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学视角下百色粤东会馆的保护与更新策略探寻

2024-02-22李婺微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南宁530000

中国房地产业 2024年4期
关键词:粤东百色会馆

文/李婺微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0

1.建筑文化符号与场所精神

“符号学”的中文一词最早是由赵元任在《符号学大纲》中提的,目的就是为了理清人表达与认识意义的方式[1]。符号被认为是携带意义的具体物或具体行为,所有的符号一开始并不是为承载意义而出现,根据物的使用功能和意义传达,如表1,可将自然物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携带使用功能的自然物;第二类是具有意义且符号化的自然物。可将人造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为了使用而制造的功能性“物”,当群体认为该物携带某些意义后,成为“功能性符号”;第二类是作为纯符号被生产出来,虽没有实际使用功能但具有伦理道德、规范行为等传教作用,因此成为“实用性符号”;第三类物质没有具体使用功能,但有艺术装饰价值,因此成为“艺术性符号”。

表1 物的符号属性(笔者自制)

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人类建筑活动的方式和建筑产品的总和[2],既有使用功能,也蕴含意义,因此具有“物”和“符号”双重属性。建筑文化有显性和隐形之分:显性文化可呈现物质形态,如建筑构造与装饰;隐性包含了制度文化与价值观文化,受规范、伦理道德、宗教习俗影响,潜藏在建筑的各个部分,需通过对具有意义的符号载体进行分析方能感知。随着历史的进程,社会活动的转变,在自然条件、社会意识形式、经济生活与个体思想的相互作用下,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构成了发展中的连续整体,具有多元性。符号学理论为本文看待建筑文化提供了一个思路:(1)建筑文化既包含了建筑作为物质的“功能性”,也成为符号传达意义,具有“实用性”;(2)识别和感知建筑文化的多元特点是传承文化独特性的必经之路。

建筑文化是一种与社会相适应的历史现象,与人的社会活动相关,并呈发展态势。诺伯舒茨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提出,建筑是场所精神的形象化,人要在场所中“定居”下来,必须在环境中能辨认“方向感”并对环境产生“认同感”[3]。换言之,场所要重新焕发生命力,需要满足人的特定社会活动和精神文化需求,使人对场所具有目的性,最终产生“认同感”。而历史时代的变更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原场所功能和服务对象已发生变更。百色作为地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要想使百色粤东会馆能进行长久的发展需关注小尺度的街区关系、文化特色、服务形式和区域文化“认同感”。保留延续建筑传统文化,以服务型思维凝聚人气,塑造新的场所精神是本文讨论的重要方向。

2.百色粤东会馆建筑文化的构成和符号载体

百色粤东会馆(本文简称“会馆”)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建造至今,根据社会活动可大致分为三段历史时期,其建筑文化呈阶段式累积,包含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文明、制度文化、价值观文明等外显和内隐文化,并以建筑为载体进行文化传达。建筑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动态性,因此本节运用符号学的分析方法从“时间-文化”这一维度去梳理会馆的显、隐建筑文化。

2.1 商会时期的建筑文化

会馆是粤东商人用以“联乡情、敦信义”防范异乡人欺凌而结成的商人联合组织[4]。在该时期,会馆的功能具有“二重性”,首先是在外经商的粤东商人进行集会、议事、住宿、演戏、祭祀等活动的文化场所,在成员队伍壮大后,也成为商人保护利益、扩大经营、加强自身力量、扩大影响与号召力的商业组织,被成员赋予集体凝聚意义。

会馆在建造时遵循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因商品运输和售卖需求,会馆选址于百色市解放路骑楼街区商业繁华街道,方便从事商贸活动,临街建多处码头,以水路为交通网运输商品。大门为面宽三间凹斗式门楼,布局采用中轴对称、三进三厅两廊三路的格局,主次分明,是儒家文化以“中”为尊思想的体现。前厅作为招待聚会区域,前厅厢房作为商铺使用,具有开放包容性;中厅为议事区域,中、后厅厢房作为居住卧室或书房,具有隐私性,后厅为祭祀、供奉祖先神灵场所。空间布局秩序蕴含了儒家文化倡导的伦理和礼制秩序,并通过建筑格局等形制潜移默化的教化成员行为。

