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轻中度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4-03-01魏峰李修龙张雷董国平崔燕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2期
关键词:核区血肿微创

魏峰 李修龙 张雷 董国平 崔燕

脑出血是中老年脑血管病中的常见疾病, 多发生在50 岁以上的患者中, 随着高血压病患者年轻化, 血压控制达标率低, HICH 仍占较高比例。而HICH 最常见的部位为基底核区, 此处为运动、感觉传导区, 致残性高, 出血量大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轻中度基底核区HICH 是高血压并发症中常见的一种, 若及时清除血肿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颅内压, 进而降低或避免出血引起的脑水肿、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目前, 临床对该疾病患者治疗的方式主要是手术、保守疗法。常用的传统治疗方式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手术切口, 且该手术治疗会导致周边脑组织受到牵拉, 充分暴露血肿, 进而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 对其预后造成不良的影响[3]。近些年, 随着微创技术快速的发展, 颅内血肿微创手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且因其微创、操作较为简单、手术创伤较小、能够有效保护患者脑组织、术后可促使患者快速恢复健康等优势,广大患者更加容易接受[4]。基于此, 本研究对2021 年2 月~2023 年2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轻中度基底核区HICH 患者采取不同方法治疗给予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 年2 月~2023 年2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轻中度基底核区HICH 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40 例。对照组男19 例, 女21 例;年龄52~70 岁, 平均年龄(61.00±5.87)岁;血肿量17~47 ml, 平均血肿量(31.98±5.01)ml;血肿位置:24 例外囊、16 例内囊前支;病程4~17 年, 平均病程(10.48±3.57)年。研究组男18 例,女22 例;年龄53~70 岁, 平均年龄(61.46±5.89)岁;血肿量18~47 ml, 平均血肿量(32.47±4.84)ml;血肿位置:23 例外囊、17 例内囊前支;病程5~17 年, 平均病程(11.01±3.59)年。两组基线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意。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的表现、临床体征均符合《神经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5];②患者在入院时其头颅CT 结果显示, 颅内出血的位置在基底核区;③本研究患者、家属均清楚且愿意参与。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者;②最近1 个月内使用过促凝、抗凝药物者;③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或并有自身免疫性、活动性感染病变者;④没有完整的临床资料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以内科的保守疗法治疗:按照患者颅内压情况, 对其进行静脉滴注20%的甘露醇, 其使用剂量为125~250 ml, 间隔6~12 h 给药1 次;保持患者的舒张压在12 kPa 以下, 收缩压低于18.7 kPa;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 维持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超过90%,如果有需要应对患者气管插管;对其头颅CT 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如果患者有吞咽困难、意识障碍应采取鼻饲的方式实施营养支持;需确保患者大便通畅, 期间避免产生压疮、下肢静脉血栓、肺部、尿路感染、癫痫等情况。

1.3.2 研究组 以早期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前需通过CT 对其进行相应的检查、定位, 需对血肿量最大的层面进行筛选, 并在体表做好具体的标记, 并对筛选出的该层面进行扫描, 但应避开其功能区及外侧裂的部位, 对最佳的穿刺点进行标记, 按照CT 资料计算出穿刺点、血肿腔的中心距离。在患者入手术室后, 对其做好常规的消毒、铺巾等准备工作, 给予患者局部麻醉(局麻), 局麻药物是2%的利多卡因5 ml, 需将穿刺部位的头皮切开, 其大小为1~3 cm, 对患者的颅骨进行钻孔, 切开硬膜, 将引流管放置在血肿腔内, 外部需接入相应的注射器, 按照患者的血肿量、血肿性状、心率、血压, 抽出血凝块, 抽出量为5~20 ml, 然后连接引流器外引流装置, 固定好引流管;手术后复查患者的头颅CT, 如果有超出5 ml 的血肿量, 应给予患者注射3 万单位尿激酶、2 ml 0.9%的氯化钠, 进行2 h 的闭管后再开放, 3 次/d;以动态头颅CT 监测血肿的清除情况, 若清除面积>85%且患者颅内压也没有升高方能拔管。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临床症状完全消除, 患者的认知功能也恢复到正常代表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得到缓解代表有效;患者的症状及认知功能没有变化, 甚至情况更加严重代表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2 对比两组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评分 ①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神经功能情况, 满分为42 分, 其中1~4 分为神经功能存在轻度的缺损, 5~15 分为神经功能存在中度的缺损, 16~20 分为神经功能存在中重度的缺损, 21~42 分代表神经功能存在重度的缺损。②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患者术后1 个月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 具体包含注意、命名、语言流畅、定向力、延迟记忆、抽象思维、视空间的执行能力, 总分为30 分, 其中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认知功能也就越好。

