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认同视角下无锡市特色田园乡村公共空间研究

2024-02-26孙婉馨

艺术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

摘要:目的: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现有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中的问题提供实证参考和数据支撑。方法:文章以无锡特色田园乡村为研究对象,基于文化认同的研究视角,对产业导向型、生态导向型、文化导向型这三种类型的无锡特色田园乡村进行实地调研,总结无锡特色田园乡村公共空间的布局及特点,结合文化场景评估维度分析无锡特色田园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及不足之处。结果:调研发现,目前无锡特色田园乡村公共空间存在公共空间内容及特色趋同、公共空间参与率低、公共空间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缺失及文化功能衰弱等问题。结论:不同类型的乡村在公共空间中表达当地特色文化的方式各异。文化导向型村庄手段丰富,如墙绘、建设纪念馆等。产业导向型和生态导向型村庄由于文化资源较为单一,表达方式简单,因此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度较低。综合而言,文化导向型村庄在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表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其他类型的村庄需要在丰富文化资源和创新表达方式方面加以改进,以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关键词:乡村公共空间;文化认同;特色田园乡村

中图分类号:F327;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2-0-03

1 研究背景及对象

1.1 研究背景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国家,目前,乡村地区在城乡社会变迁中面临地域文化渐失、空间特色消失、乡村文化认同不足等问题。保护地方文化,使乡村今后能持续发挥作用,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国范围内,江苏省率先进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实践[1]。

1.2 研究对象

1.2.1 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一种独特的空间形态。其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提出了“公共领域”一词。1962年,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出版,称公共领域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2]。

1.2.2 特色田园乡村

特色田园乡村是指以“特色”“田园”“乡村”为核心要素,重新定义乡村魅力、促进多元参与,实现全面振兴,扎根地方社会,彰显地域特征,具备长期生命力,体现现代文明的当代乡村[3]。其建设内容涉及乡村治理、空间规划、公共设施、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

1.2.3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的概念源于“认同”一词。国外学者对文化认同的概念及属性进行了研究,如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4]。国内学者崔新建在其著作《文化认同及其根源》中强调,文化认同包括遵守一致的思维模式、行为准则、文化符号及理念,涉及个体与群体之间共同文化的确认。

2 无锡市特色田园乡村概况

无锡市地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是全国文化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地区。自2017年起,无锡市启动了以“特色”“田园”“乡村”这3个元素为核心的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着重培育特色产业、生态及文化,致力于建设美丽宜居且具有活力的乡村[5]。截至2022年底,无锡共创建了93个特色田园乡村,其中41个入选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名单。

3 无锡市特色田园乡村公共空间调查研究

3.1 调研样本的分布与选取

笔者采用桌面调研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对无锡目前所建成的93个特色田园乡村进行初步筛选,筛选出41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作为调研样本。通过分层抽样,根据支撑产业和特色分类,将41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划分为产业导向型、生态导向型、文化导向型。从三种类型中各选择一个村庄作为研究样本,分别是阳山镇桃源村前寺舍、阳山镇桃园村姚巷、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村。

3.1.1 阳山镇桃源村前寺舍

位于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的桃源村前寺舍,以水蜜桃种植为特色产业,为《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镇村布局规划》中特色村之一。该村规划占地面积为31.20公顷,共76户,289人[6]。该村居民皆为宋代理学家、《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的后代,莲已成为前寺舍的文化名片。

3.1.2 阳山镇桃园村姚巷

姚巷隶属于桃园村。桃园村地处阳山镇东部,全村总面积4.71平方千米,现有41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4380人[7]。姚巷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宗旨,村内环境优美、水清岸绿,通过环境综合整治获得整体提升。

3.1.3 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村

严家桥村位于无锡市东北部,隶属于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村域面积8.3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严家桥村有44个自然村,戶籍人口5713人。该村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古镇风貌著称,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3.2 无锡市乡村公共空间的分类

本文聚焦文化认同视角,重点关注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性功能和特征的探讨。由此将乡村公共空间分为以日常生活为主、传统文化生活为主、政府文化福利为主的三种类型。以日常生活为主的公共空间,指一系列旨在供居民聚集、交流、活动的场所,如社区图书馆、农村综合体等。以传统文化生活为主的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宗教场所、文化活动场所、公益设施等。以政府文化福利为主的公共空间通常由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出资兴建和维护,如社区活动中心、医疗诊所等。

3.3 研究样本调研分析

本次调研以研究样本的村落区位概况、公共空间现状与特征、文化空间与生活为主,同时借助文化场景理论的主观认识维度框架分析乡村公共空间。以下是具体调研情况。

3.3.1 研究工具

利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特里·克拉克教授(Terry N. Clark)及其研究团队的文化场景理论分析调研结果。城市文化空间被视为该研究的客观载体,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亦是可扩展的相关研究领域[8]63-72。

文化场景理论研究体系包括主观认识体系和客观结构体系这两大部分[9]。客观结构是指由实际物理设施组成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文化场景理论中的主观认知体系包含3个主维度和15个次维度(见表1)。

表1 前寺舍、姚巷及严家桥村的文化场景特征分析

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场景特征研究维度

主维度 次维度(各村是否具备以下要素)

前寺舍 姚巷 严家桥村

传统文化表征 文化设施 是 是

文化内容 是 是

文化服务

生活文化表征 文化体验 是

文化氛围 是 是

兴趣爱好 是

文化福利表征 身份认同 是

家庭关系 是 是 是

社会交往 是 是 是

(表格来源:修改自参考文献[8],第75页)

