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中运用心理游戏的原则与策略

2024-02-26车海琪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

车海琪

[摘要] 心理游戏既能优化课堂结构,达成教学目标,还能提升育人效果。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中,教师通过选用和设计心理游戏贯穿课堂教学,以起承转合等方式,增强学科趣味性,调动学生内驱力,帮助学生在游戏互动中体验、觉察自己和他人的言行,同时在看似嬉笑玩闹的氛围中,剖析游戏蕴含的潜台词,从而愿意做出改变,一起感悟教学相长带来的内心喜悦。

[关键词] 心理游戏;课程教学;教学设计实例

心理游戏应用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团体动力学等理论,是心理教育活动课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游戏为载体投射出被辅导者的内心世界,并对其开展心理分析、辅导或治疗。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中的心理游戏具有趣味性强、互动性高、教育性好等特点。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协助者,以宽容的心态去接纳学生的不同感受;学生通过课堂互动,运用观察、学习和体验等方式,展开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进而实现自我调整与自我完善。

一、心理游戏的功能分类

心理游戏按照在心理课上的功能,可分为开场游戏和主题游戏。

(一)嬉与戏——开场游戏

开场游戏也称热身游戏,它兼具暖场和导入两大功能,起到活跃气氛、降低阻抗、启动思维,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作用;也能增进课堂内人际间信任感和凝聚力,顺势导入课堂主题。

常用的开场游戏有:“大风吹”——放松、提升注意力;“抓手指”——情绪体验;“撕纸”——辅助时间管理;“桃花朵朵开”——增进亲密感等。

(二)析与喜——主题游戏

主题游戏是指以游戏为载体,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渐进的思维阶梯,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充分体验与感悟,以达成相关主题的辅导目标。

常用的主题游戏包括“跟着音乐节奏走”——适应环境、“小组创意大比拼”——团队合作、“优雅地拒绝‘Yes or No”——沟通交往、“一分钟鼓掌”——开发潜能、“指纹游戏”——自我探索、“我的番茄时钟图”——时间管理等。

二、心理游戏的选用特点

(一)契合课堂主题

科学、精准的主题是心理活动课成功的前提。心理游戏的内容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班级具体情况,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困惑、个性与共性,做到有的放矢,箭无虚发。

例如,在亲子沟通辅导中,教师可以设计主题游戏“亲情直通车”,引导学生将周围同学想象成自己的父母,并与之开展游戏,体验十指连心的感受,继而敞开心扉与亲人对话,使亲子之间沟通更加顺畅。

(二)突破教材限制

课堂教学设计除了要根据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经历,还要结合社会现实情况和学校实际选定具体教学内容,做到教材为我所用,而我不为教材所限。

例如,对于“大西瓜小西瓜”的情绪辅导课,教师可以改编成“大美好小美好”,指引学生在胸口做爱心手势代表当下心情“小美好”,用两手向上举在头顶做爱心手势代表当下心情“大美好”,从而使教师以最快的方式了解到学生群体当下最真实的内心情绪。

(三)链接生活实际

如何使心理游戏在生活中依然可以落地生根,做到课下继续引导学生内心成长,是心理课的目标之一。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生活场景,了解学生的理想追求,选定恰当內容,精心设计环节,使教学内容链接学生生活实际。

例如,某班一男生曾经因不雅行为使班级中很多女生感到尴尬,该教师设计了游戏“尴尬不尴尬”,教师随机点学号,让学生们两两组合,体验一男一女组合手拉手的游戏,学生们迟迟不肯手拉手,表达出了“尴尬”的感受,教师由此引出话题。

三、心理游戏的设计原则

心理游戏的运用,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记忆教学内容、完成课后习题的压力和束缚,通过巧妙编排,将心理学教学内容融入有趣的心理游戏中,让学生既能享受游戏乐趣,又能收获知识。

(一)遵循心理发展规律

一个班级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所以教师可将游戏的趣味性、实用性作为考量的标准之一,确保游戏契合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以生动有趣的游戏来舒缓学生的情绪,以智慧引导来锻炼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

