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三重叙事维度

2024-02-29郭文艳徐能武

理论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

郭文艳 徐能武

摘 要: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中摒弃资本中心式的传统路径,走出的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具有三重叙事维度:历史演进中的社会主义底色、现实超越中的人民中心本色以及未来图景上的文明转场亮色,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场域”。在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现实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反思世界现代化历程的全球视野,结束了西方现代化“一枝独秀”的历史,也包含中国现代化发展成就的总结升华,启发了后发国家独立探索本国道路的思考,标志着人类现代化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开始回归文明多样性正轨。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人民中心;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4)02-0048-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立足本国特殊的社会条件与时代背景,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找准方位坐标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掌握自身前途命运的主体抉择。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土壤,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渗透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基础上扬弃西方现代化道路形成的新路径,提供了中国发展现代化的中心立场、领导力量以及布局路径,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与时代之问,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方案。

一、历史考察:坚持“党的领导”标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底色”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创、拓展和深化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从现代化方向的根本性捩转到发展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再到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直至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最终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框架。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标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底色。

(一)党领导下的救亡图存运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根本社会条件

救亡图存构成中国发展现代化的最初历史语境。现代化本质上是文明转轨的过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农业文明让渡于工业文明的过程。广泛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肇始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因为站在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高度,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務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挣脱封建社会向更高社会形态过渡的开端,这一转变过程具有现代化的应然特质。

中国发展现代化是抵御外侮的被动选择,由西方列强的世界性殖民扩张触发。中国对西方现代化的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层面的效仿到制度层面的变革两个阶段,“被动输入”“西学东渐”构成现代化早期探索的基本特征。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先后登场,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但均以失败告终。惨痛的现实昭示,一味“模仿”“复制”“西化”始终落于依附西方之窠臼,要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国家的情况一天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探寻新的救国之路势在必行。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遍尝道路失败痛苦的中国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发生了根本性捩转,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从被动求索转为自觉探索。十月革命的胜利向中国展示了另一种社会解决方案,中国共产党受此鼓舞而诞生,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分析得出,阻碍中国进行现代化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外国的压迫和中国的压迫,压得我们四万万五千万人民不能抬头,破坏了我们的生产力。……这就要解放生产力,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决定了“一方面是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但在另一方面又是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因素同时发展的现实内在包含了中国现代化道路走向的问题。在革命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革命领导权,不断积累社会主义因素,为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破除壁障。“这种社会主义因素是什么呢?就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政治势力中的比重增长,就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或者已经或者可能承认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权。”历经28年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推翻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成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

(二)党领导下的“四个现代化”开启社会主义性质现代化新篇章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现代化的历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通过计划经济体制全力以赴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工业化主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起步。作为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制定重视工业的策略方针,一是因为当时国家物质条件极其匮乏,民众在长期战乱中艰难求生,迫切需要丰富的物资供给;二是国际环境较为紧张,为保障国家军事安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必须发展工业;三是“以苏为师”的影响,“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下中国选择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路。但随着对工业化、现代化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迅速从“以苏为师”转为“以苏为鉴”,开始走自己的路,从“工业化”转向“四个现代化”。1957年,毛泽东指示要将中国建设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周恩来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完整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在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再次发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号召。“四个现代化”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工业现代化的单一认知,开始立足中国实际独立思考中国如何开展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并在之后针对这一任务目标展开了初步实践。尽管改革开放前的现代化建设较为简单也遭遇了严重挫折,但这是社会主义性质现代化的开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政治制度和物质基础并积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益经验。

(三)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四位一体”布局,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思路逐渐清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摸着石头过河”,蹚出了一条原创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带领人民成功解决了温饱问题。1979年,邓小平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真理认知,他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成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指引,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三步走”战略构想,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描画了路线图。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承上启下、接续奋斗,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位一体”布局、形成科学发展观,持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设定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推进现代化是统一的。此后,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先后对这一目标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设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了更为细致的谋划。