1.4.3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消化系统出血、尿路感染、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等[6]。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5.00%与对照组77.50%相比更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

2.2 两组神经功能情况对比 治疗前, 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神经功能评分比对照组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情况对比( ±s, 分)

表2 两组神经功能情况对比( ±s, 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4027.25±3.12 13.64±2.12a对照组4027.73±3.4319.74±5.26 t 0.6556.803 P 0.5150.000

2.3 两组认知功能评分对比 研究组注意、命名、语言流畅、定向力、延迟记忆、抽象思维、视空间的执行能力评分及总分与对照组相比更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认知功能评分对比( ±s, 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组别例数注意命名语言流畅定向力延迟记忆抽象思维视空间的执行能力总分研究组40 5.71±0.43a 2.76±0.24a 1.99±0.37a 5.97±0.45a 2.96±0.33a 1.65±0.33a 4.79±0.53a 23.85±5.47a对照组404.12±0.492.04±0.031.52±0.084.06±0.321.76±0.141.14±0.214.02±0.4617.28±2.35 t 15.42518.8277.85221.87721.1728.2466.9396.980 P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5.00%与对照组7.50%相比较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

3 讨论

脑血管病变中HICH 患病率仅次于脑梗死, 其位居在第2 位, 而病死率却是脑血管中的首位。HICH 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长期高血压使脑细、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或纤维素性坏死, 管壁弹性减弱, 血压骤然升高时血管破裂出血。高血压血流不稳定, 在血流冲击下,血管壁病变会导致微小动脉瘤形成继之出血[7]。长期高血压病还会导致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 进而导致脑部的小动脉产生破裂且出血。在相关资料中显示, 大部分HICH 患者均有颅内压上升的情况存在, 原因主要是继发性的脑水肿、血肿占位的效应及急性的梗阻性脑积水[8]。HICH 患者发生死亡最关键的原因是因其颅内压不断增加, 也是出血后患者血压不断上升主要的因素。临床需给予患者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 以其促进其恢复健康。为此, 本文对本院收治的HICH患者80 例临床资料予以分析。

在本次的研究结果中表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5.00%与对照组77.50%相比更优(P<0.05)。传统观点认为脑出血在7 h 内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帮助患者止血,避免其再次出血, 而并不是清除血肿, 若患者血肿量相对较小, 可给予其保守的方法进行治疗。仅用保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存在较大的困难, 开颅手术治疗的创伤较大, 且患者术后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微创血肿清除术经过对通道快速建立使血肿得到清除, 使颅内压指标降低, 进而对炎症因子进行抑制, 使患者病死的几率大大减弱, 增强其生活的整体质量。特别是基底节区的HICH 血肿是在功能区, 手术治疗需根据微创的原则, 最大程度减少手术操作给脑组织造成的伤害。在本次的研究结果中表明:研究组神经功能评分比对照组患者低。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可促使患者的血肿情况得到迅速清除, 不会给患者带来较大损伤, 且可促使患者血肿压迫、颅内压等降低。HICH患者在其发病后的6 h 内及时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 可促使其血肿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进而防止产生脑水肿情况, 促使患者神经功能情况得到改善。该治疗方式操作较为简单, 手术所用的时间也相对较短, 手术后患者能够迅速恢复, 缩短患者脑组织受到压迫的时间, 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水肿等情况[9]。在本次的研究结果中表明:研究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HICH 常会使患者产生一些后遗症,常见的一种是认知功能障碍。临床采取有效方式对HICH 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 应对其认知功能进行分析, 加强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增强患者生活的自理能力[10]。在本次的研究结果中表明: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7.50%与对照组25.00%相比较低。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能够防止过度切开皮层及牵拉引起的再次脑损伤, 减少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 减少患者术后消化系统出血、尿路感染、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等产生。

综上所述, 早期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应用在轻中度基底核区HICH 治疗中效果更佳, 可帮助减少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的损伤, 促使其认知功能情况得到改善, 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 从而使患者能够迅速康复, 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核区血肿微创
搅拌摩擦热力耦合条件下Q&P980 钢焊核区组织演变规律
早期与延期微创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价值比较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工业纯铝搅拌摩擦焊质量与力学性能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刀在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