加农作物的抵抗性。有效减少损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有助于调节种植区域的生态系统。例如,滨城区秦皇台乡的农业发展之路通过不断探索,已经逐步从过去的简单粗放型转向生态绿色型发展。目前,滨城区秦皇台乡人民政府坚定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积极主动转型发展,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培育做大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走出了一条发展生态、绿色、优质农业的新路子。

长期以来,秦皇台乡立足生态环境保护的特有优势,将发展壮大绿色优质农业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抓手,结合本土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推动形成“南菌北瓜中部菜、工厂化养鸡无公害”的农业产业布局。2020年以来,全乡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 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1 000万元,建设农业产业项目2个,打造各类农业产业基地8个,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形成了以果品、食用菌、蔬菜、肉鸡、杂粮等五大产业并驾齐驱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同时,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环节,大力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初步构建以中裕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小麦生产链条,农业全产业链布局初见成效,赋予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3.2 扩大宣传,普及生态农业知识

由于从事农业种植人员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大多呈现老龄化趋势,对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的接受难度较大、理解程度有限,对新兴植物保护技术缺乏了解,需要各级农业部门加大宣传普及力度[2]。例如,滨城区2023年重点围绕“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法治植保”宣传主题,广泛开展相关法律宣传工作,营造“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植保植检法规的认知程度和依法生产经营意识,推进病虫害防治工作迈上法治化管理轨道。

为宣传普及植保植检法律法规知识,规范和提升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能力和农药使用水平,防范和应对生物安全风险,依法推进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和农药安全使用工作,增强公众维护生物安全的社会责任意识,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自2023年6月上旬以来,滨城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联合滨州市农学会,围绕“一法三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在全区组织开展“植保植检法治宣传月”活动。秦皇台乡植保植检站还举办现场咨询宣传活动。秦皇台乡植保植检站联合滨城区等地植保植检站,到农作物种子销售市场等进行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与物品。在种苗繁育基地及批发市场、农产品集散地、大型物流园区等重点地区设立宣传点2个,宣传栏10块,悬挂标语、横幅30条,现场解答50人次,开展巡回宣传咨询活动30次,发放资料3 000份。

3.3 完善病虫害检测监控体系

病虫害是影响生态农业效益的一大关键因素,不仅要重视“治”,更要重视“防”,现代科技快速发展为植物病虫害防治提供了科技支持,运用生物技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进行病虫害防治。信息技术的发展利于大数据的收集,通过对各地病虫害的大数据分析,总结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对于下一步病虫灾害的防治起到预测与指导作用,有助于构建完善的防治监控体系,依靠大数据对每次灾害进行分析整理,有助于从根源上解决病虫害问题。

例如,滨城区充分利用申请资金,撬动整合社会资金,持续高标准建设标准化病虫观测场,针对辖区内重点区域、重点作物、重点病虫害全面布局,科学规划监测网点,更新维护监测设备,通过科学规范监测方法,定点监测和随机踏查相结合,专业测报与群众测报相结合,对稻飞虱等迁飞性虫害做到“雨后必查”,全面掌握区域病虫害发生消长动态。同时,要加快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平台、病虫电视预报、植保情报等方式及时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药经营人员等服务对象发布病虫发生防治信息。各乡镇办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3个乡镇级病虫监测点。

3.4 加强生态农业的水肥管理

加大植物种植技术的水肥管理,建立完善的农作物“精准灌溉与科学施肥”体系,有助于增強农作物的长势,有效遏制农作物病原菌的传播和扩散。首先可以利用土壤检测仪,结合实验室进行土壤酸碱度、温度、湿度的检测,并通过合理使用有机质,有益微生物菌肥,农作物秸秆改良土壤,为农作物的茁壮成长奠定基础,从而有效提升农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其次建立滴灌、微润灌溉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建立现代灌溉体系,改变传统的“大水漫灌”模式,有效降低农田生态系统的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环境,降低危害。

水肥一体化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层面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具体来看,具有以下3大优势:第一,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同时,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条件,精确施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和污染。第二,保护环境和水质:降低养分的过剩排放,减少对地下水和河流的污染。同时,通过控制灌溉水的使用量和时机,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流失,并防止对水体造成进一步的污染。第三,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作物的生长效率和产量。精确的灌溉技术可以避免水分的过度供给或不足供给,保证农作物生长的最佳水分状态。同时,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精准施肥,可以提供适量而平衡的养分供应,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总之,农业生产直接作用于水源、土壤,关系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从多渠道、多方位普及新技术,转变农民观念,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种植作物和灾害完善灾害预警系统,努力减少化学污染,坚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真正落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张健,胡春玲,陈丽.生态农业中植物保护的核心技术及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3):110

[2] 刘慧敏.生态农业中植物保护的核心技术及措施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7,(10下):78-79

猜你喜欢

植物保护核心技术生态农业
烧结矿低硅均质慢烧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
植物保护:不珍稀才了不起
习近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植物保护中含哒嗪结构化合物的应用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颠覆式创新: 集汽车级十项核心技术的ROBYF1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植物保护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
欣锐特:掌控新能源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