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环境对留学生有哪些教育意义?
2024-02-23迟倩颖
迟倩颖
留学生在海外的学习生活,要面对跨越国界的文化差异以及融入当地社会的挑战,这些差异与挑战令学生的海外生活丰富多彩且充满人文教育意义,他们的成长经历将影响其一生。在海外,留学生因接触不同的人,适应不同的环境,接受不同的理念,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打开了新的视野,有了新的思维方式。国外不同的人文环境对留学生有着怎样的教育与影响?看看曾在莫斯科留学的梁丽莺同学对俄罗斯人文与教育环境的感受与思考。
语言文化与娱乐氛围
俄语是俄罗斯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必需语言,是留学生与同学、教授和其他当地人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时使用的第一语言。俄语常常夹带着浓重的口音和方言,许多留学生在听课时往往需要一边听一边记下重要知识点,因此他们学习这门外语的基础就是提高听力水平。语言是了解文化的钥匙,对留学生的影响还体现在对当地艺术、娱乐文化的浸润和理解上。
在俄罗斯,人们能歌善舞,音乐风格也从古典到民族、从经典到流行,都颇有特点,让沉浸在音乐世界里的每位市民都可自娱自乐。梁丽莺分享自己的一位室友去看演唱会,在返校时和宿管大爷发生的一段搞笑故事:她在凌晨一点请求宿管大爷开门,大爷一边拿钥匙,一边关心她为什么返校这么晚,室友如实回应称去了某歌星的演唱会,并给大爷看了刚录制的演唱会视频。大爷兴冲冲地说:“你这个一般,我给你听听什么才叫真正的音乐。”说罢便拿出手机一番操作,热烈豪迈的歌曲瞬间响彻宿舍值班室,风格很像俄罗斯版的“凤凰传奇”。在她的记忆里,莫斯科的年长者更钟爱浪漫、抒情的音乐,如《喀秋莎》《红莓花儿开》和风靡世界、长唱不衰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而年轻人常听的歌则大多和爱情相关,对于流行音乐的热衷程度非常高,这些歌旋律动感、歌词简单易懂,甚至包括一些火遍中国的网络神曲,如(《是是是》)、(《亲爱的》)、 (《这就是幸福吗?》)等。
在俄罗斯大剧院,人们可以预订一张歌剧或芭蕾舞表演的门票,穿上最喜欢的衣服,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轻松品味世界级作品,努力链接上古典音乐的内涵;在特列季亚科夫画廊(Tretyakov Gallery),人们可以了解俄罗斯的艺术史,在这里展出的1300件作品里,既有早期宗教遗迹又有现代前卫杰作;在莫斯科天文馆,人们可以领略一流的科学和教育风采……梁丽莺说,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娱乐场地,是真的会让人流连忘返,她也受到了这种环境的熏陶,从“打卡”变成了“学会欣赏”,最后不自觉地“理解和沉浸”进去。
教育方式和學习环境
俄罗斯是一个注重教育的国家,学校倡导教师不应该只是进行知识传授,还应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进行有效沟通,引导学生不仅为求职而学习,还要重视自身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在俄罗斯高等教育体系下,高校鼓励学生亲自翻译和理解研究材料,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留学生除了需要攻克语言难关,还需要提前了解俄罗斯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文精神也是每个留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
梁丽莺所在的学校是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Moscow State Linguistic University),这所学校创立于1804年,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在人文主义领域很有成就的代表性大学。在她眼里,这所大学有它的神奇之处,那就是无论什么科目的老师,都能将他们的课上成哲学课,而且上课的氛围也并不“严肃”。如果学校的老师在上课时手机电话铃声响了,他们会云淡风轻地接着电话踱步走出教室,“我在上课呢”“没关系你说吧”,半个小时之后再在学生们惊异的目光下回到教室,在不影响课堂教学的前提下,老师不会过于拘泥于授课形式,这让留学生在相对生疏的语言环境下缓解了紧张的情绪。
梁丽莺谈起对她影响很深的老师,其中一位是她的口语老师,名为斯维特兰娜·彼得罗夫娜。她是一位有着金黄短发的三十岁左右的女士,与学生交谈时总是面带笑意,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上课前,她会问学生诸如“周末去哪玩了”“昨天晚上吃的什么”“假期准备去哪个城市”之类的问题,也常常会给学生推荐莫斯科值得去的地方、新开的饭馆……类似国内课堂课前导入的话题。健谈、亲和的老师总能让学生对她的课产生兴趣。“斯维特兰娜最大的爱好就是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让学生能每天和她一起拥有迷人的好心情,不会因为学习而丧失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她确实让我把学习这件事看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我因此变得更主动、更积极了。”梁丽莺说道。
