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研究中的质性元分析方法:适用问题、操作策略与应用展望

2024-02-28卫旭华汪光炜

管理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质性分析方法研究者

卫旭华 陈 义 汪光炜

(1.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3.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1 研究背景

随着管理现象和问题越来越复杂化,管理研究开始注重对动态化、阶段化、情境化因果关系的捕捉。然而,近些年来管理研究面临着“理论提出”的困境[1],西方学术界愈发意识到构建与实践高度契合的管理理论的不易,而国内学术界亦愈发意识到植根中国本土情境的管理理论的匮乏。质性研究往往从贴近现实的角度解读问题,以期能更加真实、立体地诠释现象,其独特的情境化特征能有效支撑构建指导本土理论与实践的管理研究,能更好地担负起本土理论构建的重任[2]。

质性研究虽然具有丰富管理情境、促进理论构建等诸多优势,但不同质性研究之间的孤岛现象一直是制约管理理论发展的巨大阻碍,如何高效利用这些质性研究并寻求新的理论突破显得尤为迫切。元分析方法为整合和利用过往研究提供了思路。然而,以往的元分析研究多探讨定量元分析的实施步骤和使用现状[3],忽视了质性研究同样面临着质性证据整合的紧迫需要[4]。事实上,归纳推理范式的质性研究更有利于开发和建构管理理论[5]。通过质性元分析方法对范式多元的管理质性研究进行集成,有助于构建更为普适的管理理论,寻找矛盾质性结论背后潜在的原因,进而有效解决管理理论停滞的困境。除了构建理论外,质性元分析方法能够综合多个质性证据并提供对现象更为深邃的洞见,也能够为管理实践提供可靠、稳健的政策参考。此外,作为一种文献综合的方法,质性元分析还可以有效发现研究中的不足,为后期同领域学者进行相应的质性和定量研究指明方向。

尽管质性元分析已在管理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6~11],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作为一种新兴的质性研究整合方法,鲜有管理学者系统总结质性元分析适合的研究问题,即“何时使用质性元分析”,这会影响该方法在管理研究中的推广和使用。其次,虽然HOON[12]、RAUCH等[13]较早探讨了质性元分析的使用步骤,但随着管理学者的不断创新,质性元分析技术层面的要领在更迭和深化,亟待研究者结合质性元分析的最新发展给出针对性的操作策略,这有助于研究者们了解“如何使用质性元分析”。最后,质性元分析方法在国内管理研究中的使用十分有限,缺乏详细、规范的使用指南供学者们参考,也缺少关于该方法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的前瞻性介绍。

鉴于此,本研究试图对质性元分析进行梳理与总结,为广大管理研究者提供有效的应用指南。首先,通过阐释质性元分析方法的内涵和认识论基础,清晰呈现了其与文献综述、定量元分析方法的联系与区别。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质性元分析的使用步骤,归纳总结了该方法目前的应用现状,包括适用的研究问题和规范的操作策略。最后,展望了质性元分析方法在未来管理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2 质性元分析方法概述:内涵、认识论基础与优势

2.1 质性元分析方法的内涵

质性元分析,又叫定性或质化元分析、元综合,由STER等[14]在1985年首次提出,是一种兼具探索、归纳和整合性的研究工具,主要是将以往零散的单案例或多案例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民族志研究等质性研究的结论进行整合,以寻求对某一领域进行系统性回顾和全新解释,并构建普适性的理论框架。质性元分析最早应用于医疗保健和护理方面的研究,初衷是顺应“循证医学”的研究热潮。之后该方法逐渐被社会、教育、心理等研究领域所借鉴,成为对零散的质性研究进行二次分析的有效工具。2013年,HOON[12]借鉴了教育学质性元分析、循证管理以及管理案例研究等领域开创学者的思想,首次系统地将质性元分析方法应用到管理案例研究的整合中,并给出了详细的使用步骤和操作指南。自此,质性元分析方法在组织管理领域逐渐应用开来。2014年,RAUCH等[13]认为HOON[12]提出的质性元分析难以真正实现管理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因此提出了另一种范式的质性元分析。但该范式的质性元分析由于对已发表案例中的公开数据信息要求较高,未被管理学者们广泛使用。

