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23届(2023年)“远见杯”预测获奖榜单

2024-03-03廖宗魁王丹

证券市场周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月度宏观季度

廖宗魁 王丹

2023年多重不确定性和超预期因素叠加,导致国内外经济和市场都大幅波动。国际上,美联储的加息周期进入收官阶段,美联储在通胀下行和经济放缓间权衡,美债收益率大幅下行,黄金价格不断走高。在国内,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一波三折,既有疫后需求的集中释放带来的惊喜,也有“伤疤效应”带来的动能回落;既有房地产的继续下行,也有政策在下半年发力,经济数据也多次起落。

這无疑大大增加了专家们对2023年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的预测难度,面对变幻莫测的环境,谁能更准确的预测中国经济、全球经济与市场的走势呢?

第23届(2023年)《证券市场周刊》“远见杯”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预测共15个奖项被以下机构获得,他们分别是: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同时获得中国经济月度预测第一名和中国经济季度预测的第三名;国联证券首席配置官梁润获得中国经济季度预测第一名;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宏观研究总监徐剑获得中国经济年度预测第一名;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业务经理路思远获得全球经济预测第一名;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资深专员张搏获得全球市场预测第一名。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同时获得中国经济月度预测第二名、中国经济季度预测的第二名和全球市场预测第三名;中银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丁孟同时获得全球经济预测第三名和全球市场预测第二名;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获得中国经济年度预测第二名;西部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刘鎏获得中国经济月度预测第三名;中银国际控股首席经济学家程漫江获得中国经济年度预测第三名;农银理财公司投资研究部资深经理张超获得全球经济预测第二名。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机构和专家在众多预测者中脱颖而出,他们在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上的研究有哪些独特的经验?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率领的宏观研究团队是“远见杯”预测的“豪门”,长期保持着非常优异的成绩,尤其在中国经济月度预测上连续七年上榜,更是体现出超凡的研究实力。

2017年伍戈率领的宏观团队就获得了中国经济月度预测的第三名,2018年获得中国经济月度预测第二名,2019年再度获得中国经济月度预测季军,2020年同时斩获中国经济月度预测冠军和全球市场预测冠军,2021年则是蝉联了中国经济月度预测冠军,2022年获得中国经济月度预测第二名和中国经济季度预测第二名(并列),2023年摘下中国经济月度预测的冠军,同时还获得中国经济季度预测的第三名。

过去几年,经济的预测工作变得更加困难。这种困难,不仅体现在经济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产生了波动,而且体现在经济周期变得模糊,经济的趋势性变得更弱。伍戈向《证券市场周刊》表示,“近些年,短期宏观经济数据的波动幅度显著加大,仅依赖于高频数据往往会造成线性外推误判。”

那如何才能提高经济的预判准心呢?伍戈谈及预测经验时认为,既要结合短期的高频数据,又要考虑更长期的维度分析经济所处的位置,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度以及价值。尤其是在当前宏观大背景是价格低位运行情况下,许多非线性因素扰动在明显增多,经济系统中以地产领域为代表的各类负向反馈机制在明显加深,预测中也要更多考虑相关风险引致的数据向下偏离幅度。而相应的,对于经济波动加大,政策端尤其是信贷投放领域的节奏、幅度也随之显著变化,这些要更为细致的捕捉。

伍戈还指出,“短期波动加大会使数据的同比或环比口径,都可能出现基数效应的缘故而有所失真。”所以,需要结合不同口径去思考如何更为真实的经济样貌,这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预测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并加强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方向的理解。此外,当前诸多统计指标的统计口径调整增多,也需要更为及时跟踪。

预测在物理学上被用作检验理论的重要手段,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宏观预测的作用呢?伍戈认为,“与物理学等学科对实验预测精度要求不同,宏观预测的准确性往往不完全体现在短期与实际统计数据的完美匹配,对于经济运行短中长期向上或向下的总体方向把控,各阶段主要矛盾拆分,以及背后对复杂经济机理的理解,可能对于投资决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远见杯”中国经济预测分为三个大类:月度预测、季度预测和年度预测,它们分别聚焦中国经济的不同时间维度,由于这三类预测的时间跨度侧重不同,对研究和预测方法也会产生一些差异。

国联证券首席配置官梁润尤其擅长季度和年度的经济预判,已经持续多年上榜。梁润在2017年就获得中国经济年度预测的第一名,2018年获得中国经济季度预测的第三名,2019年也获得中国经济季度预测的第三名,2021年同时获得中国经济年度预测第二名和中国经济季度预测第三名,2022年更是同时斩获了中国经济季度预测和中国经济年度预测的双料冠军,2023年则蝉联了中国经济季度预测冠军。

