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产业,宁波如何布局

2024-02-22章源升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24年1期
关键词:宁波发展

文本刊特约撰稿人 章源升

当前, 在经济增速换挡、 增长动能转换、 产业格局调整时期, 加快孕育未来产业、 引领产业发展新方向将成为先进城市率先垂范创新转型的重要使命。 宁波只有前瞻性做好规划布局, 充分把握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才能实现未来技术从 “跟跑” 转向 “并跑” 和 “领跑”, 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才能在城市赛跑中继续争先创优。

日前, 在宁波举办的 “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阿拉甬商有话讲” 政企协商会上, 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明确指出, 宁波要先行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锚定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 集成化、 融合化方向, 以超常规举措培育壮大未来产业, 积极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以创新引领奋力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

以“超常规举措” 培育壮大, 足见未来产业对宁波的重要性。

而在此前, 宁波就发布了 《宁波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 (甬政办发[2023] 49 号)(下文简称 “方案”), 立足现实基础对未来产业发展作了全方位布局, 为培育增长新动能, 构建竞争新优势, 促进经济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开篇: 未来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未来产业” 一词主要来源于国外实践。 上世纪八十年代, 英国、 法国最先开始推进未来产业发展。 1995年, 美国能源局开始持续实施未来产业技术计划, 此后该计划升级为国家未来产业计划。 2016 年美国亚历克·罗斯所著的 《未来产业》 提出, 机器人、 尖端生命科技、 金融程式编码化、 网路安全以及大数据, 是推动未来二十年全球经济社会变迁的关键产业。 2017 年, 美国科技政策办公室提出未来产业包括人工智能、 量子信息科学、 先进通信/5G、 先进制造和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和新兴领域, 2019 年发布的 《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报告中将未来产业作为国家战略; 2020 年发布 《2020年未来产业法案》, 同时在 《未来产业研究所: 美国科学与技术领导力的新模式》 中首次提出建设未来产业研究院; 2021 年的 《NSF 未来法案》 计划向未来产业投入726 亿美元, 《无尽前沿法案》 提出投入1000 亿美元发展未来产业相关的新兴技术群。 此外, 近年来日本、 英国、 法国、 德国也在持续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我国基于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提出适时布局未来产业发展。 国家 “十四五” 规划纲要强调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2020 年在浙江考察和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 周年庆祝大会上都提到未来产业, 指出要抓紧培育、 布局和发展未来产业。 2021 年, 国家发改委提出重点布局未来产业的目标领域, 并指出未来产业具备新科技、 新需求、 新动力和新空间; 科学技术部提出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 能够决定未来产业竞争实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前瞻性产业, 在未来将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我国已有超过20 个省在相关规划中提到未来产业, 量子信息、 人工智能等成为各地关注重点。

目前, 国内外对未来产业尚无统一定义, 本文结合国内外政府发展未来产业的重点, 以及学术界对未来产业的研究, 提出如下概念界定: 未来产业是指基于前沿、 重大科技突破而形成, 尚处于萌芽期或产业化初期,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代表科技和产业长期发展方向, 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 根据现有政策实践, 归纳出未来产业具有以下五方面特征: 一是拥有突破性的技术。 未来产业建立在技术轨道、 技术范式里程碑式突破的基础上, 催生新的技术簇群与技术生态, 并形成生产过程、 生产组织、 盈利模式等多方面的变革。 二是激发潜在性的需求。 未来产业面向的是人类对智能能力、 生命质量、 资源利用、 空间拓展等更具 “极限突破性” 的需求, 是经济学供给理论中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 通过新技术、 新产品打开全新的市场空间。 三是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未来产业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来根本性变革, 不仅重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同时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形成爆发性的增长。 未来产业尚处于产业发展的探索期, 随着新兴技术、 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成熟, 市场主体将向更先进生产力聚集, 同时裂变式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产业规模有望呈现几何倍数增长, 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五是凸显战略性的地位。未来产业代表了新赛道的开辟, 将重塑全球产业分工格局、 决定国家产业地位更迭变迁, 所涉及的领域在国际竞合中具有战略地位, 对全球领导权和话语权争夺将产生重要影响。

中篇: 宁波培育未来产业的基础及目标

《方案》 明确, 到2027 年, 涌现一批有影响力的硬核成果、 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 形成有竞争力的未来产业体系。