研究者在应用质性元分析方法时,首先,需要从以往研究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随后,查找相关文献并确定文献纳入和剔除标准来确定最终样本。最后,通过合理有效的数据提取和编码以及研究内分析、研究间比较完成理论构建[6,12]。通过质性元分析,研究者可以提出新构念或对已有构念进行重构,并通过构念分类使其不同作用过程清晰化,寻找不同研究矛盾结论的原因来完善理论的边界条件,拓展新的构念关系并丰富其内在机制[2]。

2.2 质性元分析方法的认识论基础

质性元分析方法的认识论基础包括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4]。不同的认识论具有不同的知识整合逻辑和判定标准,会影响整个理论构建过程,导致不同的质性元分析结果。实证主义认为世界可以被认识和理解,主要通过定量数据验证假设,强调理论的一般性,即“聚合集成”思想[4]。RAUCH等[13]提出的质性元分析主要基于实证主义认识论,试图通过增大研究数量来有力预测变量之间的因果效应。与实证主义不同,后实证主义认为人类无法认识到全部的客观事物,研究者只能不断地接近真理,即“解释集成”思想[4]。HOON[12]认为质性元分析主要基于后实证主义认识论,目的是尽最大努力解释真实的现象,这意味着研究者应当相信质性研究的证据可以提取、分析,并综合起来构建一般化的理论[14]。由此可见:RAUCH等[13]提出的质性元分析是对因果效应做出一般化的预测,旨在检验理论;HOON[12]提出的质性元分析则更多是对现象提供一般化的解释,旨在构建理论。尽管存在这些不一致,但管理质性研究的根本目标在于解释现象,因此现有的质性元分析大都基于HOON[12]的“解释集成”思想。遗憾的是,目前针对管理领域质性元分析认识论方面的反思较少。

2.3 质性元分析方法在管理研究中的优势

质性元分析与文献综述、定量元分析均是知识整合的工具。本研究通过方法属性(what)、作用(why)、使用时机(when)、研究对象(where)、实施流程(how)以及是否具备可复制性(whether)等维度,详细阐述了3种方法的联系与区别(见表1)。

表1 质性元分析与文献综述、定量元分析

(1)方法属性质性元分析和文献综述都属于质性方法,但质性元分析基于归纳推理旨在寻求对复杂现象更科学地理解和新的解释,而文献综述只能相对主观地归纳和评估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15]。定量元分析则旨在定量整合某一研究领域的实证结论,但受实证数据的限制,通常无法揭示复杂问题的内在机理[3]。

(2)方法作用质性元分析能够无限逼近现实地解释某一现象,构建出一般化的理论。定量元分析主要是提供变量之间确定性的因果关系,提出研究假设并对理论进行证伪,也能够通过调节、中介效应等不同类型的元分析拓展理论边界[3]。相比之下,文献综述对理论的贡献作用不够突出,主要是呈现和评价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展望[16]。

(3)使用时机这3种方法均要求研究领域的成果相对丰富。当某一质性领域的研究结论之间缺少连接和对比时,质性元分析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当某一研究领域的成果已经较为丰富,并且研究方向正在发生转变,更适用于开展文献综述。而当实证研究存在诸多矛盾结论时,定量元分析能够通过聚合给予其确定性的结论[3]。

(4)研究对象文献综述对纳入的研究类型没有特殊要求,质性、定量或混合研究均可。然而质性元分析必须纳入质性研究,包括访谈、民族志、案例研究等,相对较少的质性研究数量也可以进行分析[8,15]。定量元分析主要依赖量化研究,一般需要较多数量的实证研究。