新时期,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基本成型,既出现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四位一体”等具有全局性深远意义的核心概念,也有“不争论”“付学费”“两手抓”“先富带动后富”等易于被人们接受的大众话语,初步搭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基础逐步完善,坚持“党的领导”是政治底线、“改革开放”是基本国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基本立足点、“三步走”是现代化发展战略等等。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称谓、任务目标、基本策略、路线方针等关键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四)党领导下的新时代伟大实践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面领导,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宗旨、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综合国内外“两个大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目标,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崭新格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内在要求,也是对“人民至上”的深刻阐释。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只有坚持人民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形成正确的现代化观。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的“名片”,中国共产党为此展开了以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心的一系列行动。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九大则明确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百年之际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已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伟大宏愿,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谋划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强调要争取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让世界看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结合迸发的巨大生产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创造“两大发展奇迹”等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无限活力,“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二、现实审视:超越“资本逻辑”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中心“本色”

资本持续在场的当下,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对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形成了“人本逻辑”主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习近平在2023年3月15日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时强调:“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实现对“资本逻辑”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在现实实践中扬弃西方道路模式,克服西方现代化的异化问题,在处理资本与自然、资本与社会、资本与人以及民族国家之间关系时融合四对关系中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坚持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发展原则与和合共生的国际交往理念,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反思与超越,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中心“本色”。

(一)资本批判理论是超越“资本逻辑”的重要凭证

马克思生活的年代既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巨大生产力的时代,又是资本现代性弊病展露的时代,他见证了财富增长与贫困加剧的极端分化,也目睹了文明与野蛮的尖锐碰撞。资本逻辑指不断将客观世界资本化的矛盾运动规律,它以“普照的光”的身份统治人们全部生产和生活,形成了资本宰制的现代化,解剖资本、探索扬弃资本现代性之路成为马克思所有研究的起点与终点。

资本“伟大的文明作用”。马克思毫不否认资本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一是资本有着无限追求财富的欲望,价值增殖本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增殖的过程内在规定着生产的全过程,社会化大生产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结合中将分散的要素集中起来以提高生产效率,并在与科技、信息等要素的结合中最大限度发挥它们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这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同时,资产阶级调整管理方式,创造新产品、新销售、新产业、新空间,客观上加速了市场经济的生长发育与现代分工体系的逐渐完善。二是资本开启了世界历史。资本依托现代大工业使竞争普遍化,创造了现代世界市场,带来了生产要素的全球流通,全世界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联系起来。资本的全球扩张使资源跨国家、跨区域的整合利用成为现实,整个社会时空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政治限制和文化藩篱被打破,封闭的民族史开始转变为开放的世界历史。

资本的“矛盾”与“异化”。一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同时就是资本的价值丧失过程”,增殖与贬值统一于资本本身,资本是一个矛盾体。为追逐利润,资本忽视消费实际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最终生产出过量产品,造成产品相对过剩,引发周期性经济危机。资本的增殖“需要通过牺牲现有的资本和生产力来发展新的生产力,……这会造成生产力的极大浪费以及资本积累秩序的混乱与失衡”,资本的内在矛盾桎梏资本逻辑的永续在场。二是“异化”问题。当资本的逐利本性暂时与人民致富的目标一致时,资本成为促进生产、繁荣经济、发展社会的历史力量,发挥伟大的文明作用。不一致时,资本将整个社会拖向符合自己目标的方向,发挥“另类牵引”作用,造成资本与自然、资本与社会、资本与人以及国家间交往的异化问题。在处理资本与自然的关系时,征服与掠夺构成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历史观。盲目追求剩余价值、无节制地鼓励消费导致对自然的无限索取与严重破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持续发展带来危机,资本统治下,社会关系逐渐“物化”。资本主义单一式的物质文明现代化极易造成社会物质主义膨胀与人的精神世界的衰落。物与物的关系遮蔽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获得或者占有各种形式的“物”成为构建社会关系的主要因素,以物质主义为中心的生产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大行其道,人们逐渐沦为物的奴隶,资本与人产生极端对抗。资产阶级将土地、劳动力与自然资源占为己有,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自由自觉的丰富活动下降为维持生存的单调手段,人逐渐失去主体性,“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转变为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把工人贬低为机器的附属品”,资本的扩张侵略性在国家间关系中表现为“迫使从属”逻辑。《共产党宣言》描述了资本全球扩张带来的权力结构变化,国家内部“农村从属于城市”,国家之间“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东方从属于西方”。

