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2024-02-23袁健方海林肖海宁陈青
袁健 方海林 肖海宁 陈青
[摘 要] 针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分析了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在新工科背景下建设的现状,主要存在课程间联系不够紧密、内在逻辑性不强,跨界培养应用型人才举措不多、效果不明显,团队内部结构不够完善、产生结构性失衡等三个方面的问题。根据课程群设定原则确定了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并开展团队建设。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对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大胆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机械类;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网络型导引路径布局的多载量AGVS防死锁协调控制方法”(52005427);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面向地方产业的新工科人才跨界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2021JSJG019);2022年度盐城工学院教改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团队建设研究”(JYKT2022A004)
[作者简介] 袁 健(1968—),男,江苏盐城人,工科硕士,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数字化设计、教学管理研究;方海林(1965—),女,江苏盐城人,工科硕士,盐城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及其生物分析应用、教学管理研究;肖海宁(1985—),男,江苏南通人,工科博士,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自动化物料运输系统、教学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1-0078-04 [收稿日期] 2022-05-1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我国经济建设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日益凸显。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促进教学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发布,支持各高校建设和发展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大力开展课程团队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促进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群团队建设对促进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具有核心支撑作用。盐城工学院主动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机械类专业依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定位江苏沿海优势特色产业,探索构建面向地方产业的新工科人才跨界培养体系,深入推进产教协同育人,而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对人才跨界培養尤为重要。
一、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现状
当前,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探索与实践,已经成为学界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安琦[1]介绍了一种核心课程群构建及教学团队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做法。李钢[2]提出以机械设计制造课程群为纽带,打造差异化、互补化、协同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以项目式教学为载体,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实施“大课程、小项目”教学改革。贾彦龙[3]认为要结合学校定位,以行业应用特色为主线,由点到面逐级深入核心领域,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李明昊[4]提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并重”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群教学模式。综述以上教学研究实践,主要研究体现在核心课程群团队构建和课程教学改革两方面。
二、核心课程群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间联系不够紧密、内在逻辑性不强
没有进行课程群顶层设计整体合理规划,课程群内各课程之间的课程目标能力培养没有很好地衔接,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合理,多以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为主要实践环节,实验支撑能力不足,实践的课程目标落实不到位。
(二)跨界培养应用型人才举措不多、效果不明显
现有的机制模式下,具体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较少。课程知识体系和企业结合不紧密,不能融合高校基础理论研究和行业、企业实践应用特长,缺乏真实项目案例,项目化教学落地难、拔高难,形成不了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取得的特色课程资源不多,校企合作教材少;教学改革项目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实施落实不到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仍停留在传统模式,实践教学平台过于单一;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三)团队内部结构不够完善、产生结构性失衡
企业兼职教师缺乏,课程群教师学科背景单一、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教学研讨活动形式单一,阻碍教师的培养,师资队伍发展滞后,难以形成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梯队。
三、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探索
(一)课程群团队建设
核心课程群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起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课程集合,主要通过以下原则确定。
1.相关性原则。属于机械类专业必修课,由本学院承担的课程,并直接与机械装备设计、制造、维护等相关的课程,紧密服务于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建材机械及环保装备、高端装备制造等江苏沿海优势特色产业。
2.系统性原则。遵循系统论原理,充分考虑课程群与整个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课程间逻辑关联紧密。
3.规范性原则。符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以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要求的课程体系为依据。
面向江苏沿海地方产业需求,笔者整体规划,将“工程图学”“设计与制造实践(部件测绘)”“材料科学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装备设计与集成实训”“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设计与制造实践(工艺与夹具设计)”“机电传动控制”“流体力学基础与液压气动技术”等10门课程,组成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群。以课程群建设为抓手,使群内各门课程协同作用,发挥整体效益,构建工程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加强机械类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構建多学科方向、多研究领域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群教学团队,“跨学科、跨专业、跨校企”运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跨时空交互,教研形式动态开放、共建共享。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校企共同实施“一师一项目、一企一团队”工程能力与技术服务双向提升计划,制定青年教师到产学合作企业定期轮岗制度,引进产业教授和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全面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常态化做好传帮带,实现精准培育。
