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4-02-26马宏宇

生产力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城乡居民文旅差距

马宏宇,李 一

(宁波大学 中法联合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截至2035 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远景目标,关键在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022 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降至2.45,但相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与城镇相比,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存在自然条件恶劣、人口恶性负载以及劳动生产率水平不高等问题,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受到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传统城镇工业化发展路径在就业弹性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不可持续,加剧了“农村生产效率低、城镇生产成本高”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强度。

经济下行时期,文化和旅游业持续增长,截至2019 年末,全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 亿人次,同比增长8.4%;入境旅游人数达1.45 亿人次,增长2.9%;出境旅游人数1.55 亿人次,增长3.3%。“借力文旅产业,促进共同富裕”,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契合国家发展战略,是农民增收致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渠道;然而,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否产生城乡收入差距缩减效果,以及怎样实现尚无定论。探索文旅产业融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村走“文化旅游”导向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有重要意义。

自2018 年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问题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研究最初聚焦于对文旅融合基本问题的探讨,包括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思辨[1]、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测度[2]、文旅融合基本模式、具体文化活动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3]等,逐渐认识到文旅融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文化和旅游关系认识方面,主要存在灵魂载体说、身份认同说[4]。在文旅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中,消费需求、行政管制、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创新、对外开放水平是关注焦点[5]。在探究文旅融合的效应时,学者注重从多维度研究文化旅游的互动关系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方面的影响或实证检验文旅产业融合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针对旅游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存在三种不同观点[6]:一是减缓说。认为旅游业对穷人的影响源于创造就业机会[7]、发挥女性角色作用等;二是加剧说。分别从受益群体[8]、土地资源利用[9]的视角讨论旅游效益和福利之间的联系,发现旅游发展对低收入农业家庭的影响较小;三是旅游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10],呈现出非线性特征。赵磊和张晨(2018)[11]认为跨越门槛值后,旅游业发展存在加剧农村贫困强度的潜在倾向,但需要进一步验证。

纵观已有文献,旅游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和路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焦点,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探讨也日趋成熟,但文旅产业融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未被充分认识,特别是缩减城乡收入差距的机理缺乏验证。研究尺度和案例选择上,现有关于产业融合和收入不平等的研究聚焦于特定区域的微观样本或国家宏观层面,缺少系统性的中观层次模型。工具应用上,文旅融合研究多构建描述性的概念模型,难以提供基于理论逻辑又可通过实证检验的因果命题。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利用2008—2021 年中国省级层面经验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以拓展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缩减城乡收入差距的路径研究,进一步引入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以揭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以期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提供有益参考。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0 世纪70 年代,产业边界由生产相近替代品的公司确定,融合主要发生在信息技术领域。文旅融合作为一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符合产业融合发展规律。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优化贫困边远地区的要素资源配置,使之与农村资源、生态、文化优势结合,提升产业附加值[12];形成新产业改善农民收入结构,弥合城乡收入差距。由此提出:

假设1: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

从空间分布上看,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地区集中在欠发达地区[13],呈现出由东向西阶梯式递增趋势。在城乡收入差距较高时,文化产业变现能力强、附加值高,而旅游产业投资少、就业门槛低,被认为是经济增长、贫困缓解工具。随着城乡收入差距下降,贫困集中在长期患病、残疾以及其他丧失劳动能力的“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群体[14],且东部地区文化旅游业进入“大资本”时代,不断推高专业化水平,阻碍弱势群体就业,使文旅融合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平抑作用消失。由此提出:

假设2: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驱动特征。

(一)区域经济增长路径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交通系统便利性较低,导致人力资源弱势、剩余劳动力难转和现代经济体系脆弱,使劳动力收入水平远低于全国均值。公共品供给的空间溢出性受制于财政分权制度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潮[15],因而区域内经济增长成为打破地理区隔、改变人为设定分割市场和强化区域间要素流动的前提。