例如,心理游戏“情绪有张……的脸”可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认情绪、画情绪、贴情绪、说情绪等活动,表达出对相应情绪的直观感知,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把某种情绪画成各种物品,比如用狗、树、花朵、小丑等来代替情绪,并涂上颜色,以此把抽象情绪具体化。在设计此类心理游戏时,教师应注意尽可能多地列举各种情绪,学生认识得越多、越详细,越有利于识别自己的情绪并加以应对与调节。

(二)对接学生实际需要

教师在设计心理游戏时要预设该游戏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用性,赋予心理游戏强烈的生活气息,精准分析学生的内心需求,并予以智慧疏导。

例如,七下《发现自己的潜能》一课,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切合主题的心理游戏“一分钟鼓掌”和“奇妙水晶球”,通过游戏的开展,学生感知到暗示的力量,展开自我积极暗示,延伸了课堂的生成资源,从而对接了七年级学生在学业和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需要,激发自我潜能。

(三)正面教育引导学生

学生欠缺实际生活经验,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或困惑时,如自控能力、时间管理、压力管理、亲子沟通技巧等,最希望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如果教师能以心理游戏的方式积极正面引导学生,使其更契合学生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展开思维训练,那么心理课就会像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选修课一样,成为学生眼中的幸福课。

例如,小、中、高新生刚进入新学校、新班级,需要组建新的人际关系系统,但是由于彼此陌生、羞怯,加之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往往不能打破矜持,主动与陌生同学沟通,而是坐等他人主动请求自己加入他人创造好的人际圈。在新生入学初期,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心理游戏,意在使学生逐渐打破心理禁忌,冲破与陌生人交往的心理禁锢,一改退缩、过分保护自我的现状,主动出击寻求游戏伙伴。在游戏实施过程中,学生们能利用这个机会打破人际隔阂,矜持在游戏中被消解,从而初步建立人际关系网络。

四、心理游戏的高效运用策略

运用心理游戏重在游戏体验与游戏分析,我们应如何运用有限的游戏资源,最大效率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呢?

(一)内容上的运用

从内容上看,教师可以通过“一树嫁接多树花”“旧瓶换装盛新酒”等多种方法,最终达到“万紫千红尽是景”的效果,充分发挥心理游戏的作用。

1.一树嫁接多树花

对于同一心理游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由简单到深入,做出多层解读,以扩大游戏的适用广度。比如,请学生进行纸笔游戏——写10句“我是怎样的人”,小学阶段建议重点描述自己的优缺点,或者找到同学眼中的“我”和自己想象的“我”的差异,引出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差异的话题;初中阶段建议重点解释在寻找同伴签字的过程中,为什么同性认可的多,异性认可的少,进而展开相关异性交往的话题;高中阶段可以重点解释这10句话的排序方式,引发自我探索,寻找自己核心价值观的话题,实现“一树嫁接多树花”的效果。

2.旧瓶换装盛新酒

“大风吹”“抓手指”等心理游戏生动有趣、简单易操作,经常受到心理教师们的青睐。我们可以将这些游戏跟多个主题融合,扩大心理游戏的适用主题范围。以“大风吹”游戏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穿着打扮”“外貌特点”“性格特点”等话语引出自我意识辅导话题;通过“亲子相处模式”“交流方式”“处理问题方法”等话语引出亲子关系辅导;通过“理想职业”“未来梦想”“兴趣爱好”等话语引出生涯规划辅导的相关话题,达到“旧瓶换装盛新酒”的效果。

3.万紫千红尽是景

受思维定式所限,对于有些游戏,授课教师只习惯于引出某一特定主题。但是,笔者在授课、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完全可以创新老游戏的玩法,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多元排队”游戏为例,该游戏一般由学生按照身高、体重以及出生年月日自主排队,引导学生认识独一无二的“我”。其实在“多元智能”主题中也可以用到该游戏,比如以“语言表达能力、交友能力、视觉空间能力、身体运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标准请学生依次排队。学生面对这些标准时会无从下手,不知该站在哪里,这时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疑问引入主题内容,促进学生自我探索,在自我发现中看到自己和他人身上的特点。另外,此游戏也适用于生涯规划主题,比如加入“是否有对未来的憧憬”这一排队标准,引发学生对未来的思考,尝试进行自我定位。有定位,有目标,生涯规划的主题也就顺势引入了。