(二)课程教学改革
机械类专业与西门子公司联合办学,共建数字化制造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施“小范围、大幅度”教育改革,课程教学改革立足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面向“智改数转”和高端装备制造,突出学生对高端行业软件的应用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灵活性。
1.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课程群教学团队整体规划,课程目标设置可量化的学习成果,能够支撑本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创新课程内容(见表1),紧扣产业技术发展与应用的主流和前沿,以数字化制造融入为目标,行业软件融入为出发点,校企联合开发面向“智改数转”和高端装备制造的产教融合型课程,共同制定教学大纲、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将技术创新成果、最新生产工艺等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系统开展“软件融入、数字覆盖”的课程资源建设。
2.NX系列教材建设。校企共同组织资深教师及企业专家编写教材(见图1),将产业必备知识、工程经验、产教融合成果等编入教材。与西门子公司合作将工业界先进的数字化产品开发系统NX和产品数据管理系统TC有机贯穿于本科不同阶段的教材内容之中。
3.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教学团队深挖“智改数转”校企合作“富矿”,充分运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落实落细。加强优秀教学案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科研项目、企业实践项目转化为优秀教学案例。运用项目式、案例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校企协同培养的路径与方法、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企业技术革新项目转化为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课题,推进“课程—任务”“任务—需求”的企业工程化培训和项目训练,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传递产业新动态,全面落实“项目载体、任务驱动、赛学结合”的教学新模式,系统解决项目化教学落地难、拔高难的问题,从工程中来,再到工程中去,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改革成效
面向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三大理念引领各项工作,坚持“能力导向、多元培养、持续改进”,围绕产教融合改革与建设取得多方面的教育教学成果。近几年笔者方海林、袁健分别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开展应用项目实施,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入选了国家一流课程、江苏省产教融合型课程。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学院每年立项6项,对学院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创业建设、教师能力提升、课程团队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助推作用。
与西门子公司开展全方位合作办学,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质量评价体系,共同实施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共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创新“用户—培训中心—研发伙伴—教育伙伴”合作模式和“3+1预就业”实践模式,形成了“能力导向、多元培养”的校企联合培养跨界人才的创新机制。
结语
在团队建设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团队以往“实体型”的僵化机制,进一步转型为灵活开放、柔性组合的“社区型”教学组织,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聚集的优势,纵向精专攻关、横向灵活组建,促进知识流动与协同融合,形成以教学问题、技术服务问题为导向的矩阵团队,提高课程群团队建设成效。围绕“产教融合、智改数转、软件融入”的建设目标,“面向产业、对接企业,校企联合、知行耦合”推动协同育人模式的“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全面融入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行业软件应用及开发等学科领域的知识资源,联合产学合作企业和兼容学科专业,共同开发多学科交叉的跨校企课程资源,继续实践面向地方产业的新工科人才跨界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安琦.基于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创新教学团队建设[J].化工高等教育,2018(6):32-35.
[2]李钢.项目式教学推动下的机械设计制造课程群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育,2022(8):105-107.
[3]贾彦龙.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6):136-137.
[4]李明昊.三元并重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2(8):67-70.
Research on Course Group Team Construction of Mechanical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YUAN Jian, FANG Hai-lin, XIAO Hai-ning, CHEN Qing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51,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demand for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re curriculum group teaching team is analyz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re are three main problem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urses is not close enough and the internal logic is not strong; the measures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are deficient and the effect is not obviou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team is not perfect and the generated structural imbalance.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course group setting, the core course group of the mechanical major is determined and team construction is carried out. Teaching reform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xtbook construction,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 innov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re curriculum group of the mechanical major has been explored in practice, and certain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Key words: enginery; core course group; teaching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