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机制是释放需求和强化供给,特别是在人口规模较高的地区[16]。随着旅游供需两侧结构性失衡日益严重,农村成为旅游流转移的空间载体。文旅融合通过品牌赋能、文化活化[25]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推动需求端的消费升级,催生经济转型新的增长极,拓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路径[17]。由此提出:

假设3: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城乡收入差距平抑效应存在区域经济增长传导路径。

(二)市场化发展路径

通过引导生产要素在城镇地区集聚,文旅融合打破传统城市化进程中要素市场分割、产业相互独立的状态,是市场化改革的驱动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加快,提高市场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产品创新扩大消费需求,缓解传统经济发展依赖政府投资拉动的结构性问题[18]。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统一有利于反映真实的供需关系,增加农村居民收入[19]。土地资源市场化利用迫使产业向相对贫困地区转移,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由此提出:

假设4: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城乡收入差距平抑效应存在市场化改革传导路径。

(三)人力资本投资路径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力资本投资。产业融合机制一方面通过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和生活方式现代化,提升农村产业链带动全民参与[20],提高农民专业素养,推进农村人力资本结构合理化,促使农村地区的高水平人力资本存量增加;另一方面通过吸引社会青年下乡返乡创业,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构建“能力-权利-动力”三层机制[21]。

此外,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进入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显著的文化和旅游部门,减轻农村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负担[22]。政府推进文旅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低收入群体的子女获得良好的认知能力,实现人力资本提升的均等化,阻断人力资本不平衡状况的代际传递[23]。由此提出:

假设5: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城乡收入差距平抑效应存在人力资本投资传导路径。

三、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一)文旅融合发展指数测度方法

常用的文旅融合水平测度方法是耦合协调度模型,刘安乐等(2020)[24]、董文静等(2022)[25]利用熵值法获取文化和旅游产业评价指标的权重。随着产业融合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在系统要素层面紧密关联、相互渗透,使边界趋向模糊,实现“1+1>2”的集聚效果。

本文沿用石燕和詹国辉(2021)[26]依靠主因子分析法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思路对文旅融合水平进行测度,基于“文旅产业”新业态,该方法通过提炼变量群中具有代表性影响的共性因子并向主因子分配权重,避免对单一指标的依赖性。结合产业融合发展特点,从财政投入、文化和旅游产业投入和产出三个角度选取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等21个指标构成文旅融合发展的评估体系(见表1)。

表1 文化和旅游业融合的指标框架

(二)数据说明与处理

文旅融合发展指数测算的核心基于《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描述“文旅产业”特征。由于文化产业类指标的统计口径在2007 年后发生变化,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故本文以2008—2021年作为研究时段。对于部分缺失值,本文采用线性插值法予以补齐。

主成分分析的前提是原始变量间存在相关性,需要先对样本使用KMO 检验和Bartlett's 球状检验。结果显示,KMO 统计值为0.880>0.8,可认为选取的样本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s 球状检验的Sig.值为0.000<0.0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相关系数矩阵是一个单位阵”的假设。

再对样本使用主成分分析,计算主成分方差贡献率、累计贡献率及特征根(见表2)。

表2 贡献率和特征根的结果表

主成分的特征根和方差贡献率均由小到大排列,结果显示,仅前4 项主成分特征根大于1,且前4 项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1.89%,即解释原始变量中81.89%的信息,足以替换此前选择的21 项指标来评价文旅融合发展水平。

在获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后计算主成分得分(见表3)。

表3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综上所述,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数为:

四、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首先,为实证检验文旅融合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本文借鉴农村贫困减缓影响因素研究,构建如下基准计量模型:

其中,i和t分别表示地区和年份,GAP表示城乡居民收入比(农村居民=1),CON表示文旅融合发展指数,Controls表示一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控制变量集,包括政府规制(GOV)、产业结构(STRUCTURE)、贸易开放度(OPEN)和工业化水平(INDUSTRY),ε表示随机误差项。