(5)实施流程文献综述主要是基于原有作者的思想进行整合,但质性元分析涉及重新概念化,以与原始作者不同的观点来重新解释以前研究中的数据[17]。定量元分析也需要对相似概念进行归类,通过效应值整合验证假设。相较于定量元分析,质性元分析更难以开展和进行,既要准确把握方法层面的知识,也需要对理论富有敏锐的洞见。

(6)可复制性质性和定量元分析均拥有严格的文献搜索、纳入和分析程序,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研究的可复制性。由于涉及客观数据和规范化的统计分析,定量元分析的可复制性强于质性元分析。相较之下,文献综述的主观性较强,可复制性较弱。

综上所述,质性元分析在管理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当某领域的质性研究结论之间缺少连接和对比时,质性元分析通过对以往公开发表的质性研究进行归纳和重新概念化,能够无限逼近现实地解释某一现象,构建出一般化的管理理论,并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

3 质性元分析方法适用的研究问题

确定研究问题是开展质性元分析的第一步,任何研究方法都存在自身的适用边界,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质性元分析更适用于独特、复杂的管理现象或者难以进行量化的经验研究,并且适合为新兴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洞见[12]。此外,质性元分析在解决复杂、动态、多层次的管理现象上也具有优势[6,7],通常聚焦变量完整、全面的影响机制,进而形成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从问题类型而言,质性元分析通常用于解决构念分类、简单因果、过程、权变和组态5类研究问题(见表2)。

表2 质性元分析适用的研究问题

3.1 分类视角

分类视角旨在区分某一构念内涵界定的差异,通过合理的内涵重构、维度或类型区分策略,凸显分类后构念的差异化影响机制。例如,LAZAZZARA等[8]发现,工作重塑领域的概念界定并不一致,遂通过质性元分析将不同类型工作重塑重新概念化为趋近和回避型工作重塑,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各类工作重塑的前因、后果和权变因素的新模型。

3.2 简单因果视角

简单因果视角旨在探究变量之间的直接关系,表现为考察前因或后果,这是质性元分析方法较为简单的应用形式。例如,崔淼等[10]通过整合24篇案例研究识别出在位企业数字化战略更新(利用式和探索式)的驱动因素,涵盖动态能力和运营能力两种能力类型。SCAZZIOTA等[18]基于31篇效果逻辑和28篇创业拼凑相关的案例研究,运用质性元分析探究了二者在个体和环境层面的前因变量。

3.3 过程视角

过程视角旨在探究变量关系背后的一系列传导机制,主要考察变量发挥作用的路径。质性元分析方法适用于过程类型的研究问题,能够打开变量之间的“黑箱”。例如:LAZAZZARA等[8]在整合24篇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明晰了员工从事趋近和回避型工作重塑的过程,包括工作重塑的动机和相应的积极、消极后果,弥补了以往研究对工作重塑过程关注不足的问题。KÜBERLING-JOST[7]通过对20篇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案例展开质性元分析,总结了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具有制度化、问题化和适应化3个动态响应阶段。HABERSANG等[6]通过整合43篇单案例研究,提出了不同类型刚性机制和冲突机制的相互转换是组织失败的主要原因。

3.4 权变视角

3.5 组态视角

组态视角是指以变量之间不同组合方式的组态来分析对结果的影响[22]。在运用质性元分析的过程中,组态视角采用整体的分析思路,更有利于解释复杂、多元的管理现象,同时也是解决以往研究结论不一致的有效途径,即哪些组态会导致结果出现,哪些组态下结果不会发生,多应用在战略管理、创新创业等领域。例如:LESNER等[23]对公司创业的影响效果展开了质性元分析,发现公司创业驱动员工创业行为具有促进创业投资、转移创业经验、培养创新文化和获取外部专业知识4种不同类型的组态。PENZ[24]的研究则发现,组织扩大社会影响存在提供者、集成者、转化者和催化者4种组态。

