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方案”在高考历史试题中的考查与应对之策

2024-03-03杨冬明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方案真题一带

杨冬明

“中国方案”指中国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背景下,为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为优化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而提出的中国主张或采取的中国行动。[1]“中国方案”的考查有助于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以下笔者以2023年6月浙江高考历史真题第22题(以下简称“真题”)为例谈“中国方案”在高考历史试题中的考查,以期为中学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应对之策。

一、立德树人,核心功能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教学体系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2]“中国方案”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教育素材。

学生通过接触“中国方案”试题,不仅能够增进对“中国方案”的了解,同时也能更深层次感悟“中国智慧”,理解它是在解决中国问题的同时解决世界问题,自觉承担起维护人类秩序的责任和使命。

二、价值引领,考查内容全面

高考评价体系将应考查的素质教育目标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层考查内容。

(一)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总和,是在各学科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其在面对现实的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3]“中国方案”试题体现了核心价值体系中对“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担当”的要求。“责任担当”的指标内涵中特别强调“积极维护公共利益,关注并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国方案”试题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好的诠释。

(二)学科素养

高考命题以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为目标,通过考试测量这一独特的方式选取对落实核心素养有意义的载体。“真题”从对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到欧洲近代的三角贸易到中国现代“一带一路”的考查,体现了“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西方三角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新航路开辟是单向度全球化,中国的“一带一路”为经济全球化搭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是包容性全球化。通过这种由表及里、逐步深化地认识,体现了“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本题通过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提供的史料,让学生概括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是对“历史解释”素养的反向考查。

(三)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包括“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认知能力”。“真题”要求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和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都体现了对“知识获取能力的考查”。考查学习者能否从史料中客观全面地获取相关信息,从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对学习者准确概括和描述学科所涉及基本现象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考查。本题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体现了对“思维认知能力”的考查。由材料提到的“均田制遭到破坏”,从而推理出土地兼并严重,使得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于是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两税法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其考查“思维认知能力”中的“演绎推理能力”,要求学习者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不同方法,发散地、逆向地解决问题。

(四)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者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4]“真题”考查了以下必备知识:《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的赋税制度;《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三角贸易的影响;《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3课“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选择性必修3第9课古代丝绸之路蕴含的象征性意义。

三、四翼融通,考查要求明确

“四翼”是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5]

(一)基础性

基础性包括学科内容的基本性、通用性以及情境的典型性。[6]“真题”考查了古代丝绸之路、三角贸易和“一带一路”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从古代丝绸之路发展到“一带一路”的演变历程,并且还考查了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等历史概念,体现了考查内容的基本性。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学生不仅在课堂中接触过,在时政新闻甚至在生活中也是经常接触,体现了考查情境的典型性。

(二)综合性

综合性包括知识的综合与能力的综合,知识的综合即历史横向知识和纵向知识的综合。能力的综合即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综合和跨学科能力的综合。“真题”以古代的丝绸之路、近代的三角贸易和现代的一带一路为轴,考查历史纵向知识。通过古代的户籍制度、均田制与赋税制度之间的关系的设问,考查历史横向知识。本题的“概括、阐明”等考查了学习理解层次,“简析、揭示”等体现了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综合。本题与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概括分析等能力紧密结合,也属于时政热点,是政治学科的重点知识,体现了跨学科能力的综合。

(三)应用性

应用性指学习者能够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真题”考查的户籍制度与均田制、赋税制度的相互关系,就是在已经确认的事实基础上对各个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联系的认识,从而形成历史认识。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应用性考查,能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四)创新性

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品质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7]创新性要求创设合理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8]“真题”通过引用萬国鼎《中国田制史》、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和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中的三段材料,创设全新的史料情境和问题情境,通过户籍制度与均田制、赋税制度的相互关系及两税法实行原因的设问,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通过三角贸易与一带一路作用的设问,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应对之策

作为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应对“中国方案”试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基于主旨的融通教学

主旨是融通教学的灵魂。在高三二轮复习后阶段比较适合进行基于主旨的融通教学。笔者在2023年3月份在杭州市余杭区未来人才创新教育研讨活动中上了一节示范课《世界是通的——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基于课标内涵和教材逻辑,笔者将“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选考复习主旨确立为“世界是通的”。

