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让小学班级劳动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2024-02-26丁倩
丁倩
[摘要]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应从娃娃抓起。然而在小学大力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劳动缺乏足够的认知与兴趣,学校的劳动教育也陷入了单打独斗、应付检查、千篇一律的困境。本文旨在分析班级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劳动效果的有效途径,真正让小学班级劳动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关键词] 起承转合;小学班级劳动;入脑、入心、入行
为积极响应《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文简称《纲要》),坚持做到实践育人和活动育人,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系列班本劳动建设活动,如班级劳动岗位制、小能人劳动农场建设、劳动系列主题班会、劳动技能大赛等,不难发现,学生虽参与其中,但更多的是应付任务,积极性不高,持续时间不长。
一、班级劳动教育问题的理性分析
(一)劳动意识淡薄,漠视劳动价值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狭隘成才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往往将劳动视为一项单纯的任务甚至负担,忽视其对增智、立德、育美、健体的重要作用,这种片面的认知直接导致学生厌烦、抵触、轻视劳动。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产品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加上父母的宠溺包办,他们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难以感受劳动的趣味与价值,提及劳动常常把它与劳累、低下、单调挂钩。
(二)劳动形式单一,忽视劳动创新
班级劳动在呈现形式和管理机制上存在明显不足。首先,劳动前,班主任未对劳动内容、职责、方法、意义进行指导,学生未认识到劳动创造的价值和高效劳动的方法;其次,劳动内容缺乏系统性,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教室洒扫、家庭收纳、农场种植。同时,勞动呈现方式缺乏创新性,常常停留于形式;再次,班主任只进行表面监督,如查看学生是否到场参与劳动,是否打扫干净,忽视对学生劳动品质、习惯的持续追踪,缺少行之有效的评价、奖惩机制。
(三)劳动跟进滞后,缺乏家校合力
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学校主要发挥引领、指导的作用,社会起支持作用,家庭则是学生劳动的主阵地。然而,班级未能形成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劳动机制,未能充分利用家庭场域夯实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品格,未能全面开发社会资源拓宽劳动途径、创新劳动形式。
二、“起承转合”四步提升班级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起”于观念转变
1.寻访劳动榜样,明确劳动价值
认知先于行动,让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是开启劳动教育的第一步。号召学生实地寻访身边的劳动者,通过呈现图片、案例、视频、文字等寻访成果,让学生逐渐了解劳动本身并不仅仅是生活技能的培养,也是社会责任的承担和集体荣誉感的体现,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的尊重与关爱,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超越。例如,学生寻访垃圾清运员时发现他们的劳动强度大、社会地位低,但是社会一旦缺乏垃圾清运员,后果将不堪设想。他们用无私付出守护着城市的整洁和社区的宁静,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出自平凡”的劳动精神。
2.品读古诗美文,感悟劳动之美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热爱与崇尚劳动的传统美德,古代文人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来表达对劳动的崇敬之情。语文课、晨会、阅读时间,学生反复诵读、赏析诗篇,体会作者对于农耕、渔猎、造物等劳动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李绅《悯农》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诗句刻画了烈日当空、农民辛苦耕作的场景,告诫我们食物的来之不易;范成大笔下“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描绘了其乐融融的家庭劳动场面;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展现了归心田园、自给自足的悠然心境,尽从勤中得。通过浸润式的诗词阅读,学生对古人的劳动情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劳动创造幸福的真谛,从而自觉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二)“承”于制度优化
1.推行岗位认领,激发劳动热情
生本德育观强调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变班主任的“一言堂”为“多方商讨”。首先,班主任更新班级劳动制度,引导学生发现班级的卫生问题,思考有效的解决方案,设定合理的劳动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标准,并公开宣讲认领岗位,虚心接受他人的监督与建议,每月轮换,人人体验。如为解决班级文化角环境维护问题,师生共同设立了“小小栽培员”“书香使者”“饰品守护者”等岗位,发布岗位竞聘要求、职责和奖惩机制,学生依据兴趣特长竞选上岗。其次,通过班级圆桌会议形成劳动公约,明确岗位职责,学生共同制定的公约更受欢迎,共同确立的制度更深入人心。
2.健全评价体系,涵养劳动素养
强化理论指出,一项优秀行为的固化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劳动习惯。
坚持评价内容多样化。《纲要》中指出:“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劳动评价以课堂教学、家务劳动、劳动教育周、学校劳动集体实践、社会志愿服务为主要实施阵地,重点考察劳动态度、劳动能力与劳动习惯三大方面。在国家课程劳动课中,重点评价学生技巧的掌握和兴趣的激发;在家务劳动中,重点评价学生能力的提升和习惯的养成;在社会志愿服务中,关注学生品质的提升与精神的引领。
关注评价主体多元化。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人点评、教师总评、社区互动,将学生自己、伙伴、家长、教师甚至社区志愿人员都积极纳入班级劳动评价体系中,形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大劳动教育氛围。