4 质性元分析方法的操作策略: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问题确定后,质性元分析方法的操作策略主要包括数据收集与分析两方面。通过梳理以往质性元分析的使用现状,本研究总结了该方法的应用指南(见表3)。

表3 质性元分析的操作策略

4.1 数据收集

质性元分析“数据”体现在质性研究的结论中,而系统、透明的文献搜索与纳入程序是获取质性元分析“数据”的主要途径[12]。与定量元分析相比,质性元分析的文献检索环节还存在诸多争议,并且纳入和剔除标准更加复杂。本研究将从数据库平台、检索词和检索方式、纳入研究的类型、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数量、纳入研究的透明度5个方面梳理质性元分析的数据收集策略。

4.1.1数据库平台

对数据库平台而言,研究者要尽可能穷尽所有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质性研究,既需要在中英文数据库根据关键词、年份等信息进行期刊论文的搜索,也有必要从硕博论文、工作论文、会议论文以及专著中进行适当的检索,确保纳入所有与该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降低潜在的发表偏差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一部分学者只从期刊论文中寻找公开发表的案例[8,9],还有一部分学者会同时纳入学术型案例和教学案例[6,7,10,23]。由于一些教学案例编撰者会出于教学目的对实际案例进行改编和加工,因此研究者需要谨慎使用教学案例。在纳入教学案例时,需要提供案例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说明[6,23],确保不会影响到质性元分析结果的质量。

4.1.2检索词和检索方式

对检索词而言,研究者可用通过访谈、质性研究、案例研究、民族志研究等加上研究主题作为关键词。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文献题目里的“案例”并非一定意味着质性研究的类型为案例,研究者需要仔细筛查全文内容,准确判断纳入样本的质性研究类型[25]。

在检索方式上,统计发现目前大部分管理领域的质性元分析研究都采用尽可能穷尽原则[6~8,26],即以研究问题中涉及到的关键概念首次被提出的时间作为检索的时间起始点[12,25],极少数研究应用了理论抽样原则[21]。尽可能穷尽原则往往能够最小化发表偏差,获得对现象的全面理解,但也可能会导致分析过程过于复杂,弱化分析的深度[13]。与尽可能穷尽原则不同,理论抽样原则通过对少数符合理论抽样标准的案例进行综合和比较,就能够得出新的强有力的理论。在实际操作中,采用何种原则取决于研究问题类型或开展元分析目标[27](见表4)。当研究问题较为宽泛(如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适合采用尽可能穷尽原则,以达到充分解释的目标;当研究问题较为具体(如领导风格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则可以基于理论抽样原则,此时元分析目标是发展或完善解释这些变量关系的理论框架。

表4 尽可能穷尽与理论抽样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形

4.1.3纳入研究的类型

对纳入研究的类型而言,不同研究范式下的质性研究(如单案例、多案例、民族志、访谈等)具有不同的理论构建路径,面临着能否进行有效整合的挑战[12],因此,质性元分析最好纳入同一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原始研究。回顾以往的文献,一些学者严格遵循HOON[12]提出的方法指南,只纳入案例研究[6,20,28];而有些学者认为虽然管理领域的质性元分析发展于案例研究,但同样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质性研究[8,26]。近些年来,还有部分学者认为质性元分析更多是关注质性的研究结论,因此可以纳入定量研究或混合研究[29~31],但这些研究的内容实质上无异于普通的文献综述。

在实际操作中,研究者应当根据研究需要确定质性研究的研究范式(单案例或多案例、单层次或多层次、探索性、描述性或解释性)[6,7,9~11,23,32]。当研究者试图挖掘现象的动态机制时,有必要尽可能纳入单案例研究。单案例研究特殊性强,往往对一个研究对象的多个时间点展开研究,更有利于捕捉动态变化。当研究者试图在多层次视角上分析管理现象时,应该尽量纳入多层次案例研究,有利于深度挖掘多层级单位变量间的交互影响。最后,当研究者试图开拓某一新的研究问题或构建理论时,更适合纳入探索性案例。