3.3.2 调研分析

(1)村落公共空间的现状分析。前寺舍居民住宅多沿河组成团块状,错落有致,建筑形式极具江南韵味。公共空间以小型广场、石桌椅组合、凉亭长廊、沿路而设的健身器械为主。村内建筑外立面手绘莲花图案,文化广场设有雕刻周氏家规家训的砖墙,将文化宣传与休憩功能相结合。

姚巷的公共空间主要分布在河岸、住宅前、村内主干道旁这三处。村内沿河流建设了台阶式亲水平台。住宅前的空地均不设围墙或隔断,为开放式宅前庭院,设有小广场、健身器械和特色桌椅,居民在此休憩、锻炼、聚集或驻车等。

严家桥村的公共空间可分为四种类型:运动场地、日常休憩场地、文化活动场地、党政活动类场地。村内虽建有篮球场,设置有健身器械,但最常使用的公共空间仍是村民家门口的空地或住宅间的小巷。依水而建的凉亭被村民用作浣洗衣物的平台,村民常在岸边垂钓,遮阳亭则被用于停靠车辆。党政活动中心设于村口与住宅区交界处,附有标志性的党旗装饰。

(2)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分析。前寺舍虽被划分为产业导向型村落,但因村民皆为周敦颐的后代,该地具有独特的“莲文化”,所以前寺舍的公共空间具有明显的乡村文化特色。由此可见,自身具备独特乡村文化的产业导向型村落,较为重视文化传承及其在环境中的渗透。

姚巷为生态导向型村落,注重建筑和公共空间的升级增置。由于该村的特色文化并不突出,因此其表达方式较为原始与朴素。居民住宅增添大量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党政元素的墙绘,并在村口等处设立党政文化的标志牌。姚巷最主要的文化公共空间是位于村口的文化大礼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空间的活力和使用频率逐渐下降,大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作为文化导向型村落,锡剧发源地严家桥村建有展示村史文化的建筑。锡剧纪念馆采用江南特色建筑形式,3座村史乡贤纪念馆呈唐氏粮仓的形式,彰显文化特色。村中的百米长廊沿河而建,墙身使用石碑雕刻展示当地历史,置身长廊可隐约听到远处传来婉转动听的锡剧。与前寺舍、姚巷这两种类型的村落不同,严家桥村的文化表达手段更为自然,从视觉、听觉角度有效凸显当地特色文化。

3.4 调研结果与讨论

三种类型的村庄对当地特色文化在公共空间中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关注。通用的表达方式为添置墙绘与宣传板、统一或改善建筑外立面的形式等。产业导向型和生态导向型村落因文化资源不足,表达方式单一。文化导向型村庄相较于其他两类乡村,文化建设更加完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细腻。

然而三种类型村庄的公共空间均存在问题。首先,公共空间内容及特色趋同。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表达手段生硬,建设模式和建筑风格趋同。此背景下居民的日常文化活动也逐步单一化、标本化。其次,公共空间使用率较低。居民对乡村公共空间认同感不足,且在部分建设不合理的公共空间中自发形成新的使用方式,以延续传统生活习惯。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公共空间的设置背离了村民的生活习惯。最后,公共空间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缺失。目前,许多乡村更注重空间的升级及功能的增置,忽视了乡村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建设过程中对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习惯不甚了解,导致公共空间文化功能衰弱。

4 结语

乡村公共空间是以文化认同视角继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以该视角研究無锡特色田园乡村公共空间,可以发现存在空间使用率低、特色趋同、村民文化认同疏离等问题。产业和文化资源也影响着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性和村民的文化认同感。该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在有限的条件下获得全面的无锡特色田园乡村相关数据较为困难。总体来说,文化认同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研究有助于重塑乡村风貌,完善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功能,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因此,希望本文能为乡村公共空间研究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徐靖楠.以蚕桑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1.

[2] 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32.

[3] 仲涛. Z市乡镇政府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的职能作用、问题与对策[D].镇江:江苏大学,2022.

[4]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71.

[5] 周岚,赵庆红.重塑中国人心目中的美好乡村:江苏“特色

田园乡村建设行动”的探索[J].城乡建设,2020(8):6-13.

[6] 佚名.《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前寺舍特色田园乡村规划》项目简介[J].江苏城市规划,2020(2):20-48.

[7] 王敏虹.水美田园地,梦里桃花源:阳山镇桃园村[EB/OL].“无锡美丽阳山”微信公众号,(2022-05-20)

[2023-11-03].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MzA3NzEzOTcxOQ==&mid=2653653441&idx=1&sn=6b

a52b409506324b2cad0cebad87a25e&chksm=8489b3a9b3fe

3abf936bd7ef378e7e8c5ce25c846eedc006cf53014d3c30dcb92b675232dcfa&scene=27.

[8] 侯雪言.文化场景视域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优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22.

[9] 吴迪.基于场景理论的我国城市择居行为及房价空间差异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62-95.

作者简介:孙婉馨(1999—),女,辽宁本溪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乡村公共空间。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
论社区档案参与社会记忆构建的作用及路径
文化认同视野下太极拳的育人之道
论黎族题材小说中的自然意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基于文化共生视域的民族教育发展路径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文化认同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