凸显评价方式贴心化。依据低、中、高三个年段学生不同的成长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劳动教育成长手册”,收集活动记录、影像资料、活动感受、劳动总结、他人评语等过程性材料,根据劳动素养积分每月评选出班级劳动典范之星和劳动进步之星,以物奖之,颁发劳动勋章和礼物;以荣奖之,纳入评优评先考察;以名奖之,为其举办劳动经验分享会;以心奖之,和劳动模范合影留念,真正让劳动评价深入学生内心,满足其成长需求。
(三)“转”于成果展示
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能仅停留于拍照打卡等形式,班主任要大力开发学科、学生、媒体资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成果展示方式,搭建多元展示平台,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劳动成果创编、绘制、分享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创编劳动报刊:班主任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劳动经历、劳动经验、劳动感悟、劳动创新等以文字的形式留存下来,将这些文章收录到班级劳动报刊中,请校长撰写卷首语,语文老师进行习作点评,美术老师辅助设计版面,定期发放给全校师生阅览。该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向其他同学传递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敢于创新的劳动精神。
绘制劳动小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劳动主题,如“农场种植”“收纳整理”“班级大扫除”,在小报上图文并茂地展示自己对该主题的见解和实践做法。学生以小组探究的形式创造性地解决常见劳动问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稳步提升。
建立公众号:互联网时代,创建公众号有助于宣传班级劳动成果。在“我是劳动小能手”专区定期发布劳动活动剪影、优秀榜样事例、计划清单、劳动技巧分享,学生能多途径了解劳动信息,提升信息素养,家长也能随时关注并参与到班级劳动中来,通过评论区点赞、留言、互动为班级劳动建设建言献策。
(四)“合”于三位一体
1.发挥家庭力量,形成劳育合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积极主动的家庭劳动氛围对学生劳动态度、能力、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班主任应引导家长率先垂范,在劳动岗位中释放光和热,在家务劳动中彰显爱与担当,在志愿服务中奉献自我,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传递劳动精神;其次,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完成家庭劳动指导与监督任务,《纲要》中指出,中、高年级的学生每年要学会1—2项劳动技能,会制作简单的家常饭。家长根据班主任在群中分享的家务劳动必备清单,相机而教,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班主任定期开展“小比拼,大成长”劳动技能竞赛来检验劳动效果,达成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同时,亲子劳动搭建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形成了共同创造幸福家庭的美好愿景。再次,邀请家长参与班级劳动建设,向孩子们介绍岗位上的劳动先锋,担任校小能人劳动基地的种植顾问,完成“劳动教育成长手册”家长评价板块。班主任倾听家长诉求,吸纳合理建议,改进劳动建设机制,共育爱劳动、会劳动、勤劳动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开发社会资源,拓宽实践渠道
社会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劳动教育还需要从家庭、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多元实践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在创新实践中体悟劳动的价值,在探索实践中提升劳动能力。
开展饮食劳动实践:依托学校紧邻江苏省淮扬菜研究院的天然位置优势,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研究淮扬菜肴,了解优秀传统饮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文明素养。其次,古代菜肴的制作方式和现代人对菜肴的口感和需求有较大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良制作工艺,以此满足当代人的口味,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力。
开展生产劳动实践:优渥的生活条件和城市环境使学生失去了参与生产劳动的机会。青少年农场体验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亲历种植的机会,感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辛,从而珍惜粮食、爱惜动植物、善待生命;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尋访工厂车间,体验流水线工作的繁忙与辛苦,了解商品的制造过程,明白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得来的,家中收入是父母用心血换来的。
开展志愿劳动实践: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我们在社会关爱下幸福成长的同时也要将自己的爱传递出去。开展敬老院、残疾人之家志愿劳动服务,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为他们带去欢声笑语;开展公共设施我守护系列活动,擦去公交站台的灰尘,还公园草坪整洁美丽,在垃圾桶旁挂上提示语……种种行为都培养了小学生的社会小主人意识。
劳动是幸福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了解了劳动的重要意义,明确了自己必须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养成了规律、勤奋、自律、自强的好习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阶段,或依赖于浅薄的经验,或生搬硬套他人的做法,抑或是忽视教育合力的重要性。基于此,班级劳动建设亟须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系统全面的体系、创新新颖的举措和真实有效的评价,如此才能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共塑爱劳动、会劳动、享劳动的成长氛围。
[参考文献]
[1]黄娟,邢海侠.小学劳动课堂中德育渗透的融合分析[J].吉林教育,2022(34).
[2]王轶哲.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探析[J].新课程研究,2022(30).
[3]唐立艳.以劳辅德下小学德育的有效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0(47).
[4]张秋芳.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0(29).
[5]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