4.1.4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数量

质性研究的质量应该放在文献纳入和剔除标准的首位。虽然一些学者不支持根据质量将质性研究排除在外,更在意纳入研究的每个概念,而非死板的质量评估标准,但大部分学者均主张排除低质量的质性研究,以确保合成数据的可信度,避免出现“垃圾进,垃圾出”现象。例如,为了保证质性研究的质量,一部分研究出于避免发表偏差的考虑,将会议论文纳入其中[8],而大部分研究认为未经发表的会议论文不应纳入原始研究中[9,12]。质性研究的质量评判主要包括质性研究的期刊质量和内容质量。期刊质量可以根据公认的高质量索引数据库或者期刊评级来进行筛选。内容质量的筛选标准大致有以下3类:①质性研究必须与研究问题高度契合(如概念界定、研究情境、研究层次等),并且需要具有严密的理论推理过程,以充分保证构念效度。同时,纳入的质性研究也应当积极与理论进行对话,有具体的理论贡献。②质性研究的数据必须来自公司内部文件、公开二手资料、期刊论文、实地访谈等多渠道的数据链,以有效提升说服力。③质性研究需要对研究情境、样本来源、数据来源和分析有详细的描述。高质量的质性研究不仅能够扎根现象,并且语言表达能够让读者有沉浸体验。此外,关键评估技术项目也是一种质性研究内容的评价工具,包括有多项质性研究内容的质量评判标准[33],目前在教育、循证护理等领域应用较多,未来管理研究者可以积极使用该评价工具[18]。

在质性研究的数量上,应从研究问题和概念复杂性等进行权衡。当质性研究数量较少时,无法提取出足够的质性证据,不利于解释现象和构建理论;而数量较多可能会降低对现象的解释边界和范围[12],造成研究的空洞化或同质化,失去质性研究的趣味。医疗保健领域学者提出质性元分析的最低质性研究数量应满足在10~12之间,合理的研究数量为12~100之间[34]。然而,目前管理领域还没有学者明确提出最低需纳入的研究数量。为此,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本研究检索了2013~2022年6月管理领域应用HOON[12]质性元分析方法的中英文文章,共37篇(中文3篇,英文34篇)。剔除实质上与普通文献综述无异的7篇英文文献,统计发现纳入质性样本数量低于10篇的质性元分析研究共有5篇,数量在10~20之间的有8篇,21~30之间的有7篇,30以上的有10篇。可以看出,与医疗健康领域的要求大致相同,管理领域的质性元分析通常应纳入10个以上的质性研究。

4.1.5纳入研究的透明度

纳入研究的透明度主要体现在研究者在文中或文末列示或标注纳入的研究。从以往研究来看,部分研究未在文中或文末列示或标注所纳入的质性研究[11,35],也有研究只在文中展示了所纳入质性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期刊、研究对象等)[6,10,25],但未在参考文献部分将纳入的质性研究进行标注。这些都无法体现出质性元分析方法使用过程中的绝对透明。

4.2 数据分析

数据编码和分析是质性元分析方法的核心技术[12],本研究将从编码项目、编码类型和过程、研究内分析、研究间比较和因果网络图5个方面梳理数据分析策略。

4.2.1编码项目

编码项目主要包括文献的基本信息和核心变量。HOON[12]提出了42个项目的质性元分析编码表,包括作者、期刊名称、研究设计类型、案例数量或数据源、开展地区、理论、结论等,研究者也可以根据元分析的PRISMA报告标准来决定额外的编码项目类型。在基本信息方面,研究者需要对每篇质性研究的基本特征进行编码(如研究设计类型、开展地区等),让研究者和读者保持足够的情境敏感性。同时,也需要在文中或附录中列示文献的基本信息,保证质性元分析方法的透明性。然而,以往较多研究并未严格遵循[7,11,26]。