其次,本文采用中介效应模型逐步回归法检验,构建模型(2)判断文旅融合的城乡差距平抑效应的中介路径是否显著:

再次,构建模型(3)判断通过中介变量,文旅融合对城乡收入差距缩减的直接效应:

其中,Mediator代表中介变量,包括经济增长(PGDP)、市场化指数(MARKET)和人力资本(HUM);μ和σ是随机误差项。鉴于时间维度T与省份个体数n相近,本文采用修正序列自相关和异方差问题后的FGLS估计。

最后,考虑到文化和旅游产业系统耦合度与城乡收入分配情况可能存在非线性关联,本文在模型(1)的基础上建立分位数回归模型QR,以揭示不同城乡居民收入比例条件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边际效益:

其中,Z代表解释变量集,包括核心解释变量CON和控制变量Controls;QGAPit(τ/Z)代表在Z给定时GAP的τ条件分位数;ρ(τ)代表分位数回归系数,经由求解以下目标函数得到:

其中,参考常用的0.1、0.25、0.5、0.75 和0.9 分位点报告分位数回归结果,ω则代表不同分位数相应的权重。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衡量收入差距常用的基尼系数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考虑到城乡收入差距难以剥离,基尼系数将总人口按收入比重划分成不同阶层,不适用于收入高重叠的人群组;二是我国的基尼系数未经国家统计局公布,存在因计算方法选择造成的结果误差。选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GAP),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其越大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

2.核心解释变量。本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反映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复杂特征,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文旅融合发展指数(CON)。

3.中介变量。包括用于论证文旅融合影响机制的三个变量:一是经济增长(PGDP),本文使用实际人均GDP 衡量,即按基期平减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其范围内的年末常住人口的比值;二是市场化水平(MARKET),本文选用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指标构建樊纲指数;三是人力资本(HUM),以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

4.控制变量。选取可能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4 个解释变量加以控制:政府规制(GOV),选取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占GDP 比重衡量;产业结构(STRUCTURE),使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衡量;贸易开放度(OPEN),以省区市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工业化水平(INDUSTRY),利用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反映。

(三)数据来源

按照全面性和可比性原则,本文以2008—2021年中国除港澳台地区外的31 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城乡居民收入比(农村居民=1)等的原始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文旅融合发展指数的21 项指标原始数据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以及《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个别数据补充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公报和国家统计局。在聚类分析前,为消除因二级指标异质性产生的难以测度的偏差,本文采用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FGLS 估计

本文计算得到面板FGLS 估计的回归结果(见表4),方差膨胀因子(VIF)的均值为2.34,表明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其中模型(1)是基准回归结果,模型(2)~模型(7)是影响机制回归结果。Modified Wald、Wooldridge 检验统计值显著,表明基准和中介效应模型均存在组间异方差和组内自相关问题。在主效应检验方面,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对城乡居民收入比率的回归系数在0.01 的显著性水平下为-0.27,表明文旅融合存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效应。

表4 面板FGLS 方法的回归结果

此外,财政支出、贸易开放度与城乡居民收入比显著负相关,表明政府规制和贸易开放可能有利于缩减城乡差距。工业化率与城乡居民收入比显著正相关,表明工业化原本缩减城乡差距的路径可能受阻,导致农村贫困加剧;产业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比的线性关系不稳健,可能存在复杂的作用机制。

在区域经济增长路径的中介效应检验方面,模型(1)~模型(3)中文旅融合水平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且模型(3)中的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显著,证实经济增长存在中介作用。文旅融合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再将经济增长加入基准模型后,文旅融合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减小18.5%,说明文旅融合过程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平抑效应。

在市场化发展路径的中介效应检验方面,模型(4)和模型(5)中文旅融合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且模型(5)中的市场化水平的回归系数显著。文旅融合发展对市场化水平的正溢出效应显著,再将市场化水平加入基准模型后,文旅融合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绝对值从0.27 减小至0.24,说明市场环境优化在文旅融合发展缩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程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约占总效应的11.1%。

