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培养模式探究

2024-02-26呼忠权王洪斌刘爽宋俊杰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1期
关键词:备赛竞赛学科

呼忠权,王洪斌,刘爽,宋俊杰

(燕山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

高校学科竞赛[1-2]是面向在校大学生举行的科技创新活动,以课堂教学和新技术的应用为载体,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科竞赛是高校人才培养[3-4]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5]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认定的一类学科竞赛,在教育部和各地相关部门、高校的大力支持下,竞赛规模从2006 年第一届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7 所高校112 支队伍参加,发展到2022 年第十七届的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82 所高校3 062 支队伍参加,参赛学生总规模超过42 万人次,学生收获和竞赛声誉保持高位。加之上百所高校举办了校内赛,近两年已发展到每届5 万名以上大学生参加并受益,获得各级领导部门、高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在兼顾基础培养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前沿,由最初的3 个竞速组别发展到现在的9 个竞速组别和4 个创意组别,竞赛规模越来越大,竞赛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竞赛难度逐年增高,竞争更为激烈。竞赛规模变化趋势如图1 所示,其中,2020—2022 年规模有所下降,其余年份竞赛规模均为逐年上升趋势。此外,MCU 芯片赞助商由起初的飞思卡尔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独家赞助和冠名,发展到目前由沁恒、WCH、STC、NXP 和Infineon 等多家芯片公司共同提供MCU 芯片支持,MCU 芯片种类繁多,对于统一培养和竞赛组织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根据竞赛时间安排,每年的11 月份中旬左右公布比赛赛题,第二年6 月15日前完成系统报名,同年7 月中下旬进行分赛区选拔,同年8 月中下旬进行全国总决赛,整个比赛周期持续10 个月,时间较长。

图1 参赛规模统计

目前,大部分学校备赛的方法是在赛题公布后开展相应的参赛人员组织、培训、选拔和备赛等工作。还有部分高校,比如北京科技大学,将竞赛的组织开始时间至少提前两个月,校内赛安排在每年的12 月底,竞赛时间大大提前。武汉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6]结合智能汽车竞赛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通过整合校内课程资源,调整、完善教学方法与模式,将竞赛纳入到了实践教学课程中。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7]通过强化制度管理、完善团队建设和健全培训考核,进行智能汽车竞赛的过程管理和学生培养。河北理工大学[8]结合智能汽车竞赛,推动了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竞赛组别增多、竞赛难度提高、MCU 芯片种类多样化和竞赛周期长等因素,对竞赛的组织方式、场地的布局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和限制,致使在竞赛组织[9-10]、学生培养[11-14]、备赛的过程中出现了更多亟须解决的新问题。

1 培养模式探究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以现代智能汽车为背景,竞赛内容涵盖自动化、机械、电气、电子信息、仪器等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强的特征。鉴于竞赛的时间安排、比赛形式和综合性等特点,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竞赛组织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下面以燕山大学竞赛组织为例进行相关探究。

1.1 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经历了17 年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认定的一类学科竞赛也在逐年增加,学校对学科竞赛的支持政策也在变化,这些都导致智能车竞赛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存在一定的问题。

(1)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的积极性不高,重视度不高,高水平成果较少。导致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积极性不高的因素有多个方面,比如学业课程安排紧凑,课余时间较少,学生缺少足够的精力参与学科竞赛;此外,由于一类竞赛的数量越来越多,竞赛形式呈现多样化,学生对竞赛缺少必要认识和了解,加之智能车竞赛备赛周期长,致使学生会倾向于时间短、易获奖的比赛。

(2)教师工作压力大,参与竞赛精力有限。教师的科研、教学压力较大,导致无法对参赛学生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此外,对参与学科竞赛的激励不足,学科竞赛的获奖对于教师的自身发展并无太多助益,导致教师组织学生参赛的积极性不高。

(3)竞赛实践基地仍需完善。目前,学生实践场所使用效率仍有待提高,比赛规模和组别的变化对竞赛场地提出了较高要求,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高效利用场地,保证竞赛组织的顺利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1.2 培养模式的建立

本着“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大学生素质,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目的,以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为载体,为学生搭建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的平台。在现有竞赛组织管理的基础上,形成完整、高效的培养体系,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培育创客文化,努力营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在竞赛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针对竞赛时间和竞赛内容,将竞赛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全过程的探索和优化,通过构建更为合理的指导体系和竞赛梯队,采用“传—帮—带”的学习模式,加强过程管理,分类施教、强化实践,采用递进式考核方式,实现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良好教学效果,整体流程如图2 所示。

图2 竞赛的全流程

1.2.1 实施方法

竞赛培养实施的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包括培养、考核、持续改进和推广,方法路线如图3 所示。

图3 方法路线

培养阶段:针对竞赛的需求,重点对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学院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开展招新工作,经过报名和初级筛选,对通过的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培训,为车模制作和上手实操打下基础。此过程采用教师主导、以老带新为辅的模式,强化过程管理,保障学生获得扎实的基本功,保证培养的效果。