除了文献的基本信息,研究者也需要对核心概念或关键变量进行编码,这涉及到多阶编码,主要是对“数据”的概念化和理论化,是基于研究者的认识论和理论敏感性对数据进行二次加工[36]。对质性元分析而言,一阶编码中的概念表述了研究调查中初始研究者做出的“解释”,而二阶编码中的范畴则是质性元分析研究者做出的“解释的解释”[12,17]。

4.2.2编码类型和过程

在编码类型方面,质性元分析作为一种探索性、整合性的方法工具[6,12],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溯因推理两种编码方式。对于归纳编码而言,以往较多研究使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编码方式来开展质性元分析[25,26,37],依次为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38]。也有一些研究采用溯因编码方式,用演绎编码的方案来添加新的归纳编码[6~8,39],这些研究认为归纳编码并非意味着研究者可以忽略以往研究中的相关理论。根据以往编码类型的应用情况,当问题的研究方向不清晰,没有较多理论可以借鉴并且研究重点在于完成初步的理论建构时,更适用于归纳编码的方式;而当问题的研究方向较为清晰,有较多理论可以参考并且研究重点在于中后期的理论建构时,更应该采用溯因编码方法[5,40]。

为了保证编码的有效性,编码环节可分为预编码和正式编码。在产生编码项目的先验直觉后,研究者可挑选几篇质性研究,通过多人预编码的方式识别更多可能相关的编码项目,从而不断改进编码的内容[12]。此外,为了保证编码的一致性,最少应由两位研究者进行编码,并不断地进行比对和调整,展示出每次修正之后的编码一致性信度[6]。也有研究认为应采取多人编码和多时点编码相结合的方式,并在结束后寻找该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检阅[26]。在综合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在避免对研究结果轻描淡写和保持原始概念的完整性之间取得平衡[12]。此外,为了精确地追踪编码的持续动态过程保证编码的有效性并支持数据分析,研究者可以积极采用一些质性分析软件对编码进行有效管理[29]。

4.2.3研究内分析

对质性研究的深加工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分析和研究间比较两项步骤。其中,研究内分析更多关注质性研究内部的过程机制,而研究间比较旨在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效应[12]。对于研究内分析而言,研究者需要聚焦某个特定的质性研究,把握该现象发生的制度、文化等具体情境因素,思考哪些自变量在逻辑上会影响因变量、哪些自变量可能同时出现而哪些自变量不会同时出现以及自变量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而确定每项质性研究基本的因果网络图。研究内分析需要抽取出每项质性研究简明扼要的信息,主要通过编码过程展开,可以为后续进行研究间比较做好铺垫[12]。在进行研究内分析时,研究者需要格外注意质性研究中的案例数、分析层次、时间流程等,同时也可借助质性分析软件对分析过程中的思维和逻辑进行追踪及管理[6,7,23]。

4.2.4研究间比较

HOON[12]提出的研究间比较实际是基于案例研究中的跨案例思想演变而来,目前已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质性研究的整合。从研究内分析到研究间比较,是将每个质性研究因果关系中识别的变量进行匹配和对比,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合并到系统的因果关系中,体现出一种复制逻辑。研究者需要复制相同的逻辑关系,扩大因果关系的外部效度。同时,需要将质性研究之间对立的属性进行对比,进而找出解释矛盾结论的权变或组态因素。在反复对比编码结果、案例资料与理论文献并确认没有再涌现出新的条目概念和逻辑关系时,能够判断研究间比较阶段基本完成。

质性元分析解决不一致结论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探究其权变或组态因素。一方面,质性元分析能够通过研究间比较梳理出影响变量关系的权变因素。例如,LAZAZZARA等[8]通过对24篇质性研究展开元分析,明晰了个体和情境因素对员工趋近型和回避型工作重塑过程中的影响。另一方面,质性元分析会对质性研究进行有效的聚类,形成不同的组态。这既可以基于已有的理论框架,如陈小梅等[9]基于资源-制度二元框架将中国企业逆向跨国并购的众多案例划分为4种不同的模式;也可以根据编码变量出现的频率和密度等特征[6,13,23,28],如HABERSANG等[6]基于43篇公开发表的单案例研究总结出了4种组织失败的原型:帝国主义者、落后者、反派者和政治化者,并解释了每种组织失败的内在机制。

