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库全书总目》中山西巡抚采进书目概述

2024-02-24马雯婷

文史月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巡抚

马雯婷

乾隆时期修纂的《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山西巡抚通过自行购访以及私人藏书家渠道采进书目127种,其中,收录进《总目》中的共88种。最终《四库全书》采用山西采进本62种,著录7种,存目55种。采进书籍的成书年代多集中于明清之际。山西巡抚采进本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时间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山西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态势。

《四库全书》编纂背景

清初,学术界掀起了一股輯佚热潮,《永乐大典》的文献价值逐渐被广大学者认可。《永乐大典》是明朝时期编写的一部类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学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但明朝灭亡之后,《永乐大典》正本就下落不明了,清初学术界关于《永乐大典》正本的去向多有争议。清康熙年间(1661年—1722年),有学者提出辑佚《永乐大典》,但是该建议并没有引起当时统治者的重视。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初四,乾隆皇帝颁布了一道诏书,要求各省总督、巡抚、学政等地方官员寻访、搜集、购买民间典籍。

诏书中写道:“朕稽古右文,聿资治理,几余典学,日有孜孜……今内府藏书,插架不为不富,然古今来著作之手,无虑数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发正宜及时采集,汇送京师,以彰稽古右文之盛……除坊肆所售举业时文,及民间无用之族谱、尺牍、屏障、寿言等类,又其人本无实学,不过嫁名驰骛,编刻酬倡诗文,琐碎无当者,均毋庸采取外,其历代流传旧书,有阐明性学治法,关系世道人心者,自当首先购觅。至若发挥传注,考核典章旁暨九流百家之言,有裨实用者,亦应备为甄择。又如历代名人,洎本朝士林宿望,向有诗文专集,及近时,沈潜经史,原本风雅如顾栋高、陈祖范、任启运、沈德潜辈,亦各有成编,并非剿说、卮言可比,均应概行查明……庶几副在石渠,用储乙览,从此四库七略,益昭美备,称朕意焉。钦此。”起初,乾隆皇帝下达诏令的直接目的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搜访书籍,以便自己查阅。诏令下达各省之后,全国性的征书活动就此展开。但事实上,征书活动初期并没有征集到太多的书籍,也并未引起地方政府官员的重视。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安徽学政朱筠上奏,建议“开馆校书”。朱筠的奏折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认可。乾隆皇帝与各位大臣商讨后决定开馆校辑《永乐大典》,汇集天下典籍,同时修纂《四库全书》。自此,辑佚《永乐大典》的工作重心转向修纂《四库全书》。

山西官员积极响应

(一)山西巡抚响应号召

修纂《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它汇集了清乾隆年间及之前历代的重要著作,囊括了各个领域的优秀典籍。在全国范围内搜访征集图书,是修纂《四库全书》初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征集工作开始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结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其中,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是搜访图书的高峰期。

各地政府官员征集搜访来的图书,被称为私人进献本与各省采进本。征集来的图书经过四库馆臣的筛选,收录进《四库全书》与《总目》时,会被标注清楚。总的来说,《四库全书》中的书籍根据收录来源的不同,可分为私人进献本、各省采进本、赞撰本、内府本、《永乐大典》本、一般通行本6类。《总目》共200卷,按经史子集分类,每一大类又分成若干小类,其中一些小类还会再次细分。全书收录《四库全书》的著作3461种,又附录了未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6793种,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国重要的古籍,特别是元代以前的书籍。《总目》能收录众多典籍,离不开各省巡抚的积极响应和进献图书,山西省亦是如此。为响应朝廷的号召,山西省呈送书籍88种,虽不及江西、安徽等省份呈送的多,但是为《四库全书》及《总目》的编纂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山西巡抚兼管提督三宝接到诏令后,便着手购访书籍。《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中写道:“前以历代流传旧书及国朝儒林撰述,向来未登大内收藏书目者,已降旨直省督抚会同各学政,通行购访,汇列书名奏闻,再令廷臣检核行知取进。”但是征集书籍初期“未见一人将书名录奏,饬办殊为延缓”,且征集到的“各书乃坊间流传通有,自非购访所需”。《纂修四库全书档案》详细记载了征集书籍所遇的困难。山西巡抚三宝奏折中写道:“臣前接准部咨,遵经檄行藩司,通饬各属购访,并派委科甲出身之丞倅,在省设局,俟有送到之书,即先为检查目次收存。第缘晋省绅士,其于书籍鲜有多藏。复又叠檄行催……又经臣饬令上紧采访,务期购觅无遗,以仰副圣主右文之至意。兹复钦蒙训示,臣惟有严督所属,责成有司学官,访之旧家,询之衿士,实力搜求,多方购获。”最终,山西省通过自行购访以及私人藏书家渠道采进书目共127种,“内除已奉取进者八十八种,将来俟发回时给还,其未奉取进之书,计存三十九种”。在购访书籍的过程中,山西省谨遵朝廷旨意,筛查采进书籍价值,可采之书抄毕奉还原书,或购买原本。