百色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冬短夏长。为有效进行屋面排水,会馆在建造时采用硬山屋顶;为有效的防火防风,在屋脊处用以石雕,在山墙博风处用雕刻草龙和水的灰塑,装饰的同时可有效增加山墙高度,增加屋面重量,同时寓意风调雨顺,祈水避涝,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的表现。为有效遮阳、避雨、通风,建筑将巷子宽度缩小并增大建筑和回廊面积。粤东商人受水文化影响,在顺应地势气候的同时将建筑和回廊围合成天井,雨水流入天井中,象征“四方财源滚滚而来”,是商贾聚财思想的体现。

在建筑装饰中,会馆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思想文化转化为图形语言符号,形成装饰元素,并运用三雕(木雕、石雕、砖雕)两塑(灰塑、陶塑)一彩绘的手法对屋架、檐下、梁头、墀头、屋脊、山墙等建筑部构件进行艺术装饰处理,丰富建筑整体形象。如图1。如屋脊中央“双龙戏珠”纹样的陶雕,意在祈求人畜平安、丰收和富贵。“鳌鱼”脊兽则有顶天立地、独占鳌头及镇水的寓意。墀头采用三层精致青砖叠合透砖雕工艺,上层雕刻斗拱,中层雕刻桃园三结义,底座雕刻天官赐福。门楼横梁处以石雕刻蝙蝠与祥云,寓意福从天降;庭院墙面雕刻蝙蝠与寿桃,寓意福寿双全。檐廊雕刻《香山九老图》寓意志趣相投、雅士隐逸思想;雕刻牡丹与石头寓意生生不息,长命富贵。通过装饰性的雕塑体现文化寓意,是艺术意义符号的运用。

2.2 会馆的“红色”革命文化

1860 年,太平军围攻百色厅城的计划被在百色经商的广东商人探知,向百色厅官报告,及时阻止太平军的进攻,由此粤东会馆成为商人与官府之间互通信息,集会议事的重要场所。1929 年,在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下,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百色起义于同年发动。在此期间,商人们主动捐出粤东会馆作为百色起义时期红七军军部,并大力捐赠经费及物品。红七军在进驻粤东会馆期间,充分尊重广东商人的风俗习惯,保持会馆的原貌。1988 年,百色粤东会馆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推动下,会馆成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弘扬红色革命精神为主旨。建筑整体进行修缮加固,通过内部家具摆设和人物雕塑再现红七军军部旧时工作生活的场景,弘扬革命文化精神。

3.百色粤东会馆场所特性与文化符号辨析

载体传递文化意义并成为符号,使场所具备文化特性,并获得认同感,这种特性不仅是在表象上的造型及气氛,还有内在的逻辑。因此,通过符号增加会馆的认同感,牵动文化的发展,需辨析会馆文化符号变化发展的规律,明晰文化发展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联。在会馆职能发生变化后,其场所特性与建筑文化符号类型也随之发生改变,并在发展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3.1 百色粤东会馆文化符号类型的变化

符号学认为,“只要能被当作意义的载体,就成了符号;符号之所以成为符号,就是因为有意义”,当载体传达意义,并由接收者进行意义解释时,就可完成符号化过程。依据前文对“人造符号”的分类,及对会馆建筑文化的归纳总结,会馆建筑文化同时具备有符号的“功能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三重属性(见表1)。

会馆既是社会性活动建筑,也是团体组织,按物质形态可分为“有形”和“无形”。当会馆作为“有形”建筑时,其建造目的之一便是为商会成员提供可进行集会、议事、住宿、经商等活动的功能性场所,服务的社会成员具有特定性,此时建筑的功能性大于意义性,建筑是“功能性”符号。当会馆作为“无形”的商业组织时,对内需“抱团取暖”,对外需形成商业联盟,因此以广东祖庙形式作为会馆的建造样式,抒发思乡情结。建筑及装饰所用的石料、器物、工匠等均不远千里自广东运来,以精美的装饰、精湛的工艺和昂贵的造价彰显团体组织的财富实力,以此吸引更多的商业合作,此时建筑传达的精神文化意义大于功能性,是“实用性”符号。

3.2 建筑文化发展的局限性

纵观会馆发展历史可发现,建筑文化由人与场所的相互作用产生,空间特性能满足社会群体的实际使用需求,使社会群体逐渐对场所产生“认同感”,认为该场所对应的建筑形制、格局、装饰或发生的社会活动可传达一定的文化内涵,遂成为建筑文化符号。物体作为符号所传达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社会文明对建筑的需求,以及人对建筑文化的解读而发生转变。在会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中,因需求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以下问题:(1)建筑文化为多时期累加形成的,是复合型文化,目前呈现“断代”发展;(2)空间功能逐渐单一化;(3)出现过度“符号化”和“泛艺术化”的现状,即一部分文化符号开始呈现“表意”大于“功能性”的情况,越来越多的文化符号逐渐成为只表达意义的“纯符号物”,而无实际用途。