(二)过程中的运用

从过程上看,为了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心理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最大效用,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心理游戏。

1.起——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无特定的形式,教师采用的方式方法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对象、安排等要素的理解和把握。

案例1:在一次公开课中,一位教师运用旋转游戏,邀请了两组学生原地转圈,开展比赛。游戏结束后,教师请学生谈感受,随后,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春晚舞台上小彩旗原地转圈的画面。“小彩旗的脚下是不是有辅助机关?”“难道小彩旗不会感觉到晕吗?”在各种疑问中,教师借势点拨:小彩旗是因为12年来从未间断练习转圈,才练就了外人眼中的特异功能,此时学生明白在外人看来的轻而易举背后是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

2.承——游戏串联,衔接课堂

在“双减”背景下,心理课的学科地位逐渐被抬高,教师需要选择开放活跃的教学方法,将更多、更新鲜的事物与生活现象带入课堂,以此吸引学生并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发学生共鸣,让心理学知识潜移默化地充盈学生的内心世界。

案例2:在一堂初中生命教育心理课堂中,游戏“我的人生五樣”要求学生慎重选取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然后教师询问学生,如果必须要舍弃某样东西,学生会放弃何物,并阐述此刻的内心感受。接着依次循环,直至舍弃完所有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游戏带领学生体验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一件件丢失的过程,很多学生当场崩溃,然后教师通过魔力游戏让所有的东西一一回归。游戏让学生懂得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美好事物,都是一种幸福,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当下,热爱生命。

3.转——巧用游戏,感悟人生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些难以言表的情感,游戏环节可以模拟出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场景,让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中去感悟、体验,用自己的思维去面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极端情境。此时,学生的真实情感得到了自然流露,通过游戏感悟了人生,丰富了人生的情感体验。

案例3:在一堂主题为“信任与合作”的初中心理课的课堂转换环节,游戏要求每组10位同学站成一排,每组成员统一伸出自己的右手,用食指拖住5米长的竹竿,完成相应任务,以此来训练成员之间的信任、包容与体谅,与生活实际相映照,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4.合——游戏结尾,升华主题

精彩的结尾能使一堂成功课堂完美收官。以游戏收尾能很好地对课堂活动内容进行概括和提升,也可为下一堂课的主题作好铺垫。

案例4:在一堂小学五年级“打破思维定式”的主题辅导课中,教师在课堂结束前开展了“创意说收获”的游戏。每个小组在1分钟内创意表现自己本堂课的收获。有的小组通过口号总结自己的收获,有的小组通过摆出不同姿势展现自己的收获,有的小组通过编写顺口溜和打油诗来讲述自己的收获……这种形式本身就打破了学生经历过的课堂小结模式,跟主题完美契合。同时这种变换角色的创意活动对学生而言十分新鲜,突破了课堂活动空间,延长了课堂时间,他们以生动夸张的表现和积极投入的姿态,给教师的游戏设计与运用打出了高分。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心理游戏要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合理设计、谨慎操作;也需要所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彼此分享、不断探索,在实践中融入教育的思考和智慧,带领学生在看似嬉笑玩闹中剖析游戏的潜在意义,一起感悟教学相长带来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王晓萍,傅宏.儿童游戏治疗[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田国秀,谢莒莎.团体心理游戏实用解析[M].学苑出版社,2010.

[3]李小敏.心理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有效运用[J].赤子,2014(10).

[4]冯惠棠.游戏在教学中的心理机制及其设计[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2).

[5]安秀萍.班级团体心理游戏在高一新班中的运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01).

[6]郑聪丽.主题内容下的小学心理游戏课程探究[J].华夏教师,2015(10).

[7]耿永红.例谈心理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教学设计[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8).

[8]罗国兰.也谈心理课模式的“四阶段”与“三阶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02).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三创”教育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方式初探
浅析舞蹈表演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创新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困生沟通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