另一位让梁丽莺难忘的老师是她的班主任阿拉,一位个头不高但浑身充满力量、做事雷厉风行且走路带风的老师。“仿佛没有什么可以将她击倒”,这是她对阿拉的评价。某次上课,这位老师偶然讲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伤心事,曾在异国他乡从事外教工作的阿拉老师,回国时遇上了苏联解体,她一下飞机就要被迫接受自己梦到无数次的祖国“没有了”的事实,这对她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出国工作的经历并不能让她对祖国的感情变淡,反而多了许多遗憾,说到伤心处,这位钢铁般的女士眼泛泪光。梁丽莺描述着阿拉讲述家国情怀时的深情,表示她也会因此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人们显得那样渺小、脆弱、微不足道,阿拉老师经常提醒我们,任何一位留学生都会有思乡之情,要时刻谨记自己的祖国,学有所成后在熟悉的土地上实现理想。”
人际关系与社交环境
在俄罗斯,人们更喜欢礼貌、间接地表达意见和建议,如果想与俄罗斯人做生意或建立人际关系,需要了解其社交习惯,并尽可能与其相适应。开展社交活动也是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部分,俄罗斯的社交氛围良好,特别是在学术和职业方面,这是蛮有特色的一点。许多留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在慢慢被影响,开始习惯主动、积极地与周围人交往。
赏歌剧、听音乐会、看画展、逛博物馆,是俄罗斯人在空闲时间的日常活动,公交上也不乏手捧纸质书本认真阅读的乘客。在地铁里、大街上,随处可见成群结队唱歌跳舞的人,他们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毫不怯场。海外游客或者留学生和他们做朋友时,会感受到他们的真诚、包容与信任,收获踏实、温暖和安心的感受。俄罗斯人还酷爱鲜花,那里的花店都是24小时营业。对俄罗斯人而言,送花这件事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常见:朋友见面送一束;做客时给主人送一束;毕业时送老师一束;生日节日更不必说。一般来说,他们送花的数量会选择双数,因为送单数的花在俄罗斯常常被用于参加葬礼。
梁丽莺还形容俄罗斯“是一个稍微不努力喝酒就会没有朋友的国家”,哪怕在校园里也不例外。老师们平日里最大的爱好是劝外国留学生尝一尝本地特产伏特加。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的“同学爱”,也体现在很多方面。“我还记得在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那天,我在食堂吃午饭时突然听到有人大喊,本以为是火警又响了,正准备进行逃生演习时,看到一些男同学忽然站成一行:‘我们想为在座的女生们唱首歌!节日快乐!’然后他们便弹起吉他开始了合唱。”从梁丽莺的介绍中,能感受到当地环境下独有的罗曼蒂克:硬核又可爱,热情又生猛。
节庆和传统习俗
俄罗斯在节庆和传统习俗上也有其特色,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受到其影响,例如尊重祖先和长辈的品德,和中国传统的儒家精神也很契合。年轻人对社会、科技、文化方面的关注远远超过个人娱乐。俄罗斯《消息报》1月7日报道称,专家们调查发现74%的受访者(16~35岁)对科学感兴趣,位列第一;关注心理学和历史的各占69%,并列第二。留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共同话题和兴趣爱好,能更好地与当地人进行友好交流,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梁丽莺在莫斯科时,也体验了当地节日的一些庆祝方式。除了国际法定节日和俄罗斯国家法定假期,如祖国保卫者日(2月23日)、胜利日(5月9日)、俄罗斯国庆节(6月12日)、俄罗斯民族统一日(11月4日)等,学校还贴心地在春节和中秋节时给中国留学生们放假。她在国外的第一个假期就是去往索契过春节。这个城市位于俄罗斯联邦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与格鲁吉亚交界处、黑海沿岸,有“你在莫斯科的寒夜里大雪纷飞,我在索契的艳阳里四季如春”称号的索契,有点像中国的三亚。她介绍称,这里的市民耿直中带着些许温暖,严肃中又透露着活泼。“逛街时,会有路人顶着‘冰块脸’热情地提醒你口红沾到了牙上;超市采购时,有售货员在你询问这个罐头值不值得买时直截了当地告诉你,‘不要买,一点也不好吃’;民宿房东奶奶总认为我的同伴穿得太少,出去会冻感冒,翻箱倒柜找出件自己的毛衣让她务必带着出门;滑冰时,首次接触这项运动的我们在一群如履平地、轻盈飘逸的俄罗斯人中显得格格不入,会有陌生大叔特意过来现场教学,锲而不舍地要把我们教会……这次过春节,街道上挂着不少中国元素的装饰,商场里放着刘德华的《恭喜发财》,红色的灯笼配合着熟悉的旋律,我在这个城市实现了同家鄉的小伙伴一起欢度新年的愿望。”梁丽莺说起这些,开始怀念起那段时光。
留学生在异国他乡过国内的传统节日,是经历也是回忆。身边的人不再是父母,而是风雨同舟的小伙伴和异乡的“家人”,望着和国内一模一样的月亮,隔着时区,却体会到了“千里共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深刻寓意。梁丽莺感性说道,这一刻,我终于具象化了自己的成长,那就是面对文化、语言和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再有孤独、焦虑等情绪,体会到了从(《让她走》)的歌词“Only hate the road when you're missin' home”(只在乡愁涌动时才痛恨旅途遥远)到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在海外留学、生活的经历带给我的意义,是无法复刻、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