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新旧动能转换的探讨

2024-02-27曲毅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旧动能山东省

曲毅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新旧动能转换工作也在持续进行。特别是2018年国务院批复山东省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后,“三核主导、区域一体、互动发展”的总体格局正在扎实推进。本文从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背景及政策含义入手,着重分析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历程、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二、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背景及政策含义

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相对的、变化的概念,也是涉及经济产业、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各领域多系统的复杂体系。首先,在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中,“动能”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或者动力,而“新动能”则可以看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或先进动力[1],它既可以是对之前旧动能的更新换代、改造升级,也可以是技术突破或研究进展带来的新的产业模式。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20日发布的《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中正式明确了“新动能”概念:“‘新动能是指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力[2]。”其次,“转换”一词意味着此概念是具有时代特征并动态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本质上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导致落后生产力被先进生产力所替代的过程。从历史来看,人类社会的进步正是由于新动能代替了传统动能。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替代了手工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作为一种新动能代替了传统的蒸汽机,第三次科技革命又是一次质的飞跃,电子计算机的横空出世使电动机成为旧动能,这正是生产力的进步过程。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在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但高增速的背后,是中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依赖传统化石能源的“高碳经济”对生态环境、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总体来看,中国自1980年以来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着经济腾飞也稳步增长,2018年为10757百万公吨,较美国高出2.04倍,较日本高出7.92倍[3]。为应对这种局面,我国逐渐开始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效能而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旧动能转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中也多次提到新动能和新旧动能转换等字眼,成为指导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处黄河下游,陆地面积约15.8万平方千米,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中部山地突起,地跨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是我国传统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资源大省。山东省现辖16市、136个县(市、区),常住人口10170万人,户籍人口10172.5万人,是全国唯一一个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双过亿的省份。长期以来,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致代表了全国平均水平,可以看作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缩影。山东省作为东部沿海开放省份,自改革开放以来,新旧动能转换工作持续进行,国务院于2018年1月批复山东省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这是全国唯一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战略,从此,提升济青烟的核心地位,以其他14个设区市的国家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为补充的三核引领、区域融合互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总体格局逐渐稳步推进[4]。

基于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历程,总体来说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经济增长方式由追求高速度转变为追求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按可比价格计算,山东省的GDP在1978—2020年间的年平均增速高达10.5%,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速,2010年以来GDP增速开始逐年降低,2013—2020年年平均增长率仅为6.9%,但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后,无论是党中央还是山东省都将目光瞄准高质量发展这一重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清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中也明确提到“新旧动能转换塑成优势”“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共同富裕的省域范例”。同各级政策相呼应,山东省发展理念也经历了转变的过程。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山东省先后历经非均衡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三个阶段。在粗放式发展带来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下,开始反思自己的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位置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成为全省上下的根本遵循。

(二)区域发展模式由非均衡向协调一体化转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立足全省实际,持续发力,适时对各区域进行战略性调整。在改革开放初期,山東省主要采取发展几个重点城市的策略,比如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城市及省会城市济南。受制于改革开放初期市场体制及发展能力的影响,此战略在当时有力地提升了几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对外开放的先机。随着1992年党中央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后,山东省也开始改变之前的区域发展模式,转而追求相对平衡,以提高全省经济水平。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迈入新时代以来,山东省全面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20年,山东省着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新格局[5],至此,山东省区域发展模式有力地响应了协调的新发展理念,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动力。

(三)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向“三二一”转变

山东作为传统的工业大省和农业大省,1978年的第一和第二产业占比超过86%。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实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大幅提高,第一产业得到极大程度地发展。同时,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鼓励措施使第三产业也得到一定程度发展。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山东省加快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步伐,先后实施经济国际化、科教兴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第三产业也在一系列政策的带动下飞速发展,至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5.3%,产业结构由“二一三”成功转变为“二三一”。除此之外,第二产业内部产业结构也逐渐转型升级,2005年山东省被列为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通过探索和实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以实现制造业创新化;2016年至今,山东省产业结构首次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宏伟目标。2016年,山东省三次产业占比为7.3:45.4:47.3,第三产业贡献了55.6%的经济增长,成长为全省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与此同时,三次产业内部增效提质效果明显,创新火种遍布齐鲁大地。

(四)劳动力要素由注重数量转变为注重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人口持续稳定增长。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山东过去十年人口增量排名全国第四,增长586万人,超过2000—2010年582万的人口增量,说明山东的劳动力优势依然存在,人口红利得以維持。从人口年龄结构看,65岁及以上的比例却是一直上升,2020年达到了15.8%,远超国际上公认的7%的老龄化社会标准,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此外,四十年间山东就业人员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劳动力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除了人口基数庞大以外,山东省逐渐重视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劳动力逐渐由“量”向“质”转变。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支持,山东坚定不移走人才强省战略。据《山东统计年鉴》显示,从1978年到2020年,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学校从34所上升到152所,在校学生数由3.8万人增加到229.2万人,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各行各业涌现创新人才,为山东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牢牢把握经济发展大势,为北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提供了“齐鲁方案”。自2018年山东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以来,全省上下凝心聚力、勇攀高峰,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需要指出,为今后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一)区域布局有待优化