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思考。异化与扬弃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马克思在资本批判中找到了通往未来理想社会的道路。伴随资本主义发展的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与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孕育出颠覆资产阶级政权的无产阶级革命。当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尖锐爆发时,无产阶级将担负起埋葬资本主义、创建新社会的重任,届时,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将被社会主义的现代性所取代。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以实现“人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自由人的联合体”为目标,是人的异化、社会的异化、自然的异化的彻底复归。随着实践的深入,马克思晚年注意到东方革命与西方革命的不同之处,天才地设想“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这一论断表明,东方社会有可能在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跨越“卡夫丁峡谷”展现了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另一种路径,任何国家都应从自身国情和历史背景出发,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模式。

(二)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资本逻辑”的现实表征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中国的现代化始终坚持公平正义原则推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妥善处理资本与自然、资本与社会、资本与人及民族国家间的关系,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现代化。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处理资本与自然关系时对“生态危机”的反思。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带来生态恶化的后果,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并且,当国内市场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无法解决资源需求增多和消费群体饱和的问题时,资本便瞄准国外市场。“资产阶级国家为了缓解由生产力发展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引发的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及能源危机,实现资本的增殖运动,基本手段皆不惜从掠夺国际能源、开拓国外市場、转嫁生态危机上下功夫,结果造成世界性的生态剥削。”中国共产党坚持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治理理念,提倡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步入新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观就是贯彻“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在民”原则,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国际上,面对严峻的全球生态危机,中国始终坚持和谐、合作的生态治理之路,通过履行国际环保条约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成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第一大国、世界最大污水处理能力国家,贡献了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力量。

坚持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扬弃“物质主义膨胀”的片面现代化。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基本法则,一切社会关系让位于金钱利益关系,人们对物质财富、物质享受的极致追求横行于社会道德、意识形态等领域,造成物质进步与道德文明的冲突。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重视物质发展,而且将人们精神生活是否充盈、政治民主过程是否完善、居住环境是否舒心都纳入考量范围,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物的丰富与人的进步,是“并联式”发展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统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协调发展,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谋篇布局,是文明整体性推进的现代化。它形成了各种文明之间共同进步、相互成就的良好态势,有效避免了物质主义膨胀加深两极分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社会割裂的被动局面,超越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老路。

秉持“人民中心”原则,超越“资本中心”论。资本不被约束,其增殖的天性将不断越界,最终超过人这一历史的主体成为社会的主宰。习近平强调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他在《之江新语》中强调:“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人本逻辑”,以人民为中心,将人视为“现代化的前提和归宿”、将资本视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有力工具,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历史已经证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生发中国式现代化,脱离人民将一败涂地。因此,中国共产党注重人的需要、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实现了对僭越人主体地位的“资本中心”论的历史性超越。

倡导和平发展,有力驳斥“国强必霸论”。资本逻辑主导下,无论是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采取的圈地运动、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侵略战争等显著不公平方式,还是在依旧掌握全球话语权的当下实行科技垄断、文化霸权、意识形态入侵等隐蔽机制,都证实了资产阶级走的是“国强必霸”道路。恰恰相反,中华传统文化的和平底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共同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崇尚正义的内在属性,是民族性与世界性、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资本全球扩张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的融合,但这一过程也制造了诸如殖民主义、战争冲突、南北问题等全球性矛盾。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保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作出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文明的差异性,倡导美美与共、和谐共生,为解决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区冲突不断、生态形势严峻等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表明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决心。

三、未来指向:破解“西方中心论”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转场“亮色”

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正从“世界失我”到“世界有我”再走向“世界向我”。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置于世界历史情境下,在“西方中心论”的困境中积极破局,孕育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包含现代文明的璀璨精华,又凸显社会主义的文明理想,是超越资本文明的更高维度文明形态。这一新形态所具有的包容性、超越性、引领性、美好性等推动人类文明向社会主义转场,使世界历史逐渐回归文明多样性正轨,呈现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未来图景。