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引进一批高层次战略科学家和企业家, 培育面向未来产业的技术 (产业、 制造业) 创新中心、 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20 个, 取得关键未来技术突破30 项。

未来产业集群引领式发展。 培育 “大优强、 绿新高” 未来产业体系, 打造代表性集群2 个, 争创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3 个以上、 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5 个以上, 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未来产业企业主体地位显著增强。 培育头部企业10 家、 未来产业 “新星” 企业30 家、 集聚生态型企业5 家。

未来产业示范应用场景取得突破。 牵头或参与制定标准规范30 项, 形成综合性应用场景30 个, 推出高端产品30 件。

到2035 年, 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 “链主” 企业2 家以上, 构建规模超千亿元的未来产业集群2 个以上, 成为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和优质企业集聚地。

《方案》 提出着力培塑前沿新材料、 未来智能、 元宇宙、 未来能源、 空天科技、 未来海洋、 量子科技、 原创新药、 未来诊疗九大未来产业赛道新优势, 持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1、 前沿新材料领域

现有基础: 拥有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 浙江省磁性材料应用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 浙江省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 拥有钢铁研究总院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稀土永磁材料联合创新中心等共计8 个永磁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浙江省磁性材料应用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等9 个省级创新载体, 引进培育寰采星科技、 柔印电子、 柔创纳米科技等一批新材料领域的创新型企业, 科宁达、 包钢展昊、 复能稀土新材料、 韵升集团等企业产值规模已超过10 亿元, 韵升磁体元件、 宁港永磁、 松科磁材、 百琪达、 菲仕电机5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发展目标: 聚焦石墨烯基材料、 柔性电子、 下一代半导体等, 打造前沿新材料高地。 加强柔性电极、 柔性传感等技术攻关, 发展折叠显示特种膜、 柔性显示发光以及柔性电路板等材料。 探索开展氧化石墨烯、 石墨烯微片、 薄膜的规模化制备, 推动超级铜、 碳基芯片、 烯碳纤维等产品应用。 超前布局金刚石、 氧化镓等超宽禁带下一代半导体。

2、 未来智能领域

现有基础: 相继出台 《数字宁波建设规划 (2018-2022 年)》 《宁波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 年)》 等智能领域政策规划; 培育引进薄言信息科技、 海视智能、 均胜普瑞、 吉利汽车、 韵升智能等一批优质企业, 落地中芯国际宁波特种工艺集成电路芯片、 百度云智宁波大数据产业基地等, 自然语言处理、 机器视觉、 机器人、 智能驾驶、 智能制造工程服务、 芯片制造等领域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产业平台逐步完善, 基本建成中国 (宁波) 芯港小镇、 慈溪智能家电小镇、 余姚机器人小镇等, 引进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 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人才支撑进一步强化, 引进国家级特聘专家甘中学团队、 国家级引才工程入选者杨鲲教授团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等一批顶尖专家学者; 智慧政府建设成效显现, 城市大脑集聚 “甬易办”、 智慧健康、 基层治理四平台、 公共交通等一批智慧应用, 汇集公共数据超过百亿条。

发展目标: 聚焦通信网络、 算力网络、 通用人工智能等, 突破超高速光电太赫兹通信、 6G、 自主智能芯片、 具身智能等通信网络技术, 打造多模态智慧算力网络, 推动GPT、 智能驾驶、 人形机器人、 机器人自动设计编程等通用人工智能应用。

3、 元宇宙领域

现有基础: 宁波已经涌现出一批元宇宙技术领域的先行者, 舜宇光学围绕VR 进行技术攻关, 入围 “2022胡润中国元宇宙潜力企业” 50 强, 宝略科技、 聚华光学、 海棠信息、 沛岱汽车等企业积极投身元宇宙发展,为元宇宙应用提供底层硬件技术和算法支撑的 “万有引力” 完成A 轮融资; 产业平台集聚功能进一步发挥,甬江软件产业园定位为 “宁波市元宇宙产业园”, 已经吸引中国移动甬链基地、 上海棱镜电子竞技研发中心、北京乡慧科技加速器等一批知名元宇宙相关企业入驻;应用场景积极培育, 雪窦山基于元宇宙技术打造 “新春雪窦游学卡”, 令游客足不出户就能畅游景区。 同时,宁波已形成以芯片制造、 工业软件、 高端装备、 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数字产业集群, 为发展元宇宙产业奠定较好基础。