(二)《总目》中收录的山西巡抚采进本

山西省四库采进本即山西地方政府官员通过寻访、搜集、购买、抄誊及收集私人藏书家藏书等方式向四库馆进献的图书。山西巡抚巴延三奏报:“伏查晋省恭进书籍共止八十八种,内经臣与前任藩司朱珪及现任藩司黄检自行购进者五十七种,经藏书之家献进者三十一种。”山西省共进献书目八十八种,最终被采用的有62种。其中,著录7种,存目55种。我在对照《总目》时发现,有几种书籍虽标注为山西巡抚采进本,但是与《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以下简称《档案》)、《四库采进书目》等史料记载有所不同。这几种书籍分别是《尺木堂学易志》《孔门易绪》《易象数钩深图》《驳五经异义》《补遗》《师中纪续》《近言》。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猜测,有可能是编纂《四库采进本》时著录有误,也有可能是四库馆在编纂《总目》时录入有误。以下是我根据《档案》《四库全书总目》《四库采进本》《宫中档乾隆朝奏折》《涵芬楼秘笈》《四库全书纂修研究》整理的著录情况,列表如下:

針对这88种山西采进本,四库馆臣分三类处理。第一类将其摒弃,既不著录也不存目,如毛晋的《毛氏题跋》与陈继儒的《宝颜堂秘笈续编》未被录入《四库全书》与《总目》中。第二类收录或者存目,著录时在书名底下标注“山西巡抚采进本”。第三类禁毁,比如《苍雪轩集》与《近思录辑要》。据《清代禁书知见录》记载:“《苍雪轩集》二十卷,明赵用光撰,天启间刊。”《近思录辑要》是清代尹嘉铨撰写的,此书因“狂妄悖谬之处不可枚举”被禁毁。

结 语

整体来看,此次山西呈进书目类别涉及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再详细划分,著作内容涉及到21个门类,分别是易类、礼类、春秋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小学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地理类、政书类、史评类、儒家类、兵家类、医家类、术数类、杂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别集类、总集类。其中经部20种,史部12种,子部23种,集部29种,主要集中在子部、集部与经部。根据作者所处时代划分,三国曹魏1人,唐代 1人,宋代6人,明代37人,清代42人,集中于明清之际。可能因为时代相近、书籍保存更加完整,被采用的山西采进本多是明清时期的著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清时期山西学术的兴起态势。剔除禁毁书目,山西巡抚采进书目中,籍贯为山西的作者共43人,江苏的共9人,浙江的共6人,河南的共4人,四川的1人,河北的2人,山东的2人,福建的2人,上海的2人,北京的1人。从地域分布来看,晋籍作者多集中于晋南地区,如运城、临汾地区,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增的特点。晋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地处黄河流域,相较晋北地区而言,农业基础好,交通便利。这些因素都促进了晋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学术文化交流。《总目》中,晋籍著者有140余人,也多集中于晋南地区。可以看出,在山西省内,晋南地区学术氛围较为浓厚,但是还是不及江南地区。山西地处中原,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之后,经济一度受挫,文化传承遭到破坏,许多典籍毁于战火。加上清代初期大兴文字狱,乾隆时期又大规模开展禁书活动,导致地方政府官员以及地方藏书家不敢轻易呈进书目。因此,与其他各省相比,山西省呈进书目的种数较少。

猜你喜欢

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巡抚
“四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一字一师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和国家》简介
四库学研究专辑
《四库全书总目》与音乐文献
陈县令拍错马屁
《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与《四库全书总目》比较
总督与巡抚的相处之道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诗类比较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