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测年度宏观数据?
2024-03-03徐剑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必须对年度宏观数据进行预测,尤其是在一年的开始就要对全年数据给出判断。但各方面情况毫无疑问均存在很大变数,年度预测看起来似乎无从下手。不过,经济运行是环环相扣的连续过程,政策思路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宏观预测也并非完全无迹可循。笔者的体会是,年度宏观预测要坚持“三要”:
一要充分理解政策方向,这在近几年的宏观研究中尤为重要。其实对于研究人员而言,过度依赖“小作文”并不可取,仔细研读分析公开信息反而能收获更多。例如GDP的预测方面,2022年底经济工作会议在表述总体要求时已经把“质的有效提升”放在了“量的合理增长”前面,2023年两会期间则再次强调了“不要有大干快上的冲动”。种种信号清晰地表明宏观政策的大方向是坚持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增速相比,更加注重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再结合现实情况,2022年一季度和三季度疫情扰动相对较小、政策也有所发力的情况下,最终达到的季度经济增速都不到5%,可見2023年要实现5.5%以上的增速并不容易。对LPR利率的预测同样是基于对货币政策基调的理解。坚持稳健精准、避免大水漫灌是近年来货币政策倡导的准则。近年来政策利率每年调降的次数都为1-2次,这在做LPR利率预测时也可以着重参考。
二要根据已知信息做合理推测,用确定性推导不确定性,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率。例如消费的预测方面,大家都知道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基本力量,但如何预判居民收入呢?其实仔细研究历史数据可以发现,企业利润是居民收入的前瞻指标。2022年企业利润出现了下滑,这意味着来年居民收入的增长将会受限,并进而拖累消费恢复。又如在物价的预测方面,历史规律显示,“猪油共振”是CPI大幅上升的必要条件。2022年底能繁母猪数量仍维持在历史高位,而母猪产能对猪价有较强的领先性,这意味着2023年的猪肉价格会继续承压;油价则在2022年受到俄乌冲突等特殊因素的推动,全球油气产能也有所增加,下年油价再维持同样的涨幅就较为困难;剩下的核心物价则受制于消费的弱修复。三个部分合并考虑,因而对于2023年整体CPI预测值就不能太高。
三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算明细账的过程中测算宏观数据的高低。例如预测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将固定资产投资拆分成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和其他投资,每部分寻找主要驱动因素分别进行预测,然后根据占比进行加总得到总体预测值。其中对房地产投资的预测,又可以拆分成价格和数量两个方面。数量方面核心是房屋施工面积,该项又与上年施工面积、停建面积以及本期新开工面积存在数量关系。诸如此类,包括GDP、CPI、进出口等在内,不少宏观指标都可以进行层层剥笋式的测算。宏观预测如果仅凭主观判断进行“拍数”往往随意性很大,而定量计算有时则能提供相对可靠的“准星”。
在“三要”之外,要提高宏观预测的准确性,还需注意“三不要”:
一是不要简单套用国外经验。例如在2023年初不少研究人员判断年内通胀会走高,主要理由是很多经济体在疫后恢复的过程中都出现了高通胀。但这些经济体之所以通胀走高,主要是由于在疫情期间进行了大力度的政策刺激,中国则不存在这种情况,因而不能简单套用。
二是不要机械类比历史时期。例如2023年一季度不少人观察到居民储蓄存款冲破历史高点,并由此判定消费会像前几轮周期一样大幅回升。但仔细分析这次居民储蓄存款升高的原因,不难发现是由于居民减少了购房以及赎回了理财产品,这与以前居民储蓄升高的原因迥异。购房减少使得地产链消费随之减少,理财产品赎回后则又会重新买入,这些“穿透”后的原因都不支持消费会大幅回升。
三是不要轻信大而化之的简单逻辑。例如预测汇率的时候,一个流行的观点是“只要美联储降息,美元就会走弱”。逻辑貌似很“顺”,但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远点的2001年、近点的2019年都不支持这个结论。而如果细看美元指数走势就可以发现,在全球经济转弱及复苏前期,美元指数一般是偏强的;而等到全球经济显著回升的时候,美元指数才会明显走弱。可见,美元指数背后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全球经济在周期中所处的位置。
总之,宏观预测也是一门“技术活”,门槛貌似不高,但要做好绝非易事。预测数据只是“面子”,对经济的理解才是“里子”。持续跟踪、深入思考并迭代更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许是做好宏观预测的必修课。
(徐剑为泰康养老保险投资管理部宏观研究总监,获得2023年“远见杯”中国经济年度预测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