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巨构式大学校园研究

2024-02-27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区校园

贡 坚

随着当代大学教学研究和社会协作方式的迭代变化,巨构式大学校园已经成为当代大学校园的一种重要空间类型。本文选取21 世纪以来国内外巨构式大学校园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当代巨构式大学校园的共同特征,希望引起该领域的更多思考和研究,为推进新型高水平大学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实践样本和理论参考。

1 巨构式大学校园研究案例选取范围

根据本文相关研究目的,对当代巨构式大学校园的研究范围做如下限定,共分3 个方面:

第1,鉴于我国高等院校的高速建设始于1995 年11 月启动的“211 工程”,本次研究对象限定为1995 年11 月以后设计建造的大国内学校园,并同步研究了同一时期国外的巨构式大学校园。第2,研究对象所指的巨构不是指巨型结构,而是指建筑尺度超越单个建筑的建筑集群,是包含大学教育所需的教学、生活和运动等多种功能的大型建筑综合体。第3,研究对象的建设规模根据中国和国际的实际情况分开考虑。中国的研究对象选择教育部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建标 191-2018)中的一般院校,其办学规模为学生人数在5000 人以上;而国际部分则按照办学规模学生人数2000 人以上进行选取。

2 当代巨构式大学校园案例

2.1 沈阳建筑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采用传统分区模式,将教学、生活和运动功能区分开。但是,建筑师以1 条长756 m 的建筑长廊有机连接校区的教学、实验、生活和运动区,以此回应东北地区的天气条件。区别于传统院系独立设置的做法,该大学以11 个80 m×80 m 的院落形成网格式平面,各学院(系)相对独立又共处一楼,以此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实现教学设施的资源共享。长廊“横跨水域、飞架东西”,既是校园的主要步行道路,又被作为展览和休闲的活动场所,还与教学楼的内部空间结合成一体,两侧布置有教室和制图室。长廊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长廊第3 层为露天长廊,天气晴朗时,学生行走其中能够观赏风景。

2.2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坐落在一个圆岛上,其中心的4 座研究所大楼是校园的核心。4 座研究所大楼分别为生物学、医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研究所,围绕直径为300 m的环形“学术圈”分布,形成相互贯通和协作的空间。“学术圈”在连接其他独立部门的同时,将公园与中央学术大厅包围在其中。此外,研究所与周围的辅助设施通过12 座桥梁相互连接。这些辅助设施包括食堂、图书馆、博物馆、宿舍、体育场以及会议酒店等。

2.3 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

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是一座以未来大学样板为蓝图的综合性校园。教学核心区通过长1 km 的圆环形“学习超市”,连接7 栋U 形学院建筑,形成一体的扁平化教育空间,如图1所示。“圆环”能够界定内外空间关系―开放式校园面向城市,使市民可以从外部街道直接进入,呈现出欢迎人们来此学习的姿态;而内部空间则创造了一个如桃花源般的校内世界。“学习超市”包括共享基础教学设施、学习空间、公共文化空间以及线上教育与资源服务平台。七大行业学院、五大融合式教育和创新平台以及餐厅和学者中心等校园公共设施,围绕着学习超市合理布局,共同构成了未来大学的总体框架。

图1 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来源:网络)

学习空间还包括2 层和4 层的室外景观平台,它们是自由可达的室内学习空间的延伸。各学院以马蹄形的建筑沿圆环依次分置,最大限度降低学生探索不同学科的门槛。独特的建筑造型和圆环自然围合成每个学院的活动中庭,各学科师生可以通过中庭空间清楚观察和了解其他学科的动向和魅力,感受浓厚的学习氛围。

2.4 上海纽约大学前滩校区

上海纽约大学前滩校区位于上海市新兴的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地块容积率为2.0。该校区贯彻纽约大学本部校区“in and of the city”的精神,没有设围墙,学生宿舍和体育设施分布在城市中,而集中校园实际上是教学办公区。4 栋建筑沿基地呈风车式布置,形成一个多样化的协作空间环,如图2 所示。场地内部为中心花园和广场,融合了中国式书院和盎格鲁-撒克逊式修道院这两大著名的教育建筑形式,确保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能够进行平等的跨文化交流。该校区的设计基于各专业融合而非学科分隔的概念,旨在确保真正的跨学科教学和研究,通过学术交流促进创新,同时提供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

图2 上海纽约大学(来源:网络)

2.5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其总体规划致力于统筹校区的功能需求、场地自然景观以及周围社区和未来城市版图,创建1 个可容纳超10000 名学生的世界领先的校园空间。

设计师将所有专业设施汇聚在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央区域的周围,以促进跨学科合作,鼓励创新,构建一个强大的社区。教学和学习中心是校园的“心脏”,生活和研究区域围绕其设置。8座研究和实验建筑没有遵循传统的以院系为单位的独立分散布局,而是通过有遮蔽的带状拱廊进行相互连接,形成一个重要的城市空间,如图3 所示。带状拱廊还作为通往城市和河流的主要通道。教学空间与研究环境融为一体,包括研讨教室、实验室、大型演讲厅、创客空间以及协作办公空间。

图3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来源:网络)

2.6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

互动是教育模式进步的关键。在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校园设计中,将可持续设计、工业设计、工程设计及信息科技与设计4 个学院,通过4个连接块连接,扩大了学院之间的互动空间,旨在提供一个24 h/7 d 的全时校园,鼓励学生、教师和专业人士进行跨学科互动,如图4 所示。

图4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来源:网络)

