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如何打造高端气象服务产业新高地

2024-02-22宁波市文创港开发建设中心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24年1期
关键词:远洋宁波气象

■宁波市文创港开发建设中心

气象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我国约40%的GDP 与天气和气候密不可分, 气象条件作为生产要素对我国GDP 贡献率可达5.87%。 近年来, 我国气象产业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但产业聚集度不高、 巨大的市场潜力尚待发掘, 远洋导航、 航空、 金融等重点领域专业气象服务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WNI 等跨国公司已抢占较大国内市场份额。

重点领域专业气象服务受制于人, 对国家商业、 技术机密甚至国家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2022 年,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远洋气象导航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要求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远洋气象导航业务, 加快实现 “国船国导”。 “加快发展我国自主产权的远洋气象导航服务” 已作为国策在国家层面开展部署。

宁波市拥有深水泊位最多和超大型巨轮进出最多的港口, 先行开展了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液化天然气 (LNG) 加注试点, 未来将成为国际航运和物流枢纽、 油气资源配置中心, 具有发展远洋导航等国际航运关联产业的特殊优势。 同时, 气象服务产业作为 “数字化” 产业, 对高速网络、 空天信息、 元宇宙等未来产业需求高、 带动作用强, 引入高端气象服务产业对于增强我市经济发展韧性、 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培育未来产业发展具有协同推动的重要意义。 发挥既有区位优势, 推动我国自主产权的远洋气象导航服务落地宁波, 培育高端气象服务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机遇不可错失。

我国气象产业现状分析

1.气象产业市场总体运行情况

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气象产业发展, 气象发展规划、 产业指导意见、 相关政策文件、 相关法律法规都对气象产业发展提出发展要求和任务举措。 《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 年)》 提出 “探索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和气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健全相关制度政策, 促进和规范气象产业有序发展, 激发气象市场主体活力”。 《关于促进气象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提出 “用5 至10 年时间,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气象企业, 培育若干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形成一批具有较好成长性的 ‘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 产业规模、 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扩大”。《支持气象行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若干措施的通知》 要求在重点产业领域支持建设一批由企业牵头、 产学研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参与的国家级气象创新联合体, 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

据估算, 2020 年我国气象产业总规模约2053 亿元。 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 截至2021 年12 月5日, 全国正在或拟开展气象相关业务的在业、 存续企业共有2.67 万家。 2016 年开始每年新成立企业超千家, 至2019 年底增幅较为平稳; 2020—2021 年, 涉气企业新增数量出现“井喷”, 2020 年全年新成立企业超5000 家 (较上年增长160%), 2021 年新成立企业超1 万家 (较上年增长104%),全国涉气企业成立进入 “爆发期”。 其中, 从气象部门企业发展来看, 到2021 年末, 全国各级气象部门所属企业共863 家, 比最高时2015 年 (1642 家) 少779 家。 从全国涉气企业和气象部门所属企业发展情况来看, 我国气象产业正在茁壮成长。

2.远洋气象导航产业发展现状

远洋气象导航就是根据航线/航区未来的天气、 海况条件和船舶性能等, 为远洋船舶优选一条能避开恶劣风浪区,达到航程短、 航时少、 节省燃料和提高运营效益的最佳气象航线。

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气象导航公司大部分是国外的私营企业, 如Weather News (WNI)、 Storm Geo、 Weather Routing-Inc、 Feet Weather Society、 True North 等。 这些公司业务发展历史悠久, 技术储备雄厚, 业务体系完善, 占据全球气象导航业务约80%的市场份额, 其中以WNI 和StormGeo 这两家公司为最多。 这些企业独立化运营, 提供的气象服务也是商业化运作。 它们大多购买欧美国家或相关机构的气象、 海洋、 卫星、 船舶等数据, 有的也建有自己的气象及海洋观测站网, 甚至发射自己的观测卫星、 研发专业数值预报模式等, 更好满足用户需求并拓展公司业务。 它们不但提供船载气象软件, 还可以将岸上气象数据通过卫星网络及时传输到船舶驾驶控制室, 实现气象数据和空间地理数据在海图上的有机融合, 以供船舶驾驶员实时查询和参考。