数据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梁润向《证券市场周刊》表示,时间长度不一样,考虑的因素侧重点也会不同。年度需要判断更加长期的变量和趋势,以及是否会出现拐点,比如2023年这种情况,年初时大家判断全年经济会高增长,但是二季度以后快速趋冷,全年最后的表现与年初的判断差别就会比较大。月度更多是高频数据的跟踪和短期的外推,中长期因素和政策的影响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动的概率不大。季度判断介于两者之间,有一部分短期因素的延续,也有一部分偏中长期的因素影响,因此要综合考虑。

梁润还认为,自己从事的资产配置工作也更偏向于中长期的宏观判断。“做大类资产配置不像在股票或者债券市场上做交易,可以很快的进出市场,所以我们需要寻求一些偏中期的例如未来几个月的趋势,来进行资产配置。由于这个原因使得对中期的指标关注更多,思考更多的缘故。当然也有可能只是运气。”

梁润认为,参加“远见杯”预测的好处在于,到交结果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些指标的数据都研究一遍,把整个经济的现状和未来的运行逻辑再思考一遍,而且随着数据的公布,可以不断验证过去的猜想是否正确,并加以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对实体经济的把握就不至于偏离过远。

在“远见杯”预测中,中国经济的年度预测允许参與者分别在一年的四个季度里,根据新的信息对预测进行调整。这一预测模式很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全球经济展望中的预测,IMF也会在不同的时点调整预测。

但是在评选中,第一次、第二次的年度预测会赋予更高的权重,因为在上半年的信息更少,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越多,难度也相对更大。

泰康养老保险投资管理部宏观研究总监徐剑2022年就获得了中国经济年度预测的第三名,这一次更进一步斩获2023年中国经济年度预测的第一名,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此前徐剑在长江证券跟随伍戈团队已经多次在“远见杯”预测中上榜,只是现在身份由卖方变成了买方。

当然,这种角色的变化对宏观预测也会产生一些视角上的差异。徐剑向《证券市场周刊》表示,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面对同样的市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是类似的。但是在定位上存在不同,也是事实。“从卖方到买方,我个人感觉角色的转换带来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卖方服务客户数量众多,研究以全覆盖和及时性为鲜明特征,报告数量多、内容丰富、形式美观。买方研究要服务投资决策,在参考卖方研究的基础上,需要聚焦重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对于幅度和节奏要给出更细化的判断。二是,保险资金相对于其他机构而言是市场上的长钱。保险公司普遍进行三年规划甚至五年规划,年度的预测对于资产配置而言尤为重要,因此对于中长期的研究会投入更多精力。”

在谈及具体预测方法时,徐剑总结为“三要”与“三不要”。“三要”是指:一要充分理解政策方向,这在近几年的宏观研究中尤为重要;二要根据已知信息做合理推测,用确定性推导不确定性,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率;三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算明细账的过程中测算宏观数据的高低。“三不要”是指,不要简单套用国外经验;不要机械类比历史时期;不要轻信大而化之的简单逻辑。

从历史上看,银行系的预测参与者在全球经济与市场预测方面表现相对较好,尤其是2023 年全球预测的6 个奖项都被银行系的代表所获得。

“远见杯”全球预测分为全球经济预测和全球市场预测。全球经济预测的指标包括:欧、美、日的GDP、CPI、失业率以及政策利率;全球市场预测的指标包括:欧元兑美元、美元兑日元、黄金价格、原油价格。

从历史上看,银行系的预测参与者在全球经济与市场预测方面表现相对较好,尤其是2023年全球预测的6个奖项都被银行系的代表所获得。其中,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业务经理路思远蝉联了全球经济预测的冠军;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资深专员张搏获得全球市场预测第一名;中银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丁孟同时获得全球经济预测第三名和全球市场预测第二名;农银理财公司投资研究部资深经理张超获得全球经济预测第二名;兴业研究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获得全球市场预测第三名。

欧、美、日GDP预测都采用的环比折年率数据,与国内习惯的同比数据有很大不同,数据的波动似乎更大,这在预测方法上会有哪些差异呢?