考核阶段:针对培养、选拔、备赛和参赛的周期,设置基础考核、阶段考核和校内赛等环节,用于阶段成果的检查与人员选拔工作。以此来培养和锻炼学生合理规划学习目标的能力,促进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学习能动性。

持续改进阶段:在培养阶段、考核阶段和比赛结束后,进行经验、问题的总结和分析,完善方法和形式,提高培养质量,争取更多更高奖项,使得学生收获更多,受益面更广。

推广阶段:通过赛后的校园新闻宣传,提高竞赛的知名度;通过定期举办规模性的竞赛讲座,使学生提高对竞赛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形成学生间的口口相传;通过与其他竞赛教师的经验交流与分享,传递智能车竞赛的培养经验。

1.2.2 竞赛培养规划

针对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的内容和时间安排,为了更好地开展竞赛,根据学生自身的基础和赛事的可持续性等多方面因素,将竞赛培养、选拔、备赛和参赛整个周期设定为16 个月,分为2大阶段、5 个环节。第一阶段包括竞赛宣传、招新与基础学习,通过基础教学、分类指导、动手实操、集中考核等形式完成该阶段的任务;第二阶段包括选拔、备赛与参赛三个阶段;最后,经过持续改进,进行下一个周期的培养和迭代,整体竞赛培养规划如图4 所示。

图4 竞赛培养规划

根据竞赛的时间安排、培养周期和模式,招新对象主要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其在大学一年级的春季学期末进入智能车实验室,利用暑期进行基础学习,在大学二年级秋季学期进行动手实操,为备赛做准备,在大学三年级春季学期备赛和参赛,经过比赛的磨炼后,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可辅助教师进行新生指导,以此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1.2.3 指导体系和竞赛梯队

(1)三级教师指导体系。学校或学院具有丰富竞赛经验的教师、竞赛作品的实际指导教师和学科专任教师构成三级指导体系,分别负责对竞赛总体把握、全程指导和专业解答,保证竞赛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实现高质量参赛,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2)四级学科竞赛梯队。教授(专家)—指导教师—高年级学生(研究生/本科生)—院系低年级本科生构成四级学科竞赛梯队。通过充分发挥竞赛梯队的优势,定期开展校内、院内的宣传、经验交流和培训等相关工作,实现竞赛的良性发展,形成“传—帮—带”的培养模式和体系。

1.2.4 健全的日常规范和规章制度

在学校、学院已有的实验室日常管理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的特点,拟定相关规范和管理制度。为了高效备赛和参赛,加强过程管理,每周组织例会,以组为单位定期汇报,设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创新学分认定范围。除了竞赛负责教师外,还设置学生总负责人,用于辅助完成实验室的日常管理,此外还设置软件、硬件学生技术负责人,用于完成相关技术指导和简单培训工作,并给予一定的综合测评加分。针对经费的使用,采取阶段管理、设置上限、额度奖励的原则进行报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2.5 选树典型与文化传承

学校通过了解、跟踪来掌握优秀参赛学生的动态,设立优秀学生档案,加以宣传,并邀请其为新生做报告。在一年多的智能车学习和参赛过程中,学生的收获和回忆是丰富和饱满的,通过设置留言板、照片墙、荣誉榜、纠错本、纪念品等方式,可传承车队文化。

2 实施效果

2.1 比赛成绩

依托智能车实验室,构建了高效、可持续的培养模式,健全了日常规范和规章制度,树立了典型,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模式推广,近三年惠及学生规模达600 余人,使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其中,2020—2022 年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 项、二等奖5 项,省级一等奖1 项,省级二等奖6 项,省级三等奖3 项;获得其他一类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5 项,省级奖项20 项。

2.2 就业、保研与考研

通过智能汽车竞赛的锻炼,燕山大学智能车实验室培养出一批创新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优秀学生。通过对学生的跟踪调研发现,不论是企业还是高校都对这些学生的经历和能力有着极高的认可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保研与考研成功率。本科就业单位有比亚迪、海康威视、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保研与考研院校有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高校。

2.3 推广应用价值

2.3.1 逐步形成学科竞赛的长效机制,打造品牌竞赛活动

通过细化培养过程,分类指导,加强与专业教师的联合指导,增强第二课堂与专业教学的课程融合,促进专业知识与实践快速融合,全方位、多角度构建学科竞赛培养体系。在各类学科竞赛的基础上打造各专业的品牌学科竞赛,依托各竞赛负责人、指导教师和学术科技社团做好竞赛组织协调工作,逐步形成各专业常规性的竞赛活动,扩大学生参与面,提高参赛质量,让每个专业都有适合自己的品牌竞赛。

2.3.2 逐步形成“产教融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以“知识、应用、创新合一”为理念,依托竞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有效促进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及岗位能力标准的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同步提高。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对发展概况、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详细介绍了竞赛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科竞赛作为人才培养抓手的重要作用,实现了人才高质量培养,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达到了本科生高质量就业与升学的目的。

猜你喜欢

备赛竞赛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习近平在北京考察2022 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对打造辩论活动团队的几点思考
我看竞赛
面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东选拔赛英语口语比赛的备赛策略分析
创新思维竞赛(3)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