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贴敷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胃虚弱型胃脘痛临床研究

2024-03-03俞晓露赵浩靖叶露孙夏莹

新中医 2024年4期
关键词:胃脘西药脾胃

俞晓露,赵浩靖,叶露,孙夏莹

1. 温州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浙江 温州 325000;2. 温州市中医院康复科,浙江 温州 325000

胃脘痛是一种以上腹部胃脘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表现,多见于急性、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疾病等[1]。胃脘痛临床治疗常用药物包含抗酸药、抗生素、止痛药等,其近期疗效较为肯定,但上述治疗难以解除病根,且部分患者在长期用药过程中易出现并发症,远期疗效难以满意。中医学认为,胃脘痛发病多由于饮食不节制、嗜食生冷、或忧思烦恼等引起胃肠道气机不畅,升降失和,不通则痛,临床经辨证分型论治多可获得较好疗效[2]。穴位贴敷是以中医经络学为理论依据,把中药研成细末,结合多种基底物质调成糊状、软膏或饼剂,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穴位疗法。近年来,笔者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弱型胃脘痛,收到良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考《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3]有关胃脘痛的诊断标准。存在典型的胃脘痛症状,且持续时间超过7 d。中医辨证参考《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4]中有关脾胃虚弱证的辨证标准。症见胃脘胀满,隐隐作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口淡不渴,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纳呆便溏,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

1.2 纳入标准符合胃脘痛的诊断标准和脾胃虚弱证的辨证标准;精神状态正常,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和配合能力;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可能继发胃部疼痛的疾病;合并恶性肿瘤、器官或组织功能异常等;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4 一般资料选取温州市中医院2020 年10 月—2022 年10月收治的168 例脾胃虚弱型胃脘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4 例。观察组男44 例,女40 例;年龄36~68 岁,平均(52.44±8.16)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0.89±1.67;平均胃脘痛发病频率(1.56±0.66)次/d;平均单次发作持续时间(8.25±2.46)min。对照组男45 例,女39 例;年龄35~70 岁,平均(52.65±8.67)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0.91±1.72;平均胃脘痛发病频率(1.65±0.69)次/d;平均单次发作持续时间(8.36±2.55)min。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温州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并批准通过(编号:WZY2023-LW-020-01)。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奥美拉唑肠溶片(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267)口服,每次20 mg,每天2 次,早晚用药各1 次。替普瑞酮胶囊(卫材株式会社川岛工厂,国药准字J20030052)口服,每次50 mg,每天3 次,餐后服用。共治疗14 d。

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脾胃穴位贴敷治疗。穴位贴中药方组成:花椒、丁香、肉豆蔻、干姜、五味子、肉桂、桂枝、补骨脂各30 g,附子、吴茱萸各10 g。取上药打粉,加入姜汁并调制成糊状备用。穴位贴敷操作方法:将上述制作好的穴位贴敷贴于脾俞、胃俞穴,每次30 min,每天1 次。治疗过程中应严格禁烟酒、忌辛辣,规范生活作息并适当运动。共治疗14 d。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②中医证候评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有关标准,对胃脘胀满、隐隐作痛、泛吐清水、纳呆便溏等中医证候按无、轻、中、重度分别计0、2、4、6 分,评分越高表示证候越严重。③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治疗过程中皮肤过敏、发红或色素沉着、消化系统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成组样本t检验及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证候及疗效评价》[6]中相关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下降≥95%;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下降70%~94%;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下降30%~69%;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下降<30%。

4.2 2 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5%,高于对照组83.33%,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3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见表2。治疗前,2 组胃脘胀满、隐隐作痛、泛吐清水、纳呆便溏等证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上述各项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表2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4.4 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见表3。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对照组为5.95%,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论

伴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胃脘痛发病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目前西药治疗方案大多以控制症状为主,奥美拉唑属于H+-K+-ATP 酶抑制剂,呈弱碱性,易浓集于酸性环境中,可发挥特异性的作用,降低壁细胞中H+-K+-ATP 酶活性,进而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缓解疼痛。

中医学认为,胃脘痛可表现为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胃阳虚、胃气虚等证型,其中脾气虚较为多见[7]。若先天禀赋不足、失于调养或饮食不节,容易导致劳倦过度,脾胃损伤,从而出现脾胃气虚证[8]。由于部分胃脘痛患者的疾病病情较为复杂,仅采用常规西药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或症状缓解后再次发作,故本研究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脾胃穴位贴敷常用于治疗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消化不良等疾病。中药穴位敷贴,其药力可被穴位局部吸收;同时药物可刺激穴位,通过脾胃经脉运行全身气血,沟通脏腑,达到治疗目的[9]。本研究所用敷贴剂为花椒、丁香、肉豆蔻、干姜、五味子、肉桂、桂枝、吴茱萸、附子等,方中花椒温中止痛;丁香温中降逆;肉豆蔻、五味子温胃暖脾;肉桂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桂枝温通经脉、发汗解机、助阳化气;吴茱萸祛寒止痛、降逆止呕;干姜、附子均为大辛大热之药,能增强脾胃阳气。诸药经由穴位渗入皮肤-经脉,能有效改善脾胃虚弱证胃脘痛患者中医证候。本次所选穴位有脾俞、胃俞、天枢穴、中脘穴等,脾俞穴属太阳膀胱经,具有和胃、健脾、化湿之功效;胃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上俞穴,具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之功效;天枢穴位于脐旁,具有理气止痛、活血散瘀、清利湿热等功效;中脘穴属于任脉,具有和胃健脾、通调腑气滞之功效。穴位敷贴疗法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大致可概括为穴位的刺激与调节、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以及上述两者的叠加效果。故药物在穴位敷贴的作用下,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之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脾胃穴位贴敷治疗胃脘痛可以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改善中医证候。本研究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大,表明联合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脾胃穴位贴敷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胃虚弱型胃脘痛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缓解中医证候,且无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胃脘西药脾胃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消渴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82例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参附芪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