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视野下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2024-02-26王荣美

艺术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初中音乐美育教学策略

摘要:目的: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义务教育中美育的探究,美育是艺术教育特有的功能。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其已然成为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音乐教育中美育思想的溯源,明确音乐课程中的审美思维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探究新课标对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的规定和要求,以及基于美育视野结合音乐学科具有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创造性探究教学策略,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审美能力的学生。方法:课堂教学始终遵循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通过欣赏、合唱等方式,使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课程中。与此同时,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的思维等导向正确的审美感知上,通过联想想象、合作探究、创编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结果:在美育视野下的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提升综合素养,成为具有较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人,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元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作美。结论:立足美育视野,探究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结合新课标中对教学内容、方法等的规定,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提出要求,在增强教师审美意识与能力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元教学策略,结合欣赏、合唱、创编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审美思维的发展,实现以美育人。

关键词:美育;初中音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2-0-03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美育,由此对义务教育阶段美育的开展有了全新的阐释和要求。美育是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更要加强美育,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当前环境下的初中音乐课程对学生来说,已不仅仅在于简单的陶冶情操,还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基于美育视野开展初中音乐课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坚持以美育人,学生通过唱歌课、欣赏课等音乐课程的学习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通过拓展延伸歌曲创编等环节加强对其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的音乐文化知识,还可以培养创造能力,发展思维,增强对音乐的感知力。

1 美育思想溯源及音乐学科的基本属性

自人类出现时就有了音乐,音乐教育也随之出现。

夏商周时期,统治者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这个时期的音乐教育以为统治阶层服务为主要目的。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其中对音乐教育审美思想的论述,可以看作音乐教育走向系统和完整的开端。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最有影响力的音乐教育家。“仁”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孔子最早关注到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论语·泰伯》中提到,“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主张“以美导善”,通过音乐教育,实现“美”与“善”的统一,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感,最终具备“仁义”思想[1]。

孟子关于音乐美学的思想承接孔子,其提出“与民同乐”的主張,表明审美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新民主主义时期,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后又提出“五育并重”“美育救国”等创见,认为“美育是自由的,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在蔡元培看来,美育对德育和智育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美育是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一步。他将美育定位为陶冶人性情、塑造人心灵的教育[2]。

音乐学科具有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创造性,这些特性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新课标中,“以审美为核心”这一教育理念,明确规定了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功能、性质、目标、方法等内容,明确指出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的方向。

音乐学科的人文学科性质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提升。音乐通过联想来凸显自身的审美性,通过音高、音色、节奏、旋律等的变化,将音乐的情感表达出来,引起情感共鸣。音乐的审美性就是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激发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等。

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其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音乐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这一观点由孔子提出,称“尽善尽美”,此思想逐渐被人们丰富,形成了美育教育。在美育视野下进行初中音乐课程教学,通过音乐课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以此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在音乐课程学习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2 加强音乐教师综合素养的培养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整理发表的教材用书,是对教材的编写、教学、考试内容等方面的指导。其中涵盖对不同阶段学生应掌握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具体要求,阐述了对全体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但也从一定的角度指导教师,指明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课程标准对教师、学生、教材都作了相关规定,新课标也规定了对教师自身美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按照相关规定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教师的综合素养和音乐知识、技能,关乎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以及学习音乐学科的积极性。

音乐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要内容,课程标准中提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美育视野下的初中音乐课程教学,首先应明确对教师审美能力的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审美教育。

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及审美能力对学校音乐课程中美育的实现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思维、言谈举止、气质品格等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3]。在美育视野下,要求教师始终保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通过欣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来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对美的追求,理解不同的文化,与时俱进,严格要求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以身作则。优秀教师的模范作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美育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不断进步,当下网络技术快速发展,音乐文化多元化,在美育视野下进行初中音乐课程教学,教师自身应具有较高的审美品位、正确的价值观、较强的审美判断能力,如此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特审美思维和审美能力的人。

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教师才能使学生获得同样的审美体验,教师首先应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用自己的内在美感染学生,将学生培养成美的人。立足于美育视野的初中音乐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美育意识,将美育内涵融入音乐课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3 美育视野下的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策略

3.1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学科教育理念包括“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4]。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的《瑶族舞曲》是民族音乐,可用于欣赏课的教学。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最直接的途径,欣赏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八年级学生已经步入中学一段时间了,心理和生理都在不断发展,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容易被感性思维主导,对知识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有较强的学习兴趣。所以课程应以欣赏为主,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作品的对比欣赏,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也要注意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对于歌曲《瑶族舞曲》,在了解民族风情的基础上,还要了解歌曲复三部的曲式结构特点,了解瑶族的民族传统乐器,掌握歌曲节拍的特点等。

民族音乐中包含民族乐器、民族歌舞、民族语言文化、民族风俗习惯等。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深入掌握不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内容,使用多元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教育[5]。通过对民族歌曲的学习和欣赏,可以开闊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使他们理解和接受多元的音乐文化,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增强他们的创造力。

3.2 培养实践和创造能力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提到“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音乐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其实践形式丰富,如歌唱、器乐演奏、即兴创作等,这些都属于音乐课程中的实践活动。音乐实践对学生学习音乐具有很大的影响,可以使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只有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蕴含的情感,提高自身音乐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创造性思维,启迪智慧,获得全面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的《踏雪寻梅》可用于开展一节唱歌课,该歌曲也被选入苏少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针对四年级的学情,应强调把握歌曲风格,注意歌曲中的休止符。但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应在此基础上增加难度。该歌曲以二声部小合唱的形式演唱,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进行四声部合唱的排练,学生通过合唱,可产生有关音乐形式美、声音美、和声美等方面的审美感知。合唱是由多声部构成的音乐表演形式,各个声部不同的声音相互融合形成一部作品,体现了合唱艺术的层次美、综合美,可以增强学生对美的感悟,满足学生不同的审美追求。

美育视野下的初中音乐课程合唱教学探究,需要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提升出发,教师通过学习、教学、总结等环节不断完善自己的合唱教学策略,使用科学、多元的教学方式,优化合唱课程的综合内容,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审美教育,强化美育效果[6]。在合唱教学的拓展延伸环节加入歌曲的创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其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4 结语

美育是音乐课程教学的核心,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美育视野下的初中音乐课程教学是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师自身素质和艺术修养对学生美育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初中音乐课程教学对学生审美性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思想,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希望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可为初中音乐教育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一洋.孔子音乐教育思想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影响[J].艺术研究,2022(6):99-101.

[2] 潘黎勇.中国现代美学的美育化叙事:以蔡元培美学为中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0(5):11-14,158.

[3] 何齐宗,苏兰.教师美育研究:发展审视与未来路向[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2,34(5):5-11.

[4] 刘轶敏.审美教育融入初中音乐教学的实施路径[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4):122-124.

[5] 韩明萍.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传承[J].中国民族博览,2023(12):147-149.

[6] 邱新昕.美育背景下初中音乐合唱课程的实施策略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9):110-111.

作者简介:王荣美(1999—),女,山东东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初中音乐美育教学策略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师生互动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
美育教师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