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塔什水库泥沙淤积及排沙调度模拟分析
2024-02-29如先古力阿吾提
如先古力·阿吾提
(塔里木河流域喀什管理局,新疆 喀什 844700)
0 引言
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叶尔羌河干流流域,是控制性工程。水库流域山体两侧呈裸露状态,植被稀少,气候干旱少雨,物理分化特征显著。暴雨时,两岸沙质堆积物流入河道,导致高含沙量增大。塔里木河干流在生态供水基础上,采取排沙调度,减少灌溉、防洪与发电之间的矛盾,收获经济与社会双效益。此外,深入研究水库排沙调度,对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水库稳定运行等,对提升水资源综合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水库基本情况
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叶尔羌河喀群水文站上游,水库坝址断面流域面积46445.6km2。工程已纳入叶尔羌河实现规划管理。阿尔塔什水库在保障生态供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防洪、灌溉与发电等冲突矛盾。水库日常运行水位1820m,库容21.29亿m3,死水位1770m,死库容8.69亿m3。天然环境变化导致库区河床缓慢下降,带来泥沙问题。
2 水库泥沙淤积分析
2.1 泥沙来源
叶尔羌河源头是喀喇昆仑山。调查结果表明:克鲁克栏杆水文站及其上流域有大量泥沙,组成叶尔羌河悬移质泥沙,在喀群站悬移质输沙总量中占86%。喀什库尔干河支流,含沙量较低。叶尔羌河流域植物稀少,两侧山体裸露,土壤被破坏引起水流冲蚀。夏季暴雨洪水产生洪峰流量,冲刷力把泥沙与土壤带入河道,导致河流泥沙量持续增加。因此,每年6—8月,泥沙量较大。
2.2 入库水沙特性
2.2.1 水沙年内变化
叶尔羌河长年月平均流量如表1所示,悬移质输沙量长年平均分配情况,如图1所示。综合分析,全年径流量分配不均衡:6—9月最大,占全年的79.77%。全年泥沙分配与径流量相似,也是6—9月泥沙量最多,占全年的96.11%。分析发现,泥沙量分配不均较为突出。
表1 喀群站径流分配
图1 喀群站悬移质分配图
2.2.2 水沙年际变化
喀群站50年流量如图2所示,含沙量如图3所示。根据相关数据发现,流量变化与含沙量的相关性明显。流量年间变化较小,含沙量变化较大。
图2 喀群站各年份流量图
图3 喀群站各年份含沙量图
2.2.3 输沙总量
阿尔塔什水库年入库悬移质输沙量2993.14万t。对无法检测的推移质输沙量,一般用推移质公式计算。以12.87%悬移质计算推移质量,得出385.30万t。悬移质与推移质泥沙总量3378.44万t。
(1)悬移质级配。检测泥沙粒径发现,河流泥沙粒径偏小,50%泥沙粒径不足0.1mm,干密度1.30t/m3。夏季径流量扩大,悬移质颗粒偏小,河水有大量泥沙,一旦河道变宽,会降低水流流速和挟沙能力,河流淤积泥沙。
(2)推移质级配。检测泥沙颗粒级配并统计数据:河床沙石粒径粗大,6.0~200.0mm,沙石占37%,200.0~300.0mm沙石占19%。
3 水库排沙调度模拟
叶尔羌河长年平均含沙量4.53kg/m3,阿尔塔什水库的库沙比为86.06,泥沙问题较严重。为缓解水库淤积与减淤排沙的矛盾,开展泥沙调度工作。根据兴利任务和水沙状况,通过泥沙调度,减少水库淤积量,使水库稳定运行。水库调水调沙前,综合了解水沙条件、水库淤积和叶尔羌河下游河道行洪状况,制定对策,以便提升下游河道输沙能力。
统计数据表明,6—8月洪水集中,该段时间为排沙关键期。一方面,了解泥沙淤积状况,另一方面,还要满足灌溉用水需求。8月,蓄水并开展兴利作业。但来水来沙量较大,高水位可能影响排沙,低水位无法获得较好的兴利效果,阻碍防洪发电。因此,为提高水库运行水平,兼顾排沙与兴利两方面要求,采取2种排沙调度方式。
方式①:前50年,5月水库正常运行,水位保持1820m。6月水位基本未下降,保持1813m。9月,中旬水位无波动,下旬水库蓄水,水位小幅升高且保持1820m。此后,水位未变化,直至次年4月。后50年,5月水库正常运行,水位未波动。6—7月汛期,排沙水位保持1770m。8月蓄水,同时择机排沙,水位保持1820m,蓄水运行,直至次年3月。
方式②:100年,采取相同运行方式。4月,水库蓄水至1820m。6—7月汛期,水位降至1770m,为排沙及兴利。8月水库蓄水,水位升至1820m,该水位保持到次年3月。
3.1 模型介绍
HEC-RAS是一维数学模型,包括恒定流模拟、非恒定流模拟、泥沙冲淤计算和水质分析计算。
3.1.1 恒定流水面线
HEC-RAS模型计算河道或河网恒定流水面线。根据糙率和扩散、收缩数据确定能量损失,水面线由逐段式方法计算,求出每个断面水位。能量方程为:
(1)
式中,Y1,Y2—断面1/2处水深;Z1,Z2—断面1/2处河道高程;a1,a2—断面1/2处流速;v2,v1—断面平均流速;g—重力加速度;he—水头损失。
3.1.2 非恒定流的模拟
用模型计算非恒定流水面线,得到渐变流数据。该法早期仅计算缓流,随着模型更新,发展为计算缓流、临界流和急流等。根据Robert和Barkau建立解方程的UNET模型,连续性方程为:
(2)
式中,Q—流量;x—流向的坐标点;A—过水断面;t—时间;q—侧向流量。动量方程为:
(3)
式中,v—流速;Z—水位;Sf—摩阻坡度。