国内涉足远洋气象导航服务起步晚, 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相对于国外进入市场较晚, 业务量相对较少。 目前在国际远洋航运市场还没有中国自己的大型气象导航公司, 国内从事远洋气象导航服务的公司包括北京全球气象导航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海阳气象导航技术有限公司、 优尼迈特气象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迈利船舶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九方科技有限公司等。 其中, 北京全球气象导航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气象局领导下国家级的气象信息综合服务企业。 面向航运企业、 海上工程、 港口及商贸物流、 远洋渔业等领域提供自主化、 智能化、 全球化气象服务。 2023 年, 北京气导日均能为250-300 条远洋船舶提供气象导航服务, 估计2023 年全年服务规模可达3500 航次数。

宁波远洋气象导航服务产业发展的SWOT 分析

1.自身优势

港口区位优势。 宁波拥有世界一流的港口设施和条件,拥有高能级的开放与合作平台, 这些国际影响力使得宁波吸引全球一线船运公司, 有效保障庞大的用户源。

产业政策优势。 宁波市利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等措施将增创制度新优势, 加快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这些 “软环境” 与宁波舟山港 “硬实力” 互相匹配, 也是远洋气象导航产业落户宁波、 搭建气象服务产业生态圈的重要配套条件。

海洋经济基础。 宁波市将港口放置于战略核心, 积极贯彻 “以港兴市、 以市促港” 战略, 海洋经济基础雄厚, 这为宁波发展远洋气象导航服务产业提供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2.存在劣势

本地核心技术掌握不足。 远洋气象导航技术发展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理论性, 数据信息、 关键算法、 技术人员不足是宁波本地尚未开展远洋气象导航服务的关键原因。

港航气象服务产业分散。 宁波现有远洋导航、 近海港航及港口气象服务产业各自孤立分散, 导致航运气象服务数据尚未打通, 缺乏规模化开放的市场平台, 产业链规模小、 效益低, 与宁波大港地位极不相称。

3.发展机遇

“国船国导” 新篇章。 “加快发展我国自主产权的远洋气象导航服务” 作为国策为宁波发展远洋气象导航服务产业提供了长期、 稳定的发展环境、 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宁波本地航运相关企业普遍对 “国船国导” 的提出表示高度赞同, 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 “科技自立自强” 很有必要,并愿意积极参与我国远洋气象导航事业的发展。

“世界一流强港” 发展定位。 宁波锚定 “世界一流强港”目标, 积极打造接轨国际、 服务国家、 功能强大、 技术先进、 环境优质的全球重要标杆性港口。 远洋航运是实现国际货物贸易最主要的手段, 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必须具备对远洋航运船舶的精细化管理能力。

气象服务市场进入红利期。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 《中国气象产业发展报告》 预测, 2025 年我国气象服务产业规模将达到3000 亿元, 气象服务市场已然进入红利期。 以远洋气象导航服务为例, 其潜在效益能够且已经吸引一批大型科技巨头及专业公司参与到气象相关市场中来。

4.面临挑战

远洋导航市场规模小、 竞争激烈。 当前远洋气象导航市场规模不大, 以中远海运集团为例, 其下属四大船企每年应用气导的次数不足2% (300 余航次)。 此外, 目前航运企业使用的气导服务主要由WNI、 Stormgeo 等两家国外公司提供, 优尼迈特、 九方科技、 HIFLEET、 PassageWeather、Windy 等也是重要的参与者, 此外据用户反馈还有若干不知名企业在进场中。

远洋导航成本压力大、 盈利较难。 与国外竞争者相比,国内远洋气象导航业务平台的自动化、 智能化水平还较低,对预报员及导航船长的依赖还较大, 成本较高, 加之服务价格相对透明且非常低廉, 服务收入远不能弥补研发及运行成本, 现金流压力很大。

