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向的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改革创新研究
2024-02-26初妍周同
初妍,周同
(山东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山东青岛 266590)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是建筑学专业本科阶段的理论必修课,是本科阶段建筑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1-2]。课程通过讲解公共建筑设计的一般性原理和原则,使学生掌握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深入理解公共建筑的环境、功能、艺术、技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并能将其应用于设计实践中[3]。当今国际建筑教育融贯创新已成为发展趋势,创新驱动也已成为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革的语境下,传统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亟须进行改革和创新[4]。
1 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教学侧重于知识点的讲授,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不足。学生即使掌握了理论,也很难在设计中应用,造成理论与设计脱节。
1.2 重课上轻课下
传统教学中预习和复习环节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由于课前、课后环节的缺失,学生在有限的课上时间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理解不透彻,对基本知识点掌握不扎实。
1.3 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教学评价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设计能力的考查更是收效甚微。
2 教学创新思路和举措
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2.1 更新教学理念
(1)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5]。基于此,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将传统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知识目标是掌握公共建筑基本概念、性质和创作准则,正确理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外部形态与内部空间的关系,掌握公共建筑功能的内涵和要求、建筑形式美的一般规律和建筑经济技术要求。能力目标为掌握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和方法,能够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灵活运用。素养目标主要为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的科学精神。
(2)突出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理念。建筑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作为指导建筑设计行为的理论课程,需使学生具备在设计实践中应用设计原理的能力,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
2.2 创新教学内容
(1)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建筑设计A 两门课程的内容互通。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将专业理论转化为专业技能,学生仅通过课堂的理论学习很难达到预期效果[7]。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建筑设计A 两门课程具有相同的授课班级和开课时间,课程改革将二者教学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相互对照和印证,可显著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解决理论与设计脱节的问题。一方面,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部分理论可以在建筑设计A 课程中得到直接应用,后者作为前者的课后实践环节,强化了理论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学生在建筑设计A 课程中遇到的设计难题可以在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对这些学生实际遇到的设计难题的解析和讲解,使学生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知识点和理论理解和掌握得更加扎实、深入(如图1 所示)。
图1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建筑设计A 教学内容关系图解
(2)更新教学案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讲授采用“原理讲解+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每个原理知识点至少匹配一个典型案例进行讲解。根据原理知识点的特点和教学需要,选用的案例可分为经典案例和时代案例两类。对于经典案例,突出其“实”的特点。借助授课教师曾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访学一年的有利条件,这些经典案例尽可能地选用授课教师亲自考察调研过的建筑和场所,使用实景图片和视频,如罗马万神庙、巴黎圣母院、圣马可广场、巴塞罗那德国馆、卢浮宫等。对于时代案例,突出其“新”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了解建筑行业具有时代特征的需求。如2020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等。
将网络资源纳入教学内容。传统教学与网络平台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作用[8]。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网络资源纳入教学内容。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线上资源进行筛选,筛选后的线上资源一部分为知识传授和扩展型资源,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和专业眼界的提升,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专业对建筑表现图的特殊要求等;另一部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生动的内容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设计原理,如不规则形状的空间、人体对尺度的概念理解等。
2.3 丰富教学方法
建筑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利用资源创造财富,是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源[9-10]。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为课堂上教师讲授与学生被动学习,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11]。针对传统教学中的问题,配合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进,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进行了丰富和改进。
(1)加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形成“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全过程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2)理论讲授和实践练习互动的教学模式。借助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和建筑设计A 课程同期开课的有利条件,将课堂上理论讲授的知识点在设计课中的设计过程中进行练习,教师发现问题现场纠正和指导,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并掌握知识点在设计中应用的方法,进而获得对公共建筑进行设计的能力,完成从知识到应用再到能力的进阶发展。设计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可作为典型问题在课堂上讲解或在课后环节进行线上讨论和讲解。
(3)自主探究型的教学模式。自学能力是指通过独立的探索、实践、分析等方法,主动完成学习目标的一种重要能力[12]。针对传统教学对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课程创新性地采用自主探究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将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告知学生,学生通过预习对该知识点形成初始印象,并提出问题,而后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形成自身想法,在课后的谈论交流环节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质疑,展开辩论,从而修正原始想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4)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授课方式,符合学生碎片化、移动化的知识学习新特性[13]。利用超星智慧学习App “学习通”,教师课前发布学习任务,课中通过对课前任务的预习引入新的课程内容,运用讨论、试题、投票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教师还通过腾讯会议进行视频答疑,利用微信、QQ等软件提供学习资料,帮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课前、课后的学习。
2.4 改进教学评价
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能够准确全面考查学生能力的课程考核体系,是完善教学新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评价改革采用“过程+结果”双考核的评价模式。教学评价不再以最终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结果,而是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过程结果纳入考核,形成最终评价结果,以全面考查教学过程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三个方面的达成情况。
结果考核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2 h,满分为100 分,题型涵盖选择、填空、简答、论述、识图等,通过题目的精心设计,可提高闭卷考试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查力度,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30%,主要有考勤、提问、讨论、作业、笔记5 种类型,每种类型根据需要分布于课前、课中和课后3 个教学环节中,每种过程考核类型也均有线下、线上两种形式。在线打卡和数据统计能帮助教师强化过程性考核(如图3 所示)。
图3 “过程+结果”双考核的评价模式
3 教学效果及成果
通过成体系的教学改革,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并具有多方面的推广应用价值。
3.1 教学效果与成果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进行课前预习,对话题的参与度高,课堂学习注意力集中,课堂笔记记录全面、重点突出,回答问题思路清晰,学习效果得到提升。
(2)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显著提高,能够运用设计理论指导设计实践。学生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能够准确把握设计要点,并在此基础上产出一些具有亮点和特色的设计成果。
(3)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为之后的学习乃至工作奠定了基础。
3.2 推广应用情况
(1)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予以梳理、整合及抽象,形成一套全局统筹、注重实效、针对性强、易于实施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工程实践等能力。
(2)总结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方法和经验,形成的教学成果可为本课程教学团队提供成果和方法支撑,并逐步在建筑学专业其他课程中进行经验推广。
4 结束语
随着近几年教学改革工作的逐步推进,基于问题导向的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也表明:改变传统知识和信息简单传递的教学方式,系统性地建构新的建筑学理论教学模式,建立传统面授教学与线上课程资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理解、内化和实践运用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促进教与学两方面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