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风温肺热病痰热壅肺证临床分析

2024-02-29魏金冰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5期
关键词:风温麻杏石热病

魏金冰

将乐县中医院治未病科,三明 353300

风温肺热病是肺热病与风温病的合称,是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1]。西医中肺炎疾病症状与中医风温肺热病相关症状类似,临床上可以对符合痰热壅肺证的风温肺热病患者采用中药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因此也可以将该治疗思路应用在西医肺炎疾病患者中,以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2-3]。本院于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收治的风温肺热病痰热壅肺证患者中,观察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风温肺热病痰热壅肺证临床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将乐县中医院于2021 年1 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风温肺热病痰热壅肺证患者220例,观察组男性47 例(42.73%),年龄范围55~73 岁,平均(63.48±2.75)岁,病程1~10 d,平均(4.87±1.40)年;对照组男性50 例(45.45%),年龄范围55~75 岁,平均(64.70±3.12)岁,病程1~10 d,平均(4.95±1.37)年。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经诊断符合中医风温肺热病痰热壅肺证的患者[4];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的患者;临床资料完整者;自愿参与本实验者。排除标准:有药物禁忌者;拒绝服用中药治疗者;有风温肺热病史或肺炎史者;合并其他呼吸系统或肺部疾病者;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精神状态异常者;服药依从性差者。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收治的风温肺热病痰热壅肺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抗生素治疗。根据经验采用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治疗,后续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对抗生素进行调整。持续治疗1 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组成:麻黄(去节)9 g,杏仁(去皮尖)9 g,甘草(炙)6 g,石膏(碎,锦裹)18 g,用1.4 L 水先煮麻黄,去浮沫后煮其他药物,煎至400 ml 去滓,分早晚两次温服,1 日1 剂。若患者存在黄痰,则加用鱼腥草10 g、黄芩10 g;若患者存在咽痛,则加用射干10 g、虎杖50 g;若患者存在白痰,则加用法半夏10 g。持续治疗1 周。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风温肺热病痰热壅肺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胸部X 线渗出性吸收情况、住院时间及费用、临床症状好转时间、肺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情况。

①临床治疗效果根据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情况评价,下降90%以上表示显效,下降50%~90%表示有效,下降不足50%表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5];②胸部X 线渗出性吸收情况在治疗一周后对完全吸收、吸收70%、吸收50%、吸收30%占比情况评价[6];③统计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每日住院费用;④临床症状好转时间包括发热退却时间、咳痰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7];⑤肺功能指标包括最大呼气压、最大吸气压、呼气峰流量[8];⑥炎症因子水平包括白细胞计数、血清胱抑素C、超敏C 反应蛋白[9];⑦中医证候积分根据发热、咳嗽、咳痰症状严重程度评价,无症状用0 分表示,轻、中、重度症状分别用2 分、4 分、6 分表示;⑧不良反应情况包括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皮疹[10]。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文计数、计量资料均采用SPSS 23.0 软件处理数据,并且用P<0.05 表示差异显著,资料分别采用χ2和t检验,并且用n(%)和±s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使用抗生素治疗联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例(%)]

2.2 两组胸部X 线渗出性吸收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胸部X 线渗出性完全吸收占比高于对照组,吸收70%、吸收50%、吸收30%占比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胸部X线渗出性吸收情况对比 [例(%)]

2.3 两组住院时间及费用对比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0.28±2.56)d,短于对照组的(14.40±3.29)d(t=5.842,P<0.001);观察组患者每日住院费用为(615.42±19.65)元,低于对照组的(754.76±28.27)元(t=17.026,P<0.001)。

2.4 两组临床症状好转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发热退却时间、咳痰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2.5 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最大呼气压、最大吸气压、呼气峰流量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最大呼气压、最大吸气压、呼气峰流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

2.6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白细胞计数、血清胱抑素C、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对比均无差异(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清胱抑素C、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5。

表5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2.7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发热、咳嗽、咳痰等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无差异(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发热、咳嗽、咳痰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6。

表6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分)

2.8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3例(2.73%)、头晕头痛2 例(1.82%)、皮疹1 例(0.91%)总发生率为5.45%;对照组患者恶心呕吐2 例(1.82%)、头晕头痛2 例(1.82%)、皮疹1 例(0.91%),总发生率为4.55%,两组对比无差异(χ2=0.256,P=0.840)。

3 讨论

宋·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与清·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对风温肺热病均有论述[11]。麻杏石甘汤为中医解表方剂,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共使用麻黄(去节)、杏仁(去皮尖)、甘草(炙)、石膏(碎,锦裹)四味中药。其中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杏仁具有润肺清火、消炎止痛的功效,炙甘草具有滋阴养血、健脾益气的功效,石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肌敛疮的功效,诸药联用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效果,可以用于治疗风温肺热病痰热壅肺证患者[12]。煎煮药物时,若为新麻黄则去除表面浮沫(干麻黄先煎后煮浮沫少,可不去浮沫),降低药物毒性,避免患者精神亢奋。

本文实验结果表明:观察组使用抗生素治疗联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患者总有效率、最大呼气压、最大吸气压、呼气峰流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胸部X 线渗出性完全吸收占比高于对照组,吸收70%、吸收50%、吸收30%占比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每日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发热退却时间、咳痰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清胱抑素C、超敏C 反应蛋白等炎症因子水平,发热、咳嗽、咳痰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抗生素治疗联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下风温肺热病痰热壅肺证患者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皮疹总发生率为5.45%,与单用抗生素治疗比较无显著变化,可见联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并不会影响药物安全性,可见本文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本文未详细阐述患者西药使用情况,存在局限性。综上所述,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风温肺热病痰热壅肺证临床效果优于单用抗生素治疗,可缩短治疗时间,改善通气情况,减轻炎性反应,缓解疾病症状,有效率高,临床效果好。

猜你喜欢

风温麻杏石热病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three decoctions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o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related tolllike receptors-mediated inflammations
“风温”概念演变探源*
麻杏石甘口服液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应用试验
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痰热体质过敏性咳嗽体会
丹栀射郁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乳蛾伴发热验案
浅谈“热病可灸”
玉钢1080m3高炉提高风温实践
风温对炉况的影响实践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