一、世界是通的!——古代丝绸之路

二、世界是通的。——新航路开辟

三、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通古今之变迁,承时代之使命,是对“西方中心论”历史观、“世界是平的”全球化逻辑的超越。通过“世界是通的”这一主旨,使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滋养家国情怀素养。

(二)基于活动的深度教学

基于活动的深度教学要凸显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实施者。

1.学习任务驱动“真学习”

笔者在“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选考复习中,笔者设置了如下复习任务:

复习任务一:请结合课本梳理汉、唐、两宋、元朝、明清等朝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及原因。

设计意图:本课的知识容量很大,且散落在五本教材。在上课前,将复习任务单发给学生,让学生先自行梳理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和原因,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上课复习的进度和效率。

复习任务二:结合课本,梳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机制(名称、时间、作用三个方面)。

设计意图:中国为“一带一路”所做的贡献也是从机制建设上体现。“机制建设”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通过这一表格的梳理,学生对散落在各本书的机制建设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整合。

2.问题探究促进“深学习”

以“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选考复习为例,在复习“古代丝绸之路”这一部分时,笔者出示五张地图(汉、唐、宋、元、明丝绸之路路线图),设置如下问题链:

问题1:这五张丝绸之路图分别是哪些朝代?你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2:汉朝除了陆上丝绸之路,有没有海上丝绸之路?海路从哪里出发?最远到达哪里?为什么汉朝能做到“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问题3:为什么唐朝能“海陆并举”?什么时候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下降?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4:支撑宋朝丝绸之路“海路为主”的优势有哪些?唐朝与宋朝丝绸之路不同的发展表现给我们什么启示?

问题5:为什么元朝时期能“海盛陆通”?

问题6:为什么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唐朝和明朝丝绸之路不同的发展表现给我们什么启示?

问题7:从汉到明清,分析影响丝绸之路的因素有哪些?

设计意图:地图可以滋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链设计,实现“深学习”。

(三)基于思维的审辨教学

审辨教学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深层思考、辨明逻辑,并在实践上去伪存真的一种教学方式。笔者在“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选考复习中,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丝绸之路在张骞出使西域前是否存在?用“史料实证”的方式说明。笔者发现学生查找资料的途径五花八门,有的学生依据的是百度百科、有的是根据哔哩哔哩上的视频、有的是根据学者发表的论文和著作等。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资料的来源,强调资料的可信度,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孤证不立、孤证存疑”;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经过资料的搜集,学生一致认为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丝绸之路已经存在。可以作为实证的考古资料有:1965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阿尔泰地区的古墓中发现了战国初期的丝绸和织锦,其中一件还绣着龙凤图案,出土物中还有青铜镜,都是我国中原地区的产品。[9]也有学者研究的文献资料:卢苇发表在《史学月刊》上的文章《丝绸之路的出现和开通》,明确认为早在张骞通西域以前丝绸之路已经出现。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长期被匈奴阻塞的东西交通……因此,我国史书上把张骞出使西域誉为“凿空”,这不是没有原因的。[10]通过搜集史料、整理史料、运用史料、表达输出等过程,学生的审辨式思维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中国方案试题”充分展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的功能,作为一线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引起重视,并将其应对之策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

【注釋】

[1]陈曙光:《贡献中国方案的思想理论体系》,《学习时报》,2019年7月22日。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10页。

[3]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第13—14页。

[4]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第26页。

[5]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第28页。

[6]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第29页。

[7]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第31页。

[8]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第32页。

[9] [前苏联]С.И.鲁金科,潘孟陶:《论中国与阿尔泰部落的古代关系》,《考古学报》1957 年第 2 期,第 37—48、108—111 页。

[10]卢苇:《丝绸之路的出现和开通》,《史学月刊》1981年第4期,第72—78页。

* 本文系2023年杭州市教师小课题“高中历史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融通教学’策略研究”(编号:2023X4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方案真题一带
玩转高考真题——比较大小问题
玩转高考真题——集合
玩转高考真题——几何图形中的不等式篇
玩转高考真题——集合篇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