(一)“西方中心论”与西方现代化文明危机

“西方中心论”抛弃了文化的公共财产属性,凸显西方现代化文明“重‘自我’轻‘集体’”的特质,其排他性、霸权性与自私性已成为西方现代化文明危机的重要成因。

资本主义开创了现代社会,并在生产方式变革和生产力巨大飞跃中走在了人类文明的最前沿。西方文明的强势崛起营造出西方是人类中心的假象,而且资产阶级为开辟世界市场,不断将西方意识形态向世界各地传播、输出、渗透,一度使之成为文明的“模板”。“西方中心论”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文明主导世界文明秩序的霸权观念,以西方文明的优越性为价值内核。它在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悖反性表现在:一是人的异化与追求人类解放的悖反。资产阶级占有剩余价值造成文明成果的进步与文明创造者生活退步的矛盾,人的存在方式出现危机。依靠劳动为生的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活动后,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异己力量的支配”,在竞争中“陷于绝境”。二是交往秩序的不平等与世界现代化进程整体性相悖。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中确立了统治霸权,世界交往秩序呈现主导与依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交往秩序失衡。在不平等的交往中,发达国家占据资源优势、规则优势与话语优势,欠发达国家则沦为殖民对象,国家间差距愈发扩大、矛盾愈发尖锐,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性演进被破坏。三是文明的优劣区分与世界文明多样性相悖。随着世界历史的展开,不同国家的文化有了世界性展示舞台,多样性文明得以在此平台绽放。然而,“西方中心论”的文化霸权思维认为西方文化优于非西方文化,“人类现代文明必须以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开启的文明形态为参照,并且时刻围绕着‘西方文明’进行运转,如此方能摆脱贫穷、野蛮、愚昧、落后”。唯我独尊的“西方中心论”视非西方文明为“非历史”,资本主义文明是“超历史”,制造了国家间文明的不平等结构,彻底否定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现代化道路和现代文明形态的多样性。

西方现代化文明将人类现代化导入到违反人类本性的历史歧途中,引发了一系列现代性危机:罔顾自然生态规律,以高消耗、高消费的生产方式导致的自然危机;个人主义盛行带来的人文价值精神衰退的文化危机;人类社会内部竞争与国际霸权主义深化社会分裂的社会危机等等。现代化的过程愈来愈成为与人相对抗的过程,这与人类历史正走向世界历史的大趋势相悖。现代化问题生成于世界历史场域,随着世界市场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了人类孤立、隔绝的封闭状态,使之变成了相互联系、依存的统一体。世界历史的最终归宿是全人类的解放,“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世界历史过程就是人逐渐摆脱对物的依赖性、扬弃异化的过程,“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世界历史的结果,也是人类的未来图景。现代资本主义强烈的“自我优越感”造成了西方国家在处理“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时的独断认知,它们打压非西方国家,向世界推销自己“普世性”的价值观念,造成种族骚乱、难民潮问题、爆恐事件连发等世界性危机与乱象持续蔓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不和谐篇章。因此,资本主义文明注定只能是暂时性存在,不可能是人类文明的终点。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摆脱西方现代化文明危机的出路

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关怀特质塑造了自身的世界历史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促进人类进步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脱胎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天然具备“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的博大情怀,是摆脱西方现代化文明危机的出路。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第一阶段”是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阶段的特定文明形态,它包含的核心元素具有全人类价值意蕴,本质上是共产主义文明类型。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平等包容的和谐文明形态、“五位一体”的协调文明形态,以“文明共生”为价值内核。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为现代化文明秩序重建展示了未来图景、提供了全新指引。