校园内的非正式会议和工作空间也促进了这种互动。该大学全时无缝的布局,促进了教学灵活性的提高和技术的集成,教室、实验室和会议室等各种功能空间纵向和横向连接,能够促进学科互动。校园中心成了校园的知识中心,它直接连接礼堂、国际设计中心和大学图书馆的主要功能空间。

2.7 俄罗斯斯科尔科沃科技学院

圆形的外观赋予了斯科尔科沃科技学院独特的建筑特色,其形式和布局比较简单,由环环相扣的圆环和矩形体块组成,直接体现功能内容和多样性,如图5 所示[1]。直径280 m 的外环和2 个较小的内环,容纳了所有的教研设施和公共空间。外环包括办公、行政和会议等功能空间,内环主要为教学空间,主礼堂位于中央交叉点上。该大学设有5 个学院,每个学院1/3 至2/3 的空间为公共设施,其他部分为干、湿实验室。实验室区域均以7 m×7 m 的网格为基础单元,宽度为21 m 或 28 m,长度各异。这些重复的正交形状形成了模块化布局,提供空间利用效率和简单性,为实验室和车间提供所需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图5 俄罗斯斯科尔科沃科技学院(来源:网络)

2.8 印度DY帕提尔大学

印度的DY 帕提尔大学卓越中心为3000 名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其功能围绕公共有顶庭院进行划分,并通过精心布局,优化三角形场地的自然采光和空间。设置开放式接待区、展览空间、咖啡厅和非正式工作空间,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社交和互动。在建筑的中心,4 个大型礼堂围绕着1 个下沉的圆形剧场排列,用于举办毕业典礼、表演和体育赛事。卓越中心的1 ~4 层用于开展教学活动,4F 为图书馆,以促进思想和知识交流,4F 屋面设置为空中花园,5 ~9层为学生和教职员工住宿区域[2]。

3 当代巨构式大学校园的共同特征总结

当前,高等教育已经从学习共同体逐渐演变为创新共同体,建立引领未来的大学是世界各国一流大学都致力探索的重要任务。由于本文篇幅有限,一些优秀案例未收入其中,如日本琦玉县立大学、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和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等。从空间布局、建筑尺度和交通组织等方面,对比第3 章中列举的巨构式大学校园,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当代巨构式大学校园特征对比

开放、扁平、共享的水平向发展是当代巨构式大学校园的基本规划策略。如同互联网的发展,大学教育的社会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也在“去中心化”发展。大学学科的发展是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结果[3-4]。麻省理工学院校园内“无尽长廊”的成功和高层科研塔楼的失败[5],说明水平向联系对于大学的共享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水平向强连接不仅仅是串联整个校园的具有交通属性的走廊,而且是“泛在学习空间”[1]。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藏书功能和大学校园的学术象征意义已经不再重要。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上海纽约大学、俄罗斯斯科尔科沃科技学院及印度DY 帕提尔大学均未设置独立的图书馆。

功能复合是巨构式大学校园的特征,可为校园和所处的城市社区带来无限的活力[2]。一方面是交通动线的复合。交通是校园的交流“动脉”,具备教学交流功能,形成正式或非正式学习空间。另一方面是教学区功能的复合。复合功能区实现了教学实验、阅览展览、会议交流、社团活动等功能的集合。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将学者中心(专家接待住宿)和食堂,直接设置在教学综合体内;印度DY帕提尔大学将学生公寓设置在教学区上方。巨构式校园的优势:可体现跨学科合作与研究的制度变迁;可利用空间弹性,满足日益增长的对教学和交流场所的需求;可利用空间的紧凑性,拉近人与科研的距离,促进学科交流。

循环动线是巨构式校园水平交通组织的重要特征。方格网动线应用最为广泛,对各种功能组织的适应性最强;环形动线连接方便,使巨构建筑群识别性最强;鱼骨状动线会出现尽端式道路。商业综合体空间的动线组织经验对于巨构式教育建筑集群的动线设计同样有效。采用环形动线比尽端式动线更有利于构建连接性强的校园空间;巨构式大学校园刚需功能(如餐厅、报告厅、公共实验室等)的合理布局,能够增加不同学科的交流。

底层架空和景观内院是巨构式校园常使用的设计策略,具体为:第1,因为巨构式校园的尺度通常有跨越城市道路或水系的客观需要;第2,教学综合体通过架空和景观内院来获取更好的日照、通风等物理环境,创造舒适的室外环境。此外,这种设计策略也有利于实现低影响开发。

巨构式大学校园具有地标性,可以作为城市景观。作为一次性整体规划设计的院落集群,设计师须跳出孤立、封闭的个体建筑尺度,立足于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维度,赋予大学及其辐射到的城市空间以新的场所意义。本文提到的大学案例,无论从空中视角还是地面视角均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区域景观地标,形成富有感染力的城市肌理。

我国的巨构式大学校园多为民办大学或国际联合办学的高校。原因可能是此类大学可以不受教育部颁布的“92 指标”或“2018 指标” 的校舍类型和生均面积的限制,可将部分面积用于构建巨构的交通联系空间和非正式学习空间,且这些大学的办学者敢于打破“大校-学院-系”独立分散布置的固有模式,为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进化提供了可能性。

4 结语

巨构式校园模式在促进跨学科合作、优化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方面具有潜力。巨构式大学校园立足于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维度,具有地标性,本身就是一种城市景观。随着大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双碳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巨构式大学校园模式必将在未来的新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中与时俱进,并进一步自我完善。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校区校园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开心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