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视角”统领下的试题命制与教学反思
2024-03-03袁亚年 江夏枝
袁亚年 江夏枝
在《中外历史纲要(下)》新授课中以“中国视角”统领教学,即在世界历史中观察中国的地位,也从中国的视角认识世界历史的进程。在学习结束时,则需命制试题以检测学生“中国视角”大概念的意识及运用水平。下面结合命题意图与学生答题情况加以论述,为改进教学提供参照。
一、运用包含中国历史信息的世界史地图,检测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达成度
时空观念素养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而历史地图是培养时空观念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对人类历史过程的可视化表达,旨在说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范围和演进方向。[1]《纲要(下)》共有历史地图36幅,标题含有“世界”“国际”“全球”等字眼的占到一半以上。历史地图的内容也呈现出视角宽广的特点,如展现世界全貌的有10幅左右,展现的内容跨越洲际的约有19幅,占总数的一半以上。[2]在这些地图中,很多都包含有中国历史的相关信息,对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给予足够的关注,这为以“中国视角”统领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教科书支撑。
学生从历史地图入手便于进行中外联系,从中找寻中外交流与互动的表现。例如,学生通过《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了解中国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影响;学生通过《列强在亚洲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亚太战场示意图》,进一步认识到西方殖民给中国带来的苦难,理解近代中国为争取民族独立的艰辛努力,以及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而提高国际地位等等。这些体现“中国视角”的世界历史地图不仅要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而且也可作为素材,检测学生时空素养的达成度。例题1。
例题1:观察《世界范围内早期四大文明分布图》。图中信息表明( )
A.早期文明产生于同一时间段
B.人类早期文明分布于各大洲
C.农业和畜牧业是文明产生的前提
D.多源起源是人类早期文明的特点
这道题通过绘制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古代文明中心的地理范围示意图,呈现早期四大文明的分布特点,考查学生对古代文明多元特征的理解。学生从地图中可以直接提取出古埃及、古代西亚、古印度、中國分处不同区域的古代文明多源起源特点。学生对此题的反馈有“此题体现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它反映出历史地图对历史学科的影响,告诉我们要依据图片来分析问题,而不是单纯地依靠知识点”。可见,在历史教学和检测中,注重运用“中国视角”的世界历史地图,不仅能从新角度引起学生兴趣和关注,还可以帮助学生强化时空观念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中外联系,进一步认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发展大势
《纲要(下)》侧重于介绍世界历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内容编排上虽然涉及一些中国史,但总体着墨不多,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忽视与中国史的联系,不利于形成整体认识。这种割裂状况可以通过试题命制中外联系的试题内容,进行一定引导,以考促学,如例题2。
例题2:18-20世纪初,为保障本国人民的权利而颁布的部分法律
依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从欧洲和亚非拉地区中任选一个区域,阐释18-20世纪初上述思想在该地区发挥的作用。
此题体现出课程标准将思想解放运动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相联系的教学要求,通过列举近代部分国家为保障人权而颁布的法律内容,揭示近代世界思想解放推动民主化、法治化的共性历程。辛亥革命的重大成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置于其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的内涵。
基础较好的学生能从背景、过程、结果三部分进行有逻辑地论述,史实表述准确,史论与史实相匹配。基础较弱的学生能够联系自己较为熟悉的中国史的内容,优选含有中国的“亚非拉地区”,充分论述。学生在反思自己的不足时,一类问题是“不懂得结合背景”“缺少逻辑思维,缺少对于背景和思想传播过程的分析”等,没有意识到思想的产生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另一类是表述方面的问题,没能把握历史大势,而是列举了太多具体史实。
三、中外对比,进一步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色或成就
体现“中国视角”核心概念的试题,还可以对比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色或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这方面主要有以下两种命题思路。
1.从不同的发展主线或角度出发进行命题
例题3:印度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国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埃及采用街垒战等方式,墨西哥依据宪法进行改革。这反映出两次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是( )
A.均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形式多样,但均基于国情
C.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均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道题通过题干材料的叙述对比了印度、中国、埃及、墨西哥等亚非拉地区代表性国家开展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和成就,有助于学生将中国革命新道路置于世界形势中去认识,体会其“新”是找到了符合国情的道路,而各国进行的反帝反封的斗争也都体现这一特点。