4.2.5因果网络图

当研究间比较完成后,研究者需要以清晰的因果网络图呈现最终的理论构建结果,这方便可视化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增加读者对其的理解,降低阅读负担。为了增强模型的有效性,研究者可以利用表格呈现出每项研究的变量在因果网络图中强度的差异,使读者更为全面和清晰地理解因果关系[8,9,12]。此外,也有学者会运用一些逻辑或理论框架来丰富和合理化所构建的理论模型,如情境-行为-决策、前因-过程-后果和4W1H(who-why-where-how-what)等[8,9,41]。

事实上,通过梳理发现,高质量的因果网络图最好同时体现模式性、动态性和层次性,这也是衡量相关领域是否值得进行质性元分析的重要标准。具体而言:模式性是指研究者对以往质性研究的特征进行有效、合理的分类;动态性是在模式性的基础上,对现象的内在机制或规律清晰化、流程化;层次性则是结合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的变量来把握特定现象形成的原因和机理。陈小梅等[9]、KÜBERLING-JOST[7]以及HABERSANG等[6]的质性元分析研究都兼具了模式性、动态性和层次性特征,有效解决了现有研究中的短板和不足。不过,此类因果网络图总体还并不多见,质性元分析的价值和作用仍有待进一步发挥。最后,研究者可依据因果网络图提出一系列理论命题,以便学者们进行定量检验。

基于上述讨论,本研究总结了质性元分析方法具体的操作流程(见图1)。相较于HOON[12]提出的质性元分析方法指南,目前该方法在研究问题和操作策略方面的应用越来越丰富和多元(见表5)。可以看出,质性元分析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应用边界在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学者在使用过程中应当实时追踪和把握其前沿动向。

表5 HOON[12]质性元分析方法指南与目前应用现状的比较

5 质性元分析方法的未来应用方向

本研究介绍了质性元分析的内涵、认识论和方法优势,并总结了该方法适用的研究问题和规范的操作策略。这有效弥补了HOON[12]、RAUCH等[13]在质性元分析方法技术层面的不完善之处,同时为国内学者提供了较为详细、规范的使用指南。目前,学者们对质性元分析方法的认识还不够,导致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争议。此外,国内对质性元分析方法的使用十分有限,不利于该方法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完善和拓展。值得庆幸的是,管理领域的质性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未来质性元分析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会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未来研究应该从问题、操作和方法3个方面进一步丰富质性元分析在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5.1 问题维度:关注中国管理现象、构建本土管理理论

在未来研究问题上,学者应当积极关注中国管理现象,基于质性元分析推动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的构建。中国管理现象与西方显著不同,盲目、不加区分地使用西方理论无法有效解释本土管理问题。由此,学术界始终在呼吁构建本土管理理论[42]。研究方法对理论构建起到重要的作用,贾旭东等[38]认为本土管理理论遭遇瓶颈的原因在于缺乏公认的本土理论构建范式,而基于扎根理论的理论构建范式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然而,虽然扎根理论在理论构建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却无法综合已有的质性研究。质性元分析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短板,承担起构建本土管理理论的方法论体系。

目前,国内管理领域的质性研究正迎来发展的春天,但以往质性元分析研究多基于西方情境的案例[6~8],中国本土质性研究之间仍存在较强的孤岛现象。鉴于此,未来有必要基于质性元分析重点对中国情境下的质性研究和管理问题进行综合,逐步搭建起本土管理理论。过去部分的质性元分析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示范,如关注中国企业的逆向跨国并购[9]、商业模式创新[11]等问题。鉴于此,当研究者发现某一本土管理问题缺乏理论解释,而相关的质性研究数量较为丰富时,可以积极采用质性元分析工具进行理论构建,从已有解释中获取新的洞见。不过,这对研究者方法、理论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同时也需要国内质性研究质量的支撑。