发展目标: 聚焦区块链、 数字孪生、 智能传感等,加强区块链在元宇宙中的融合应用, 突破脑机接口、AR/VR 全息显示、 人机沉浸式交互、 虚拟数字人等关键技术, 推进元宇宙交互终端、 系统软件、 原创内容集成应用。

4、 未来能源领域

现有基础: 氢能源方面, 能源供应基础较好, 宁波是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 全市石化产业制氢规模超过50 万吨, 其中可外供副产氢近8 万吨/年, 未来将超过13 万吨/年, 预计可为约65 万辆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提供用能支持; 镇海炼化将在现有加氢示范站基础上逐步新增每日充装供氢能力4000 公斤, 争取建成浙江省最大加氢母站。 汽车领域应用加快推进, 中国中车、 吉利等龙头企业都已陆续在氢能汽车领域开展布局, 中车集团氢燃料电池大巴已于2020 年1 月下线, 吉利汽车预计将于2025 年推出采用氢燃料电池的量产车型。 电池方面, 已拥有杉杉股份、 容百科技等电极生产企业, 国能浙江宁海发电有限公司百万机组电化学储能辅助AGC调频工程、 大唐乌沙山电厂 “火电+储能” 联合AGC 调频项目、 杭湾建中变储能电站、 朗辰新能源有限公司独立储能电站等项目已被列入浙江省 “十四五” 新型储能示范项目。 新能源方面, 截至8 月底, 全市光伏、 风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567 万千瓦、 92 万千瓦, 与2020 年底相比已实现翻倍, 拥有东方日升等光伏企业, 德业股份、 锦浪科技、 奥克斯能源等逆变器生产企业, 日月股份等风电设备配套企业。

发展目标: 聚焦氢燃料电池、 固态电池、 新型发电等, 在燃料电池新型质子交换膜、 催化剂等核心技术上有新突破, 开展固态电池、 钠离子电池等先进储能/产能产品的研发, 发展深远海风光电等新型发电配套装备。

5、 空天科技领域

现有基础: 宁波涉及空天领域的企业、 科研院所超过百家, 拥有星箭航天、 舜宇光学、 时空道宇、 天擎航天、 北极星辰导航等行业知名企业, 部分企业参与 “神舟” 系列、 嫦娥二号等项目配套; 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浙江 (宁波) 分中心落户江北, 天链测控宁波地面站成功完成我国首次海上火箭发射测控服务, 象山商业航天发射场已完成前期论证; 宁波航天智慧科技城作为空天产业的重要载体, 已储备一批航天产业链项目; 引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

发展目标: 聚焦航空航天基础件、 卫星互联网等,打造未来立体化交通体系。 以液体火箭发动机、 小型轻型航空发动机、 未来全电飞机、 特种飞行器等为引领,带动空天装备、 卫星火箭、 工业母机等产业发展。 深化低轨卫星互联网、 高精度导航定位、 高分辦率遥感等技术研究, 推动相关技术和产品在城市治理、 国土规划、生态治理等领域应用。

6、 未来海洋领域

现有基础: 宁波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 海洋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好。 航运经济持续提升, 2022 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12.6 亿吨, 连续14 年位居全球第一, 集装箱吞吐量达3335.1 万标箱,连续5 年位居全球第三; 港口航线总数突破300 条, 创历史新高; 海铁联运业务覆盖16 个省 (市、 自治区)、62 个地级市, 班列增至22 条; 航运金融、 航运保险等业务稳步发展, 东部新城国际航运物流集聚区共入驻企业196 家。 海工装备基础较好, 拥有东方电缆、 日月重工等一批涉海重点企业。 水产养殖业加快发展, 建成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1 个、 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4 家, 规模养殖区基本实现尾水零直排, 北欧(中国) 鲑鱼RAS 陆基养殖项目建设加快, 奉化渔港经济区谋划建设 “长三角互联网水产商贸中心”。 海洋科技创新积极推进, 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建成投用,布局 “滨海滩涂典型生境底质改良方法研究”、 “66KV海上浮式风电用高压动态海底电缆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等重大技术攻关项目近40 项。 宁波梅山国际冷链物流基地入选 “2022 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

