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更生:一艺一道,一生一事
2024-02-26尹云风刘更生
尹云风 刘更生
“心无旁骛,制心一处”。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它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刘更生,更是积极投入相关的研究和修复工作中,保护、发扬了传统文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劳动模范、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等殊荣。
刘更生的父亲是京作硬木家具知名老字号“龙顺成”的资深木匠。伴随刘更生童年的是锛(bēn)凿斧锯的叮当声和满眼的硬木家具,“我觉得自己就像一颗钉子钉在这里,从没离开过这个环境”。
1983年,刘更生子承父业,开始跟随师父孙月楼学习京式家具制造。选材、划线、开榫(sǔn)、打眼、雕花、组装、打磨、烫蜡……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这些技艺练了千万遍,眼睛熬到充血,手指也满是水泡,甚至有时手肿得都拿不起筷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更生练出了一身“绝活”,只需摸一摸、闻一闻,便能看穿木头的“前世今生”。京作家具的核心是榫卯结构,在刘更生的手中,榫与卯相互制约,严丝合缝,浑然天成。
这么多年来,刘更生始终记着师父对他的教导——“要‘三心’‘三勤’,也就是静心、耐心、专心,手勤、眼勤、嘴勤。”刘更生踏踏实实和自己的“家伙式”(木匠对工具的称呼,入行时先要学会如何制作工具)们一起,接下了这悠久传承的技艺。
2001年,刘更生开始从事古旧家具修缮工作,相较于制作新家具,这项工作其实更加复杂、困难。每一件老物件中,都藏着几十、上百年的故事,也藏着物件主人对生活的期许和文化的传承。想要修好它们,先要对中国传统家具的材质、形制、制作工艺等有透彻的认识,才能准备识别它们的来历,看穿它们的结构,将其完整地拆解开来。拆解后,要清洗部件,补全缺损,做到修旧如旧,再重新上漆,复原装配,每一步都要足够小心,或许掉下来的一块小小木渣都是原物的一部分。
想要让这些古旧的家具展露其原有的古典面貌,就要静下心。那段日子里,刘更生不断地买书、查资料,到处跑去看老家具,为了修好这些物件,他让自己沉淀在这些历史里。多年来,他秉承情怀与尊重,修复了几百件古旧家具,2013年,在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缮工作中,刘更生成功完成了紫檀宝座、紫檀镜框、自鸣钟等数十件文物的修复任务。
2014年,刘更生迎来了新的挑战,他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峰会(APEC)来宾座椅的设计、制作工作。工期紧,任务重,从设计、制作到质量的把控,刘更生始终在第一线,让每一步工序都做到精益求精。
紫木何束腰带托泥雕花围椅一木连做工艺展示(摄于北京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C6o8SL4DdyUeAI/B5MpfgQ==馆)
传统座椅自重大,移动起来十分困难。刘更生提出了一個从未有人尝试过的解决方案——把现代转椅的元素融入传统座椅中,为它们加装轮子。经过多次试验,几百年来“稳如泰山”的传统座椅,在这些小轮子的帮助下“动”了起来。刘更生巧妙地将轮子隐藏在家具结构之后,正面看去难以发现它们的“身影”。
在制作方面,他决定采用“一木连做”的工艺,这是制作传统硬木家具所采用的一种工艺,用这种工艺做出来的家具线条更流畅、结构更牢固,堪称“百年牢”。但这种技艺也更加复杂,无法被机器替代,每一处弧度、每一片雕花、每一个榫眼,都由人手工测量、制作。
经过精心筹备,最终制作出来的座椅既融入了现代家具的功能性和创新理念,也体现了中国古典家具的特色及文化底蕴。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几十年来,刘更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一件件家具在他的手下熠熠生辉。不仅如此,他还正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更多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工匠精神,以初心护匠心,不断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 / 牛一名 美术编辑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