5.2 操作维度:提升研究过程的严谨性和透明性

在操作层面,严谨和透明是元分析方法使用的基本要求[43]。高质量的质性元分析研究除了做出较强的理论解释外,也需要兼顾研究过程的严谨和透明[6,7]。现有部分研究在这些方面的执行仍然薄弱,未来有必要持续提升质性元分析研究的严谨性和透明性。需要注意的是,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缺乏透明性会降低研究对读者的代入感和情境感,进而会影响读者对研究结论的信心[44];缺乏严谨性会降低理论贡献的质量(如过度概念化或概念化不足),这些进而都会影响研究的可复制性。在质性元分析研究过程中,严谨性要求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类型、检索方式,并且严格把关纳入研究的质量,同时保证数量在合理范围内。在数据分析阶段,要确保编码项目完整、多人参与编码以及根据研究问题选择适当的编码类型等。透明性要求研究者在文中或文末主动披露纳入的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全过程,并且对关键信息提供充分的解释和说明。

5.3 方法维度:推动质性元分析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结合

适用的研究问题和实施的操作策略为质性元分析与定性比较分析的结合提供了契机。定性比较分析(QCA)是基于组态视角,以集合和布尔代数等统计手段进行案例间比较的分析方法,能够厘清变量之间复杂的多重因果关系[22]。质性元分析与定性比较分析可以通过结合形成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循环递进的理论建构过程(见图2)。具体而言,定性比较分析能够对质性元分析的理论框架提供多因果的组态关系验证,而质性元分析可以通过归纳的方式提供原因条件的组态,并能够弥补定性比较分析无法进行过程追踪的局限。陈小梅等[9]通过质性元分析提出“制度-资源”二维情境特征与并购整合模式之间的组态关系尚未经过定量检验,未来研究中可基于QCA方法展开验证。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研究者无法获得全部原始数据,文献中的案例并不都具备开展QCA的条件。对于一些微观的研究问题,未来也可通过调查研究获取QCA的数据。

图2 质性元分析与定性比较分析结合的逻辑说明

5.4 方法维度:促进质性元分析与定量元分析方法的结合

质性与定量元分析方法均是管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整合工具,未来元分析方法会朝着质性和定量元分析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见图3)。一方面,质性和定量研究捕捉现象的角度不同,各有优劣,对其分别进行元分析有利于该领域知识实现系统性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质性元分析对质性研究的整合可以为定量元分析提供待验证的理论框架,同时当该理论框架的部分变量关系存在一定数量的定量研究时,可以积极运用定量元分析进行实证检验。例如,在员工工作重塑的研究中,质性和定量研究采用的分类范式有所差异,此时仅开展质性或定量元分析会导致收获的洞见极为有限。部分学者对工作重塑同时展开了质性和定量元分析,并运用定量元分析对质性元分析的部分框架进行了实证检验[45]。遗憾的是,这些质性和定量元分析结合的有益探索在管理领域还不多见,未来研究有必要进一步促进二者的融合。

图3 质性元分析与定量元分析结合的逻辑说明

综上所述,本研究介绍了质性元分析方法的内涵、认识论基础和相较其他研究方法的优势,并归纳总结了该方法适用的研究问题和规范的操作策略,为整合过往的质性研究提供了思路,有助于缓解管理质性研究之间的孤岛现象,推进理论建构的进程。未来研究可以从问题、操作和方法3个方面进一步丰富该方法在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质性分析方法研究者
基于EMD的MEMS陀螺仪随机漂移分析方法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一种角接触球轴承静特性分析方法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从量化机制到质性建构——情绪话语分析刍议
AIDS患者内心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维医治疗涩味黏液质性风湿性关节炎85例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