路思远向《证券市场周刊》表示,与同比预测相比,欧美日经济预测采用的环比折年率,无需考虑太多上年的“基数效应”,因此,数据本身的噪音相对较低。环比折年率预测的核心就是对经济运行季度间变化的把握,更加依赖预测者对经济增长高频宏观数据和经济运行结构变化的准确把握,发现影响当期经济的主要因素(包括贡献和拖累),同时还要格外关注统计机构公布的增速初值与终值的调整情况、调整原因,以便于掌握更多经济运行在总量和结构方面的新情况。

路思远还认为,欧美日历史数据很长,也有助于对周期性变化规律的把握与运用,对于预测也是有利的方面。同时需要关注市场预期,包括市场机构的预测、官方预测等。还要结合金融市场情况(股市、商品、债券、汇率等),来对宏观运行的一些变化进行矫正和比照,以此来确认经济事实。

全球市场受各种宏观因素的影响,波动性非常大,预测的难度可想而知。张搏向《证券市场周刊》谈及全球市场预测的经验时表示,一是在不同时期,对于各类市场需要建立不同的分析框架,抓主要矛盾,例如金价在美元周期影响下,也会受到避险情绪和商品需求轮动的影响。二是在预测的过程中,会采用计量模型,通过模型来挖掘数据之间的关联,从而进行预测,并根据最新的市场信息、高频数据再对模型结果进行预调微调。

张搏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市场联系日趋紧密,相互的联动也在加强。只不过相对来说,可能地缘政治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冲击更大更明显,对国内的影响相对较小。比如俄乌冲突对欧洲经济的冲击更为直接,对国际能源价格的影响更大,但对国内经济和国内能源价格的影响相对要弱。这也需要我们在分析市场的同时把握国际和国内两条主线。

不同的经济体都有其独特性,不光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预测不同,美欧日等经济体之间也存在不小差异。如何看待这些差异带来的宏观研究和预测的不同呢?

丁孟向《证券市场周刊》表示,一般意义上来说,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预测由于其可得的经济指标数量多,更加关注数量化的模型。由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已经经历了多个完整的长短经济周期,并且经济和人口结构相对稳定,故比较容易测算趋势增长率,这对于2-5年时间区间内的中期经济增速预测,以及用产出缺口度量通胀的压力和可能的变化路径都有帮助。此外,信贷数据对于全球经济预测的作用是要小于在中国经济预测中的作用的。全球经济预测中对于就业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数据关注度更高。

丁孟认为,中国的经济预测则更加注重政策和其效果的分析,比如目前市场就关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三大工程”能否有效改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供求两端。另外,银行信贷仍是重要的观察中国经济的领先指标。在通胀预测方面,尽管单纯依赖产出缺口或通胀从上游向下游传导,在全球经济预测中较为通用,但中国使用食品价格变动周期方法来进行预测,准确度则较高。

研判市场除了通过经济周期把握大趋势,还需要密切关注交易主题以及定价因子的变化,把握当前核心定价因子集。

鲁政委率领的兴业研究团队近些年在“远见杯”预测上表现非常优异,已经十二次上榜。鲁政委的团队属于“全能型”,不仅擅长国内经济的预测,而且在全球经济与市场预测上成绩也很好。

早在2014年鲁政委就获得了中国经济月度预测的第一名,2017年又获得了全球市场预测的第一名,2018年则是同时拿到了中国经济季度预测的第二名、中国经济月度预测的第三名和中国经济年度预测的第三名,2019年再度获得中国经济月度预测的第一名,2020年获得中国经济季度预测的第一名,2021年则同时获得全球市场预测的第一名和中国经济月度预测的第二名。2023年同时获得中国经济月度预测第二名、中国经济季度预测第二名和全球市场预测第三名。

鲁政委认为,这些年中国经济的周期性只是被一些因素“模糊了”,但周期的力量并没有消失。他向《证券市场周刊》谈论预测经验时,非常强调短期与长期的结合。“宏观分析师的挑战在于,需要识别与分离出哪些是短期扰动,哪些是长期趋势,何时短期扰动占主导,何时又会回归长周期。以工业生产为例,我们既要看到防疫优化后企业会有增加生产、回补库存的需求,也要看到在朱格拉周期下行的背景下,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可能在短期提速后再度面临有效需求不足、价格竞争的挑战。”

宏观经济预测,不只是一些枯燥的数据预判,其中也包含了专家们的思考精华。投资者该如何正确的使用预测呢?

鲁政委认为,对于市场分析师而言,市场是检验预测的不二标准,好的预测需要能够成为投资决策的基石,帮助投资者理解市场运行。当然,落实到具体的投资决策,仅仅依靠宏观预测是不够的。研判市场除了通过经济周期把握大趋势,还需要密切关注交易主题以及定價因子的变化,把握当前核心定价因子集,并计算预测标的相对定价因子的高低估程度,同时通过机构行为、衍生品市场分析,并结合技术分析等捕捉市场情绪变化。定性与定量、宏观与中微观相结合以提高预测胜率。

猜你喜欢

月度宏观季度
2021年第4季度航天器发射统计
2021年第3季度航天器发射统计
2021年第2季度航天器发射统计
翻番的1季度与疯狂的3月
宏观与政策
宏观
月度聚焦
宏观
月度聚焦
月度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