2. 以题组形式呈现,暗含对比进行命题
例题4: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和意大利的征兵海报,分别写着“加入你祖国的军队”和“每一个人尽好你们的职责”。这些宣传画( )
A.揭示出英意两国分属不同集团
B.掩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C.体现出决策者想短期取胜的心理
D.表明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
例题5:一战爆发后,法国公使表示想招募华工到法做工。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随即提出“明守中立,暗示参加,以工代兵”的构想。中国有识之士主张“以工代兵”旨在( )
A.利用一战之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用此形式达到分散清朝兵力的目的
C.推动中国民族企业扩大海外市场
D.换取协约国对袁世凯称帝的支持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未特别关注华工与一战的问题,学生对此组材料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它不仅需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更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例题4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例题5则反映出中国有识之士对世界复杂局势的判断与机遇的把握。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先进中国人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表现出中国不同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参战目的。
四、在问题解决中加深对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将当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当代世界发展基本特点联系起来,有助于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 2023年3月10日,中国、沙特和伊朗三方发表沙伊和解的《北京声明》,长期不睦、断交达七年之久的沙伊关系迅速回暖。以此时政热点切入命题,可以较好地诊断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国促成沙伊和解推动中东和平发展新潮流》等时政文章中,为学生摘录部分背景材料和中国的中东政策,要求学生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谈谈对于中国成功推动沙特跟伊朗和解这一重大事件的看法。
此题综合考查了历史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主要以学业质量水平2为主,“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素养则达到水平3,具体如下表所示。
分类 学业水平质量描述[4]
唯物史观 3-1能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问题
时空观念 2-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
史料实证 2-3能够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历史解释 2-4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对具体史事作出解释,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家国情怀 3-5能够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与现实问题
评析此事应放在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下,从沙伊双方以及中国这两个方面进行解释。具体史实涉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或区域集团化等当代世界发展特点,中国解决问题的理念有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等。方法上要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既要探究外部原因,如中国方面,更不能忽视内部原因,包括沙特和伊朗方面;既要考虑中国长期的政策也要考量近期方案和合作效果;运用材料方面,既要抓住文字材料的信息提示,也要关注地图材料提示的位置,从而得出沙伊在历史上、文化方面的联系,以及区域集团化下改善关系的必要性。最后,希望学生通过作答和试卷讲评,能够认识到“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公平正义是中国能够斡旋沙伊和解的关键”。
从学生反馈来看,他们认为这道题要求综合运用能力素养答题,是对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从内容上展现了当代中国在国际舞台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学生从中进一步理解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同时,教师们也发现学生的作答还存在诸多的問题,主要包括,一是题目要求“谈认识”却只从影响一方面分析,未答原因,过于单薄;二是没有充分利用材料,尤其是地图材料;三是只从中国角度,未从沙伊角度分析,没有考虑到沙伊和解的内部原因;四是关注点集中在当今的时代与世界,没有联系中国外交政策等。
可见,大概念“中国视角”不仅是《纲要(下)》教学和试题命制的重要理念,也是学生分析和认识世界史相关问题的重要思维工具,教师应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中国视角”意识,并进行持之以恒的强化训练。
【注释】
[1]全武:《时空观念与历史地图——以新版<世界历史地图册>九年级为例》,《历史教学》2019年第6期,第60页。
[2]王亮:《<中外历史纲要(下)>中的历史地图内容特点分析》,《中学教学参考》2022年第7期,第59页。
[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39页。
[4]《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42—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