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国家一级文物讲述的上古科技
2024-03-03蒯乐昊
商代黄玉牙璧
东汉青铜三脚架
春秋时期的简牍制作工具。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礼运”二字,典出孔子。《礼记》中有《礼运》一篇,借孔子之口喟然而叹,礼运者:“以其记五帝、三王变异,阴阳转旋之道。”通俗来说就是王朝更迭乃至日月星辰流转的核心,都在于“礼”,礼的运行核心,便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规模空前的大展——“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特展,440组精品文物,便是依“礼”之精髓,铺陈展列出的。山东属于古代九州中的青州,在早期中国的信仰体系里,青赤黄黑白的“五色”,分别对应着“东西南北中”的“五方”,而“五方”又与“五行”相匹配,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量。象征东方的青色,也意味着日出和春天万物萌动生生不息的意象。所谓“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今天再看“东方”二字,则意蕴更为深长。
440组文物精彩绝伦,今天只挑其中几件来说,选择的标准是罕见度与科技含量——都是国家一级文物,都带有独特的科学感。先说一件黄玉牙璧,约为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之间的商代遗存。牙璧,又被称为“璇玑”,其用途至今仍是个谜,只约略知道是礼器,或与祭祀有关。跟玉璧不同,牙璧虽然也是环形,但往往呈现出气流旋转的形态,且边上多装饰有齿突型的小牙,仿佛齿轮一般,在工具和工艺都不发达的新石器晚期,为何要在玉璧边缘雕刻出如此复杂的“牙齿”?学界至今猜想不断,总体认为应与天文观测有关,牙璧的旋转,大概是先民模拟漫天星斗运行。“璇玑”这个名字也暗含了这一用途,北斗七星中有天璇、天玑二星,它们环绕着北极星缓慢旋转,带来四季轮回。这枚山东境内出土的黄玉牙璧极其精巧,器形也极为罕见,虽然一角有缺,但依然能清晰看出,有四只飞鸟奔赴太阳,飞向四个不同的方向,飞鸟之外的复杂齿牙,又组成了四只更为华丽的带喙凤鸟,周而复始地旋转着,那是先民对宇宙星辰的拟态。
440组文物,青铜、玉器、浮雕壁画、佛教造像……文明的记忆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不坠。图/蒯乐昊
另一件頗具科技感的文物,是一个造型奇特的三脚架。它来自公元25年到220年间的东汉,出土于山东沂南县,在展厅里显得格外穿越,似乎是今人的摄像机脚架被做成青铜版本放进了玻璃柜。三只瘦骨伶仃的青铜腿呈竹节状,腿的上下端都装饰着龙头,足底却又是马蹄形,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龙马结合以及竹龙互化的传说。三脚架的顶部半圆如一朵倒扣的莲花。一开始考古专家认为这是香薰炉的支架,从其中一只腿上残留的钩状物来看,上方还可以悬挂器物,猜想可能是古人用来为衣服熏香的神器,东汉贵族斯文考究的室内生活一下子呼之欲出。
另一件在满室郁郁乎文哉的展品中显得格格不入的,是一套精密的青铜和石质工具,共有27件,乍一看仿佛外科手术器械组,不同尺寸、质地的尖锥、细针、刮刀、双面齿锯和穿孔扁刃斧,万没想到这是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间春秋时期的出版工具!这套出土于山东滕州薛国故城的书刻器械,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套保存最为完整的简牍制作工具。在商代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册”、“典”二字,可知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利用竹木制简,并用绳编连成册。到了春秋,这套技艺已经发展纯熟,27枚精巧的工具呈现了制作书简过程中经历的裁、切、打磨、杀青、书写、钻孔、编等步骤,书写时如有错漏,则需用刮刀刮去错字痕迹进行修改。《尚书》中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东方文明就是这样一代代被书写、镌刻,记载和传递,至今不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