但由符号属性的转变可发现,纯符号的产生使文化载体成为“展示性”的物品,阻碍了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更新发展的步伐。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符号的“物化”和物的“符号化”需整体平衡。“物”可成为传达文化意义的载体符号,但当文化载体的实际使用功能已不能服务社会时,不能片面的放大其意义价值,需根据其特性与社会需求寻找文化及其载体发展的定位,将其重新“物化”,从而达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百色粤东会馆建筑文化保护与更新策略

诺伯舒茨提出,人要“定居”下来,必须在环境中能辨认方向找到“存在立足点”,场所通过文化符号进行意义传达,使人在该场所找到“方向感”和“存在立足点”并进行社会活动,从而场所获得“认同感”。透过上文对会馆文化符号发展与类型变化的分析判断,会馆建筑文化正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态势。因此,对于百色粤东会馆建筑文化的保护与更新,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整体性的街区历史景观来焕发场所生机与活力,更新符号的文化意义。而除了保护措施,对于历史景观载体的利用是基于当下生活更有现实意义的方式[5],建筑的传承也需要探索多元的再现和活化利用策略[6]。

对于绝大多数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常见的思路是利用文化旅游促进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但对于类似百色市的地级城市来说,主要经济主体为农业,文化资源相对单薄且类型单一,文化的保护与更新需全面考虑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以发展文化多重性,提升符号功能性的逻辑进行整体构建。需要将会馆建筑文化进行“符号”意义的复查与重构:(1)延续具有“功能性”的符号作用;(2)重新定位“实用性”符号,尝试拓展新的发展空间;(3)将“艺术性”符号重新投入社会服务市场,探索新的社会价值,以符合社会文化需求的方式重新进行“功能性”或“实用性”服务。

将百色市解放街粤东会馆、灵州会馆与文明街、中华街、中山一路的中山广场购物中心划入规划范围内,打造传统文化体验区、红色革命风貌区与文化生活风尚区三大文化板块:(1)在文明街、中华街、中山一路内,结合街区现有业态满足本地居民“稳定”的文化生活,通过沿用“装饰性”文化符号特性形成场所界面,成为时尚消费新空间,打造文化生活风尚区;(2)将粤东会馆与灵山会馆进行文化串联,骑楼内的部分商铺与会馆建筑联合打造传统文化体验区,在檐下、梁头、墀头处使用同类型的砖雕进行装饰,形成连续的界面装饰与文化分区,通过广府形制的空间布局为人们提供包容性的文化交流空间,打造周期性国学文化课堂。利用手工技艺体验区进行“三雕两塑”民间技艺的文化发展;利用商会场景艺术摄影打卡点进行中国传统礼仪制度的文化传承;利用餐吧沙龙打造国学文化交流空间。以符合时代文化生活的方式促进传统国学文化的传承,并拓宽发展空间。(3)充分利用骑楼街区一、二层铺面为红色革命风貌区,可打造“百色起义”红色革命文化展示、学习和沉浸式体验空间,通过增加革命抗战体验、革命食宿体验等场所增加革命文化学习的深度,塑造直观感受场所,感受革命先辈为创造和平美好时代而努力抗争的精神。通过三个区域的动线规划,将节点串联并进行文化融合,展现文化的包容性与多样性。

结语:

历史建筑的文化是经历各时期的累积形成的,对于建筑文化的更新与发展需兼顾文化的多重性,找到其文化特性。本文以百色粤东会馆为研究对象,通过符号学方法识别建筑文化符号的构成和载体,辨析符号的功能价值和空间场所特性,将符号意义功能化、场所特质集中化,使场所成为集结“意义”的中心,建构场所“认同感”塑造场所精神,以人对意义的感知完成文化的传承。重塑空间功能,满足当下社会生活对文化场所的使用需求,赋予建筑新的时代文化,焕发场所活性,促进建筑文化的活态发展,以期建筑文化等得到科学的传承发展,带动区域经济文化的进步。

猜你喜欢

粤东百色会馆
一岩九饮会馆
红色情 百色梦
攻坚百色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粤东剧界演变发展及其戏剧史意义
镇远·两湖会馆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
百色水利枢纽首次蓄满泄洪
百色
中控签约中海油粤东LNG接收站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