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向衔接视角下小幼数学衔接教学优化探讨

2024-02-23江西省上饶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张丽霞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幼小幼儿园儿童

江西省上饶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张丽霞 程 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进行了调整,明确强调了学段的衔接,要求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由此可见,小幼数学衔接教育的研究对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故本研究着眼于探究双向衔接视角下小幼数学衔接的优化教学。

现有研究中提出了“幼小——小幼”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 郭丽亚认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教学时间差异大,学习负担重且教学内容重复[1]。杨晓萍从幼小课程衔接视角分析,认为教学片面关注主流课程内容,缺乏实质的师生互动等问题[2]。 上述问题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为此,笔者就幼儿园数学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原因剖析。

一、小幼数学衔接问题产生根源剖析

(一)知识结构缺乏有效衔接

“小幼衔接”顾名思义是小学教育阶段和幼儿教育阶段的衔接,在本研究中具体指幼儿园大班(5~6 岁)到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过渡阶段。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观点,该阶段的学生认知发展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转化时期。 在前运算阶段中,儿童的思维主要以具体表象为主,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具有抽象概念,因此教学中应当兼顾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最为直接的是兼顾幼小教学内容的衔接。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如果幼儿园将一年级的学习内容提前讲授,学生未能了解其内在联系,知识结构缺乏有效的衔接,只会导致他们抵触数学学习,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教育观念缺乏科学性

有些家长认为学前教育远远不如义务教育重要,更有甚者认为学前教育只是帮助家长“看护”孩子的阶段,不需要学习, 显然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 既有此错误观点,“幼——小”衔接教育自然会被忽视。

实际上,无论学前教育还是初等教育,都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分工,在教育体系中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每个环节都应得到充分的重视,给予均衡的发展。 同时也要知道,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是一个整体,这就要求教育教学在保有独立意识的基础上,也要有“一体化”的教育观念,即注意各个阶段的教育衔接。 因此,教育应着力于端正教师和家长对学前教育以及幼小衔接教育的态度,帮助教师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三)教育评价制度引发衔接问题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任务完成情况价值判断的过程,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进行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评价制度在“幼小——小幼”衔接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 应当建立正确的教育评价制度。但是在实际教育中, 教师以及家长更为注重终结性评价,尤其重视升学率,由此导致小学教育更加重视“小升初”。相较于其他阶段而言,小学是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奠基阶段,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成绩的高低,由此使教师不得不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行,而忽视“幼小衔接”教育。 要解决“幼——小”教育衔接问题,学校要变革教育评价制度,激发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合作意识[3],鼓励教师拓宽教育视角,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观念,构建幼小一体化的教育评价机制。

二、小幼数学衔接教学建议

(一)优化教学目标,落实教学任务

由“小幼衔接”内涵可知小幼衔接涉及两个教育阶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既要掌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又要了解幼儿园数学学习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促进小幼更好地衔接。但在实际教学中,难免存在教学目标功利化的情况,为使教学目标设置更加合理,笔者梳理出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学习的主要目标(见表1)。

表1 幼小数学学习主要目标对比

为了促进幼儿德、 智、 体、 美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提出了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目标, 具体呈现了3~4 岁、4~5 岁、5~6 岁三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目标。 其中科学领域目标从“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个方面展开描述,“科学探究”重在强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数学认知”以培养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重对幼儿科学学习的引导(如表1)。

同样,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了儿童在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入学适应期)的主要学习目标(见表1),指出要利用儿童生活经验和幼儿园相关经验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同时也强调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通过幼儿园大班数学认知目标与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学科目标对比可知,二者具有相关性,同时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学科目标是幼儿数学认知目标的延伸,如一年级数学学习目标“会20 以内数的加减法”是“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目标的延伸;“能辨认物体和简单图形的形状”是“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目标的体现;同时幼儿园大班数学认知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为培养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小幼衔接教育对于儿童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教学目标应紧紧围绕“幼儿园大班数学认知目标”及“数学学科目标”设置,不可揠苗助长。

(二)科学设置学习内容,重视知识衔接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 空间结构等概念的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以及广泛的应用性等特征。 任何数学结论都需要逻辑推理的证明,要想推理得以发生,数学知识也要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因此在小幼衔接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数学知识体系的衔接,科学设置学习内容。

我们知道,幼儿园阶段的教育主要以游戏为主,所以幼儿园课程与小学阶段课程不同,它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内容,只有属于自己的园本课程,其内容围绕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具有全面性和启蒙性。这样的课程设置为小幼衔接带来了挑战,要求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务必要吃透两种教材,深化数学课程衔接的思想理念。