3.1.3 可移动边界的输沙演算
用模型计算河道冲淤泥沙,也就是一维泥沙计算模型。采取不同方程计算。不平衡输沙方程为:
(4)
河床变形方程为:
(5)
式中,γ0—河床宽系数;As—河道冲淤产生的范围;Gsb—推移质输沙率;N—泥沙分组数;k—断面节点。
3.2 模型建立
(1)地形设置。模拟坝址及上游50km范围,用HEC-RAS软件与HEC-GeoRAS模块设计水库地形。
(2)边界条件设置。模型边界包括水流与泥沙2个要素条件。水流边界把流量作为上游边界条件,科学分析水库上游来水量。下游边界条件,指不同工况水位。计算间隔:流量较小的对应较大间隔;流量较大的对应较小间隔,一般为0.25~2.00/h。t是泥沙边界单位,用每个时间段水流量与含沙量计算来沙总量。
(3)粗率率定。糙率大小影响计算结果,反映河道边壁粗糙度、地质特征和断面形态等。阿尔塔什河道断面糙率0.026~0.043。
(4)其他参数选择。水温干扰泥沙输移,在3.0~10.5℃间。泥沙输移方程选择England-Hanson,排序方法选择Exner5,下降速度为Ruby法。
3.3 模型验证
(1)库容验证。根据模型计算对比库容与实际库容。模型库容接近现实库容,在1%上下波动,死库容误差4.28%。符合误差规范,模型地形达到精度要求,呈现出水库真实地形。
(2)水面线验证。改进模型糙率,搜集物理实验数据进行检验。选取1500m3/s评估断面糙率,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水线面存在±0.25m误差。
(3)冲淤平衡验证。用Engalan-Hanson方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基于原始河道分析,河道运行30年,下游区域出现少量淤积泥沙现象。
(4)淤积量验证。计算数据来自1969—2019年水沙含量,循环计算,得出100年泥沙淤积规律。搜集坝址上游50km区域数据,模拟分析,用库区堆积冲淤数据检验模型。对前50年运行方式验证。结果表明:水沙系列实现概化,沙量与水量的总量保持原状,未有任何改变。根据计算结果,运行20年,误差为10.28%;运行40年,误差为7.32%;运行60年后,误差为2.37%;运行80年,误差为8.30%;运行100年,误差为5.98%。由此可知,模型计算结果近似物理模型试验,淤积量偏差未达15%。
3.4 泥沙淤积模拟
3.4.1 泥沙淤积特点
泥沙淤积模拟结果:库区为三角洲型淤积形态,逐步向坝前接近。前期泥沙淤积量较大,在库区集中,库容损失率提高。随时间增加,泥沙淤积总量持续增长,每10年泥沙淤积速度依次减缓。库容缩小,库容总损失率提高。汛期的淤积量较大,非汛期水流带走大量泥沙,淤泥泥沙量呈减少趋势。
2种排沙调度方式下,泥沙淤积形态有一定差异。方式①运行50年,呈现三角洲型式淤积形态,逐步靠近坝前,坝体上游15.38km处泥沙淤积到最厚。方式②运行50年,坝体上游9.13km处泥沙淤积最厚。相对来讲,方式②三角洲形态更靠近坝址。2种方式运行100年,坝址均呈现三角洲形态。
对比坝前泥沙淤积高度:100年运行阶段,方式①产生高程1774.6m、沙堆积厚82.2m泥;方式②产生高程1723.44m、泥沙堆积厚61.04m。分析发现,后者对坝前泥沙淤积高程有一定限制作用,避免水电站进水口堵塞。
3.4.2 库容及淤积量
2种排沙调度方式下,库容剩余量及库容淤损比有一定差异,在1770~1820m水位,不同方式泥沙沉淤状况如图4所示。水库运行50年,库容淤损比:方式①蓄水后44.69%,方式②为44.17%,两者差异不显著。死库容淤损比:方式①为47.40%,方式②为59.78%,就死库容淤积量而言,后者偏大。调节库容淤损比:方式①产生42.82%,方式②产生33.41%,表明方式②保留更多有效库容,提高水库运行效率。100年后,方式②死库容泥沙淤积量超过方式①;方式②调节库容剩余量高于方式①,且未淤积大量泥沙。综合评估后,方式②效果更佳。
图4 2种方式库容与淤积量
3.4.3 水库排沙比
2种方式排沙比如图5所示。对比各个时间段排沙比无明显差异:运行前50年,方式①有较大排沙比,运行后50年,方式②排沙比略高于方式①。
图5 2种方式排沙比
对比上述结果可知,坝址淤泥淤积高程较小的是方式②,预防进水口堵塞,调节库容产生较大剩余量,有效控制泥沙淤积量,符合水库运行要求。
4 结语
通过对阿尔塔什水库泥沙淤积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阿尔塔什工程在2种排沙调度方式下,泥沙淤积全部呈现三角洲型式淤积,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渐进地向坝前推进。前期泥沙淤积量较大,大部分泥沙淤积在水库内,库容损失较快。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总泥沙淤积量在持续增加。结合此况,通过综合对比2种运行方式,得出:运行方式①的各年份排沙比,与运行方式②相比差距较小;在前运行50年间,运行方式①排沙比稍大;后50年,运行方式②排沙比稍大。因此,确认运行方式②为优选。综上,水库水位高低直接影响泥沙淤积量,关涉水资源利用效益。因此,应根据泥沙淤积量及水库兴利等要求,综合分析,统筹设计,合理安排,理论结合实践,推动区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与利用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