发展目标: 聚焦海洋装备、 海洋信息、 海洋生物等,拓展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开展高端潜航器装备研究,发展高性能密封、 防腐防污、 海水淡化膜等海洋材料。 发展水下“声一光一电一磁” 联合探测技术与装备, 推进水下声学光学、 海底光缆电缆等通讯信息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突破第三代基因编辑、 全基因组选择等育种技术, 创新开展东海区重要海水养殖动植物优良品种培育技术研究, 大力开发抗肿瘤抗衰老活性物质等海洋生物资源。

7、 量子科技领域

现有基础: 我市已集聚东大通信、 一舟电子、 华瓷通信、 环球广电、 余大通信等一批通信相关企业,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拥有柯力传感、 中车时代传感、 希磁科技等智能传感骨干企业, 在压力传感、 电流传感、 光电传感、 位移传感等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 形成半导体材料和集成电路设计、 封装、 测试、 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 量子科技应用场景多点开花, 国内首条基于量子加密无线通信的全自动FA 架空线路正式投运, 基于区块链、 量子通讯技术实现公共交通在多支付方式下优惠换乘。

发展目标: 聚焦量子测量、 量子通信、 量子计算等, 突破高性能磁屏蔽材料、 拓扑量子材料等技术瓶颈, 发展惯性测量、 极弱磁场测量等装备, 前沿探索量子纠缠光源、 线性光学体系、 高密度光量子信息存储等技术。

8、 原创新药领域

现有基础: 我市已有55 个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拥有化学制药企业27 家, 生物制品企业5 家, 原料药企业17 家, 建成海尔施生物医药产业园、 杭州湾生命科技园等产业园区, 培育引进天衡制药、 人健化学、 大红鹰药业等一批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企业, 以及荣安生物、 美诺华、 赛诺微、 健信、 康龙化成、 希诺赛等生物医药企业, 康柏睿格医药等创新型医药企业致力于开发实体瘤、 血液瘤等药物, 布局大分子、 小分子及热门CAR-T 疗法。

发展目标: 聚焦放疗药物、 靶向药物、 生物疫苗等, 打造原创新药策源地。 加快研发用于肿瘤诊疗的中短寿命医用同位素, 突破质子肿瘤放疗技术。 大力发展长效重组蛋白及多肽类药物、 干细胞器官再生药物、 新型单抗等靶向药物。 开发重组亚单位疫苗、 合成肽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等新型疫苗产品。

9、 未来诊疗领域

现有基础: 全市共有上市的医疗器械产品1231 个,拥有医疗器械企业703 家, 其中在鄞州、 江北等地集聚美康生物、 海尔施、 瑞源生物等体外诊断试剂企业, 新芝生物等生物样品处理器械企业, 天益医疗等医用耗材企业; 在余姚慈溪等地集中鑫高益、 健信核磁、 江丰生物等数字诊疗装备企业, 以及广慈医疗、 慈北医疗等骨科植介入器械企业; 建成杭州湾麟丰医疗科技产业园,引进健世生物、 胜杰康、 华科润等一批优秀企业。

发展目标: 聚焦人造组织器官、 细胞治疗、 基因诊疗、 数字医疗等, 发展未来诊疗体系。 着力突破3D 生物打印技术, 推动人造活体组织、 类器官研究, 加快探索智慧型植介入器械。 研发干细胞技术和免疫细胞治疗技术, 突破快速体外诊断、 基因芯片等领域技术难题。加快发展康复机器人、 手术机器人、 无扰式健康感知等智能装备系统, 着力突破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影像分析和新型诊疗等关键技术。

下篇: 宁波培育未来产业的举措

与传统产业不同, 培育未来产业要有新理念、 新思路、 新举措, 要立足长期视野、 统揽发展全局, 《方案》 围绕 “立” 的基础, 谋求 “破” 的路径, 提出实施未来技术策源、 未来场景开放、 未来平台提升、 未来主体汇聚、 未来人才引育、 未来生态治理六大工程, 从前期创新、 应用孵化、 环境营造等角度全方位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结合宁波实际和《方案》 要求, 建议聚焦提升创新活力、 增强攻坚力量、 夯实发展底座、 营造优良环境等方面细化举措, 推动《方案》 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抓手, 落地、 落实、 落细, 为未来产业新引擎增添强劲动力。