在人力资本投资路径的中介效应检验方面,由模型(6)可知,文旅融合发展与人力资本积累显著正相关。模型(7)中文旅融合发展仍与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正相关,但其回归系数绝对值与基准模型相比降低,证明人力资本提升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城乡差距平抑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约占总效应的14.8%。

(二)面板分位数回归

伴随我国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区域收入差距呈现出收敛走势。基于对城乡收入差距阶段性特征是否影响文旅融合平抑效应的进一步探究,本文采用分位数回归法估计基准模型,选取90%、75%、50%、25%和10%五个常用分位点。为控制个体异质性,缓解遗漏变量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自助法(Bootstrap)重复抽样500 次,选择公路旅客周转量等作为工具变量,得到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法(MCMC)估计结果(见表5)。

表5 面板分位数估计的回归结果

在突破中位数前,文旅融合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为负,但绝对值逐渐减小。此后,文旅融合的影响显著为正且绝对值逐渐增大。文化和旅游在一定阶段改善贫富分化情况,但从长期来看,旅游产业的高级化可能不利于当地贫富差距的缩减。

(三)稳健性检验

考虑到模型可能存在的准确性、有效性问题,本文使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

一是改变样本容量。为防止数据中极端异常值干扰回归结果,本文对原始数据作缩尾处理,保留1%~99%范围内观测数据对模型(1)~模型(7)重新估计(见表6)。文旅融合的回归系数显著性并未改变,经济增长、市场化水平以及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和初始结果一致。

表6 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一

二是重新计算核心解释变量。根据主因子分析法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指数时,存在指标权重的不同计算方法。本文采用因子得分系数矩阵作为赋予权重的基础,得到新的文旅融合发展指数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回归结果如表7 所示。结果发现,数值有细微差异,但不足以实质性改变文旅融合的基准和中介检验结果,论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表7 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二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作为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文旅融合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主要结论如下:

一是主效应检验表明,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地缩减。

二是在城乡居民收入比率的分位数降低的过程中,文旅融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由负转正,表明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对收入不平等的缓和呈现出显著边际递减的非线性特征,从长期来看,旅游产业的高级化可能恶化当地的贫富差距状况。

三是文旅融合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区域经济增长、市场化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是文旅融合的城乡收入差距平抑效应产生的传导路径,在短期内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发挥积极作用。此外,政府规制和贸易开放是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减的有利因素,工业化率可能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的减缓。

(二)政策建议

结合上述结论,文旅融合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平抑作用在时空分布中存在差异,且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主要政策建议如下:

一是考虑到缩减城乡差距的目标,在制定推动文旅融合的政策时,应该区别对待不同地区,推动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在经济基础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加快开发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应该关注文化旅游市场资本增密对低端劳动力的影响,避免旅游经济过度增长带来的资源虚耗。

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纠正要素资源配置的城镇偏向,逐步消除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政府通过厘清土地集体所有的概念,加速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健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等要素市场制度设计。通过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和市民化成本分担等手段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破除阻碍人才下乡返乡就业的制度藩篱,发挥文化和旅游产业推动农民增收的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持续推动各领域全方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确保城乡劳动力均衡地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发展机遇。

三是依托文化和旅游新业态,加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扶持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创业。健全财政支持长效管理体系,为地区政府在城乡统筹背景下规范教育经费投入提供数据支撑。针对下乡返乡劳动力开展乡村旅游服务技能培训,加快高校共建并优化文化旅游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着重培养既适应当地旅游高级化发展需要,又愿意在农村地区定居的文化旅游业尖端人才。依托文化旅游资源,推动研学旅游与学校课程结合,丰富职业教育类型,提高城乡居民非农就业质量。

猜你喜欢

城乡居民文旅差距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文旅照明的兴起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关于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