经过五年发展,“三核引领、区域融合互动”的发展格局初见成效,但是协调一体化转变逐渐被济青烟“三核”资源集聚所替代,三个城市与其他省内地区的发展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新旧动能转换速度和效率参差不齐,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济南作为省会城市首位度过低,制约自己发展的同时不能很好地带动省会经济圈的发展,对周边城市辐射影响力有限,且周边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又要在各方面面临与相对发达地区济南的竞争,一体化趋势尚不明显。青岛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完备,但地理位置等因素决定了其“头雁效应”发挥不足,尚未实现对周边城市乃至更广范围的覆盖。鲁南经济圈缺乏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互联互通能力有限,制约其优势的发挥[6]。

(二)产业结构矛盾依旧突出

山东产业结构依然偏重、层次偏低,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传统动能如钢铁、化石等仍占据主导地位,多数行业处在价值链底端,盈利能力、发展效益和品牌优势偏弱。山东新能源企业数量在全国排名前列,但普遍营收能力不强,在2021年全球新能源500强企业中鲜有山东企业的身影。总体来看,三次产业均大而不精、大而不强,新兴产业占比较低。比如“东数西算”工程布局的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中也均未出现山东城市。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尽管山东省大力实施科教兴鲁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但关键技术的“瓶颈”仍没得到根本解决,“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尚未在全省形成。山东省的国有企业较多,且主要集中于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驱动力、与民营经济的合作意识偏弱。2019年,山东省属企业投入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2.6%,低于国内外先进企业3%的比例。从民营经济看,民营企业经营内容多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上,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较弱、意愿不强。在研发投入上,2021年山东省R&D经费投入不及广东的一半,与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强省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投入强度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人才培养上,山东省虽普通高等学校人数大幅提升,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双一流”高校数量远低于北京的34所、江苏的16所。根据2018年的相关数据,人才流入最多的五个省份分别为广东、浙江、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省仍有较大差距。

(四)营商环境亟需改善

近年来,各地区特别是经济活力充分释放、新旧动能顺利转换的省份,都会把改善营商环境、提高人才和企业满意度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工作。山东省近年来“放管服”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放眼全国依然有较大进步的空间。部分领域政策缺失缺位、配套设施不健全、政策透明度不高、官商分离不够彻底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五、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优化对策

(一)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就省会济南而言,应正确定位在省会经济圈的作用与责任,大力提升省会首位度与发展水平,对标先进省份建设与山东经济大省地位相符合的现代化省会,利用好全国性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从而带动周边城市资源、人才等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省会经济圈的影响力。青岛作为山东省的经济龙头城市,应更好地发挥“头雁效应”的作用,从而带动胶东经济圈提质升级,打造全省标杆。同时,充分利用城市文化知名度与海洋中心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举办更多的国际会议或文化活动,从而带动地区经济更高质量发展。鲁南经济圈应充分加强与周边省市的紧密合作,利用各自城市的优势带动产业转型优化。例如,临沂近年来在物流、商贸领域取得显著成效,被誉为“物流之都”,济宁在文化旅游、农业、能源等产业上具有较大优势等。

(二)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在农业发展方面,应充分发挥山东省农业大省的优势,推进“汗水农业”向机械农业转变,提高农业农村机械化耕作水平,将科技成果更高效地转变为农村生产力。以农业“新六产”为发展方向,依托互联网打造“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加快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增加农业产业链附加值,为乡村振兴提供齐鲁样板。在工业发展方面,结合“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的定位,推动传统支柱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大力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做精做细,坚决遏制钢铁、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无限扩张,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7]。加大对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加快布局大功率海上风电、高效光伏发电、先进核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在服务业发展方面,推进基础性服务业的便利化、网络化转型,加快构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业内认知度的企业品牌,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三)加快塑造创新发展优势

发挥山东海洋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鼓励国有资本通过兼并重组整合冗余资源,盘活闲置国有资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促进国有资本与民营经济的合作,集中力量进行科技创新,打造具有行业优势的核心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山东省应探索建立顶尖人才“直通车”机制,通过硬环境改善、软环境提升等多途径留住各省人才,打造活力山东。

(四)改善营商环境

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核心是重道德、讲信誉,山东商人也以“厚道鲁商”的美誉名扬天下。在此文化背景下,要着力构建开放明朗的政商关系,建设清廉政府,提升公职人员的担当意识和原则意识。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服务型政府理念,持续简化行政审批制度,同时尽快建设政务数据中心,打造“数字政府”,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六、结语

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增强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举措。在本文的探讨中,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就,同时也有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从加强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塑造创新优势、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提出对策。相信不久的未来,齐鲁大地一定是更加创新、更加协调、更加绿色、更加包容的沿海强省。

引用

[1]郝兆印.区域新旧动能转换评价与优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3.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EB/OL].[2017-01-20].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20/content_5161614.htm.

[3]刘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07):50-51.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批复[EB/OL].[2018-01-10].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1/10/content_5255214.htm.

[5]王建,赵小菊,王兆锋.优化布局,下活区域协调发展这盘棋——山东构建“一群两心三圈”新格局,区域发展更趋协调[EB/OL].[2020-11-30].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20/11/30/art_97564_387828.html.

[6]張友鹏.加快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18(11):43-46.

[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26):24-29.

猜你喜欢

新旧动能山东省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耕读事 新旧人
新旧全球化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澎湃新动能
新旧桂系决裂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