幼儿园教师要明确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等。因此幼儿园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应围绕此目标进行,同时兼顾小学入学适应期的学习内容,为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做铺垫。 同样的,小学数学教师也有重要的教育任务,既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又要达成数学学科目标。当然,要使数学学科目标得以达成,教学就不能只着眼于学习内容本身,应当合理安排,突出小幼数学知识体系的衔接,以幼儿园阶段数学学习内容为基础,逐渐纵深化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此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学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小学的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理论学习会显得枯燥无趣,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改变机械化的学习方式。 比如在设置教学活动时,可以采用巧妙的方式导入课程,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迅速集中思维,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在新授课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或以小故事贯穿课堂,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教学环境。

以统编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教学片段为例:

1.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宝物袋(魔方、乒乓球、胶棒等),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现在请同学上来摸一摸,描述一下你拿到的物体是什么样子的,其他同学猜一猜。

2.新知探究

活动一:摸一摸

活动要求:选择几个小朋友,从袋子中取出一个物品,用手摸一摸,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物体,其他同学来猜(教师示范)。

师(示范):这个物体有点长、宽宽的,它有平平的面,而且大小不一样,唉! 它还有点扎手,像摸桌角的感觉(学生猜测后展示)。

生1:它有平平的面,大小一样,摸上去滑滑的,它还能前后转、左右转。

生2:这个物体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旁边是弯曲的,有两面都是平的/圆的。

师:我发现你们都是通过物体的形状来判断它们是什么的,其实,形状相同的物体都有着共同的名字,今天我们具体的认识一下它们(教师板书:认识图形)。

活动二:分一分

师:看图说一说,你能把图中的物品分为几类?

生1:篮球、魔方、水杯、茶叶罐、粉色盒子分为一类;牙膏盒、胶棒、墨水盒、黄色盒子和乒乓球分为一类。

生2:篮球、乒乓球可以分为一类,它们都可以比赛。

…………

总结:长方体有6 个面,大小不一样,相对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

正方体有6 个面,它的6 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

圆柱的两侧都是圆形,上下一样粗。

球放在桌子上会任意滚动,它没有平平的面,都是曲面。

上述片段既有导入环节又有新知探究环节。首先利用“宝物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这是悬念导入的方法。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容易被“与众不同”的事物吸引,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接着采用“摸一摸”“分一分”等方式探究新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理解知识。

(四)树立衔接意识,实现双向衔接

为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 达到更高一级的入学要求,小学教育的负担逐渐加重,这一情况使小学入学招生难度提升,倒逼幼儿园变成“小小学”,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为了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特征,学者提出“幼小衔接”概念,但实际上“幼小衔接”是立足于幼儿园视角探究教育衔接问题,将教育衔接工作重心转移给幼儿园教育,无形中增加了幼儿园的工作负担,使小学“坐享其成”,显然这是不恰当的。当然也有学者意识到这一问题,进而提出“小幼衔接”这一概念。 顾名思义,“小幼衔接”立足于小学视角探究教育衔接问题,这一主题显然是对以往研究的突破,但仍未能兼顾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对于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因此在教育中应当重新审视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关系,树立“幼小——小幼”双向衔接意识,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落实“幼小——小幼”双向衔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思想层面应当树立“一体化教育”理念,切勿割裂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联系。幼儿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应为儿童入小学提供准备;小学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延续,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应当充分重视与幼儿教育的衔接,改变班级环境、课堂管理模式等,使儿童更加舒适地融入小学生活。在实践中也要落实“一体化教育”理念,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一体化。幼儿教育应主动与小学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相适应, 小学教育应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调整儿童入学适应期的教学节奏,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实现“幼小——小幼”双向衔接。其次,在制度层面应当鼓励、支持“幼小——小幼”双向衔接,大力推动双向衔接教育的实施。政策、制度的颁布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应当充分发挥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 引起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充分重视,推动“幼小——小幼”双向衔接的实施。最后,应发挥各主体教育合力作用,共同推动双向衔接教育的落实。 教育向来不仅是学校的工作,更是社会以及每一位家长的工作,因此应加强幼儿园与小学、家长与学校的日常沟通,实现家—校—园协同共育,帮助儿童转变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适应小学生活。

总而言之, 双向衔接视角下小幼数学衔接教学优化的研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步。能够为幼儿入学做准备,同时可以有效缩短小学生的“入学适应期”,突破“幼小——小幼”衔接教育瓶颈,推动小幼衔接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双向衔接。

猜你喜欢

幼小幼儿园儿童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