1、 强化创新研究力量支撑, 夯实未来产业发展基础。 围绕未来产业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高标准推进甬江实验室、 甬江科创大走廊、 阿里宁波中心、 华为鲲鹏生态产业园等重点平台建设, 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 工程实验室、 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 企业技术中心、 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双创平台。 依托吉利研究院等发展数字孪生、 边缘计算等基础技术, 加快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二期、 长三角国家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工程、 区块链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甬链” 等基础项目建设。 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 创新高校院所科研组织形式, 优化前沿技术领域学科布局, 完善前沿技术领域人才培养体系, 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创新。 紧盯重点城市、 重点机构、 重点企业, 实施新一轮研究院精准引进计划。

2、 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推动技术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聚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跟踪重点领域前沿技术, 结合宁波市重大科技任务攻关计划、 “科创甬江2035”、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 关键技术, 支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 联合攻关、 跨界融合创新, 前瞻性布局具有落地价值、 培育价值的新技术, 通过技术引领加快未来产业发展; 鼓励未来产业相关的国有企业、 事业单位、 研究机构发挥主动性, 围绕优势强项开展科技攻关; 开展揭榜挂帅行动, 培育高价值专利, 力争形成一批领跑型技术成果。加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支持产业链上下游、 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研发, 积极打造横向、 纵向多元布局、 纵横交错的创新网络; 探索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及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 试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

3、 优化重点产业平台布局, 充分发挥平台载体功能。 推动园区基于自身特色优势合理布局未来产业, 根据产业链图谱形成招商引资项目库, 精准招引优质重大项目落地, 打造形成错位协同发展、 高端要素集聚、 核心功能突出的未来产业核心承载区。 着力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选取创新资源丰富、 发展基础良好、 产业方向明确、 体制机制创新的园区作为试点示范, 探索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的新型产业政策体系, 集聚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未来产业行业龙头和骨干型企业,争取形成一批原创性、 颠覆性技术成果。 发挥好双创平台的孵化培育作用, 依托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 鄞州区大学生 (青年) 创业园, 以及汇聚·创业里、 青芒软件信息、 乂支点科技孵化器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助力未来产业中的初创型企业成长发展。

4、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搭好未来产业发展基座。 推进建设新型网络基础设施, 建设以物联网、 车联网、 工业级5G 芯片、 网关、 多接入边缘计算、 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培育5G+、 6G、 卫星互联网、 Wi-Fi7、 IPv6 等未来网络生态, 着力发展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APP 等产品。 推进提升数据服务水平, 加快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浙江(宁波) 数据中心、吉利数据中心等特色产业数据中心建设, 前瞻性布局大型、 超大型数据中心, 完善区块链、 人工智能、 云计算等新技术基础设施; 围绕工业互联网、 车联网等重点应用需求, 按需部署集网络、 存储、 计算为一体的边缘数据中心节点。 做好覆盖终端、 用户、 网络、 云、 数据、 应用的可信安全基础设施布局, 支持操作系统安全、 新一代身份认证、 终端安全接入等新型产品服务研发和产业化。

5、 打造未来产业应用场景, 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 加强未来技术早期应用场景建设, 把握 “技术 需求” 的良性互动关系, 充分认识应用场景对技术的引导促进作用, 探索 “未来场景+试点示范+推广应用” 全周期应用场景设计机制, 支持电网、 城市服务、 交通、 医疗、 教育等公共领域向未来产业开放测试, 以 “未来工厂” 为试点开发未来技术生产制造应用场景。 支持企业打造未来产业中试中心, 构建研究开发、 中试验证、 场景应用等创新全链条, 加快未来技术的应用验证和修正调试, 缩短产品市场化周期。 推动建设跨领域应用场景, 支持数字技术、 生物技术、 材料技术等未来技术交叉融合, 打造涵盖多领域、 多维度的系列应用场景, 培育行业级、 场景级服务提供商。

猜你喜欢

宁波发展
宁波第二激素厂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污水零直排,宁波已经动起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