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专硕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4-03-01王雨竹侯钢领陈玥瑶
贺 敏,王雨竹,侯钢领,陈玥瑶
(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哈尔滨 150001)
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作为核电站安全管理与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及时发现和评估核电构筑物的健康问题和状况,预防潜在的结构问题和灾害风险。核电站作为复杂而庞大的工程系统,其构筑物承载着重要的职能和责任[1]。核电构筑物包括核反应堆厂房、安全壳、蒸汽发生器等组成部分。由于核电站运行环境的特殊性,结构材料会受到高温、高压、辐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期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疲劳、腐蚀、裂纹等问题,甚至引发结构失效和事故[2-4]。因此,对核电构筑物进行健康监测成为确保核电站安全运行的必要手段[5]。除了核电站建设和运营外,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领域还包括研究和开发、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这些领域也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来支持其发展。因此,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将继续增长,并且未来该领域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然而,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领域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与其他工程领域相比,该领域相对较新,它的研究和实践历史较短,尚未有足够的时间来建立足够数量的专业人才队伍[6]。此外,由于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需要高水平的安全保障,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非常高。这就意味着,需要采取措施来提高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领域的专业人才数量和素质。尽管有一些大学提供核工程专业,但很少有专门针对核电领域结构健康监测的课程或专业。高校培养的人才缺乏相关核电行业实践背景,可能会限制人才的发展。因此,需要考虑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如何为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专硕人才培养搭建合适的平台和选择正确的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一种将学校和企业资源有机融合的合作模式[7-9]。通过与核电企业的合作,学校能够深入了解核电行业的需求和挑战,同时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可为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专硕人才提供培养平台和产教融合机遇。本文探讨了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专硕人才培养的模式,旨在探索如何培养和提升核电行业中从事结构健康监测工作的专业人才。本文通过分析现有人才培养状况和问题,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和方法,从而提升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1 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专硕人才培养的挑战
核电属于安全要求高、专业性强的行业,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又属于多学科交叉领域,其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以下几方面:
(1)技术复杂性和专业性要求
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需要高度专业化的技能和知识,涉及多种复杂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包括无损检测、结构动力学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等。这些技术要求人才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以及对核电站运行原理和结构特点的全面了解。
(2)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不完善
目前,一些高校在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人才培养方面的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相对滞后,缺乏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实践训练项目和相关教材,难以满足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人才培养的需求。
(3)师资队伍的匮乏
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领域需要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来进行指导和教育。然而,目前这方面的专家和教师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受到限制。
(4)缺乏实践机会
结构健康监测涉及实地调研、数据采集和分析等实践活动。然而,由于核电站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学生很难获得真实的核电站数据和实践机会,导致学生在实践能力和经验方面相对欠缺。
(5)实践环节和产学研合作不足
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然而,目前实践环节相对不足,缺乏与核电企业的合作机会,难以获得实际操作经验和实际工程案例。此外,产学研合作不足也限制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深度。
(6)技术更新和发展速度快
核电行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领域,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人才培养需要与行业的技术更新保持同步,这也给教育机构和企业带来了挑战,需要其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学校与核电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共同解决师资队伍、实践机会、设备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学校应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育培养方案,引入先进技术和实践案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2 校企合作在专硕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和内涵
校企合作在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内涵。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的育人目标[10]。2022年发布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也指出“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的发展机制”。校企合作开展研究生培养,能够满足行业对人才的内在要求,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行业的需求和变化,确保专硕人才培养的内容与行业要求紧密对接[11]。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技术、趋势和挑战,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在专硕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导向
校企合作强调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导向。对学生而言,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参与实际项目和任务,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种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需求,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其实践技能,并将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学习相关知识。同时,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课程、实验实训和实践项目,为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2)产学结合
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产学结合。学校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能够及时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动态,根据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培养质量和适应性。校企合作能够促进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和创新进一步接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实现知识和技术的相互流动,促进教育和产业的双向交流。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的研究和技术,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3)产业发展支撑
校企合作为专硕人才培养提供了产业发展的支撑。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能够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做出贡献,推动产业的进步和竞争力提升。校企合作促进了企业与学校的创新能力提升,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能够获取前沿研究和技术的热点和需求,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项目中,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学校可以与核电企业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项目,为企业员工提供进修学习和专业培训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 校企合作背景下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专硕人才培养策略
3.1 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专硕培养模式借鉴
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以下简称“烟台研究院”)发挥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特色优势,对接驻地企业需求,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一直致力于培养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相融合、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烟台研究院在以下方面的特色举措(见表1)可为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专硕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表1 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专硕培养特色举措Table 1 Special measures for the training of masters and masters in Yant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3.2 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专硕人才培养策略
校企合作背景下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策略需要结合核电行业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培养具备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应该与企业通力合作,发挥高校在教书育人、科技研发等方面的特色优势;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项目实践机会,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设备支持。校企合作是培养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专业硕士人才的有效路径和必要选择,通过学校和核电行业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行业导师的指导,以培养具备行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以下是培养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专硕人才的关键步骤和方法。
图1 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专硕人才培养模式Fig.1 Specialized master’s degre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for HMNPPS
(1)课程体系制定
课程体系的制定应依据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领域的需求。课程体系设计应充分考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因素,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随着核电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课程体系也应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以适应行业的需求和变化;设计与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相关的专业课程,涵盖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和实践技能;结合工程实例和案例分析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真实的结构健康监测问题和解决方案;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和工具,例如虚拟实验室、仿真软件等,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分析能力。笔者认为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课程体系在设计时应从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校企联合课程)三方面考虑。课程设置见表2。
表2 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课程设置Table 2 Curriculum design for HMNPPS
(2)实践平台搭建
学校应当与核电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这些实训基地可以模拟核电站的结构,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的实际操作技能。学校应当与核电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生可以在核电企业实习期间,参与结构健康监测相关工作,了解核电行业的运作和管理,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学校可以和核电企业合作开展研究项目,推动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让学生参与相关研究可为他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使他们深入了解最新的技术趋势和发展方向。通过企业实践和项目合作,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在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行业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力。
(3)行业导师与学校导师共同指导
学校应当与核电行业的企业、研究机构或专业协会合作,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行业导师。行业导师可来自核电企业的技术专家、工程师或监测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项目指导以及行业动态的更新等方面的支持。高校可以招聘具有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领域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教师团队应该包括核电结构工程、监测技术、数据分析等领域的专家。他们应该具备教学能力和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能力。建立健全 “双导师”制度,与导师团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确保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够与行业需求相匹配。
(4)产学研用有机结合
建立核电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核电企业提供实际的工作场景和问题,高等院校提供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科研机构提供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方法。通过合作项目、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的技能和知识。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需要综合运用来自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培养学生具备交叉学科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至关重要。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的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至关重要。学校应与企业建立资源共享与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实验设备、数据资源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同时与其他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外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研究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平台。
(5)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
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是确保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专硕人才培养策略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本文认为应建立一个定期的评估机制,对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专硕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估。评估可以包括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个层面的综合评估。学校评估由学校、院系或专业组织进行,企业评估可以由行业协会、相关企业或其他高校进行。评估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实习实践、师资队伍、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学生评估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或个别面谈等方式进行。学生的反馈对于改进教学质量和调整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以上的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策略,我们可以不断优化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专硕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4 结论
本文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探讨了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专硕人才培养的方法及实施路径。校企合作是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人才培养的关键策略之一。通过与核电企业紧密合作,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交叉培养等策略,可以培养出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并推动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持续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工作,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和有效性。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核电构筑物健康监测专硕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实践能力,实现校企共赢的目标。这种合作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核电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行业的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