中国式现代化既立足于特殊国情又批判继承他国经验,既承载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人民情怀也包含了“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世界担当,以自身发展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破除了西方现代化文明危机的困境。一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民族个性与世界一般性的联袂共生。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进程的一般规定,对于还未完成现代化的国家来说,问题不在于要不要现代化,而在于如何实现现代化。在很长一段时间,“现代化=西方化”的观念深入人心。西方国家在历史洪流中抓住机遇、率先变革,开启了人类现代化历史,西方模式一度被奉为圭臬。许多国家迷失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对其现代化路径推崇备至、照抄照搬,西方国家趁势取得了人类现代化叙事的主导权。“‘除了资本主义,他们别无选择’,这是撒切尔夫人承诺的未来世界图景;‘西方价值观统治世界,实现思想的征服’,这是克林顿筹划的世界文明秩序。”然而,现实结果是,许多复制西方模式的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实现现代化,反而失去了独立自主性,错失发展良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模仿到超越、从被动探索到主动求变,形成了超越资本逻辑、驾驭资本市场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二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相较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侵略扩张的野蛮手段成就的文明,中国则根据本国实际独立自主解决现代化道路问题,以和平方式孕育人类文明的新路标,在现代化的必然中找寻出了契合中国发展目标的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为底色、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旨趣、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目标、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想追求,将本国发展与世界人民的发展统一起来,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全新的文明形态将世界现代化进程规律与本国发展的目标有机结合,立足可持续发展战略,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建构公平公正、安定有序的社会,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胸怀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文明愿景,遵循平等交流的发展原则。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指引现代化文明重建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伴随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和全球化浪潮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后发国家独立自主探索出了本国现代化道路,这一事实正在瓦解西方中心主义,说明二元对立的“西方中心论”已无法适应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要求。尽管资本主义依靠调节社会关系仍显露生机,但社会主义力量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积累壮大,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现代化进程已步入西方绝对主导转向各民族自主抉择的过渡时期,人类文明的转场趋势愈加明显。

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在引领人类现代化文明图景重建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现代化进程将所有国家和地区卷入一个紧密相联的圈子,各民族不仅要承受世界现代化持续性、全面性的外部影响,而且要在这一影响下按照现代化的内在规定重塑自身发展道路,由自我封闭转向开放合作,谁也不能例外。从16世纪到20世纪,西方文明牢牢占据人类文明的主流,直到20世纪下半叶,非西方文明以锐不可挡的势头撼动了发达国家的霸主地位,特别是中国自2006年以来连续14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全球排名第一,西方中心的世界格局面临大转变。与非西方文明的集体性崛起相应的是,“预计到2025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占全球比重可接近或达到50%,与西方基本持平”。作为非西方文明崛起力量的代表,中国的现代化从理论逻辑到实践逻辑再到价值逻辑超越了西方文明的侵略性、暂时性与矛盾性,世界格局“东升西降”已然成形,人类文明必将发生变革与转向。

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启了人类文明演进的新秩序,构建的是一个崭新的国际格局,这必然影响到资本主义大国的利益,遭到西方势力的打压。霸权体系遭到挑战后,美国针对中国开展了贸易战、金融战、舆论战、信息战、科技战等一系列打击战,试图在多方面给中国制造压力,对中国形成“围追堵截”。但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旨在努力将人类共同发展的“蛋糕”做大,所要构建的不是“中国的世纪”,而是“世界的世纪”。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形成了和谐、和平、共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终结了西方现代化独领风骚的历史,启迪了发展中国家以本国实际为依据探索现代化路径的思路。

结语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目标,经过百余年的艰辛探索最终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缺陷,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走向强国的制胜砝码,是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新路径,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领导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向着强国的目标继续奋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32.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9.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3-64.

[8]習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N].人民日报, 2023-03-16(02).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28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06.

[11]王洁钰,李茂润.资本逻辑“双重性”的四维解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23(3):19-25.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9.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78.

[14]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1):4-15.

[15]张婷婷.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资本批判及中国方案[J].青海社会科学,2021(1):86-93.

[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50.

[17]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18]韩庆祥.论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J].政治学研究,2022(6):26-35.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0]侯冬梅.哲学思维方式变革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西方中心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31-37.

[21]郁方.审视西方现代化和它引发的文明危机[J].中外企业文化,2000(8):41-42.

[22]李大钊选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76.

[23]陈曙光,李海青.改革开放改变中国:中国改革的成功密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3.

[24]周晓晶.中国坚定推进新型全球化的决心不会动摇[EB/OL]. http://wwwchinacomcn/opinion/2018-07/03/content_54643656htm.

【責任编辑:未央】

作者简介:郭文艳(1990—),女,河南鹤壁人,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徐能武(1972—),男,湖南平江人,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外空军控与安全战略、人工智能与国家安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深刻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
“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及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的“人的真正共同体”研究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