宁波高端气象服务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在“国船国导” 背景下, 宁波发展远洋气象导航为核心的气象服务产业具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 建议宁波通过政府主导、 龙头推动、 需求牵引、 创新驱动、 市场参与、 开放合作等策略来打造高端气象服务产业, 成为宁波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表: 支撑宁波 “361” 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气象服务产业生态圈

1.总体目标

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模式提档升级。 抓住 《海洋气象发展规划 (2016-2025 年)》 修编时机, 积极争取港口气象服务示范点建设相关任务纳入规划, 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

气象服务产业发展获得新动能: 勇抓 “国船国导” 新机遇, 发挥宁波港口资源优势, 以远洋气象导航服务为突破点, 通过引进资源、 培育扶持龙头企业, 为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气象服务产业链优势初步建立: 推进气象服务产业链纵向整合, 延展气象产业链长度, 向上游气象基础设施、 气象数据等产业, 向下游气象预报服务、 气象评估以及衍生产品等产业拓展, 打造支撑宁波 “361” 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气象服务产业生态圈。

2.整体思路

按照 “两试点、 一平台、 一龙头、 全链条、 生态圈” 框架整体谋划, 整合域内外资源, 补链强链, 集群发展, 打造国内领先、 国际知名的高端气象服务产业 “宁波品牌”。

3.实施路径

两试点。 推动宁波远洋气象导航纳入国家级试点示范。推动将宁波远洋气象导航服务纳入 《海洋气象发展规划(2016-2025 年)》 国家级试点示范, 并列入重大工程项目中, 争取国家发改委投资, 探索 “中央+地方+企业” 多渠道筹措资金模式。

推动开展气象数据流通交易试点。 依托浙江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宁波专区, 联合气象部门、 科研单位和企业等, 合作推动建立 “气象数据专区”, 推动建立气象数据流通市场化交易试点。

一平台。 加快组建特色气象服务产业众创平台,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气象众创开放, 联合气象、 航运、 能源部门和研究院等打造 “产业园+气象” 的气象产业孵化器和产学研资源集聚地。 举办高端气象服务论坛、 交易会等, 促进高层次交流合作。

一龙头。 推动华风集团 (北京全球气象导航技术有限公司) 等中央重点企业落户宁波。 与在甬央企、 市属国企等成立合资企业, 培育龙头产业, 以商业服务与体验服务相结合的方式, 快速推动气象服务船舶数量增长以拓宽市场规模。

全链条。 打造 “国内港口-近海-远洋-国际港口” 港航气象服务链。 延伸现有港航气象服务链长度, 一是加强气象、 港口、 航运及其他部门的合作, 包括共建气象精密观测基础设施, 共建涵盖港口作业各工序的气象作业条件阈值及规范、 标准等。 二是鼓励远洋气象导航、 港航物流气象服务技术联合研发和应用; 三是鼓励气象服务全面融入与港航物流相关的服务业、 金融业、 制造业等领域, 发展航运气象指数、 天气保险指数、 真空式自动系泊技术、 高精度传感器等, 做大做强港航物流气象服务产业链蛋糕。

生态圈。 打造支撑宁波 “361” 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气象服务产业生态圈。 将培育发展气象服务产业作为宁波市“361” 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一个子线, 明确气象服务产业未来3 年的集群发展方向, 鼓励重点领域与气象服务深度融合, 在海洋、 数字创意、 无人驾驶、 新能源、 高精传感器、智能制造、 现代健康、 空天科技等重点领域加大气象服务产业投入, 打造气象服务产业生态圈。 ■

猜你喜欢

远洋宁波气象
气象树
沈阳远洋公馆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远洋“军需官”901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国内新型远洋金枪鱼围网渔船首航
“两横一纵”远洋综合补给
大国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