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
2024-02-22蔡之兵
蔡之兵
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充分认识和深刻把握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的信心来源、总体要求、具体任务,从而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会议从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三个层面,提出了推动2024年经济工作取得更大胜利的方向和路径。
一、认识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受国内发展阶段和国际发展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我国经济在2023年遭遇了一定压力,然而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因此,必须清醒和全面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一)全面认识我国经济发展具备的有利条件
2023年,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局部地区冲突仍在继续,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然而,越是环境复杂,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和战略定力,善于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具备大量有利条件,我国完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具有坚实支撑。
1.我国经济处于较为平稳的发展区间。2023年是疫情防控转段后的第一年,从这一年的各项指标看,我国经济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区间。从经济增速看,2023年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速分别为4.5%、6.3%、4.9%,经济处于良性复苏轨道。从居民消费看,2023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4万亿元,同比增长6.8%,城镇和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7%和7.4%。从对外贸易看,2023年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30万亿元。其中,出口达到17.6万亿元,同比增长0.6%,贸易顺差仍然高达4.4万亿元,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比重进一步上升至58.3%。从固定资产投资看,2023年前三季度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7万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2%,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2%,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4%。可见,虽然在2023年遭遇了较大压力,但我国经济整体发展仍然比较稳定,这就意味着2024年我国经济形势仍将保持较为平稳的态势。
2.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产业体系的发展质量将直接决定经济发展的质量。2023年,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各地区各部门齐心协力、同向发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从实体经济的发展看,2023年,我国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基本保持稳定。从企业利润指标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2023年8月就扭转了利润持续多月下降的趋势,利润同比增长17.2%,营业收入、利润均实现由负转正。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看,我国先进制造业正在加快发展,2023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3%,增速高于制造业投资5.1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实现高速增长,造船业三大指标继续全球领跑。从产业的转型升级看,我国产业体系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进程加速,智能工厂建设规模扩大,已建设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7000个,这些成果有效支撑了产业转型升级。
3.我国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理念居于新发展理念之首。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2022年,我国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元,达到30782.9亿元,迈上新台阶。我国R&D经费从1万亿元提高到2万亿元用时8年,从2万亿元提高到3万亿元仅用时4年,这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国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效。从投入强度看,2022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的新水平,R&D经费投入强度水平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2位,已经进一步接近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大规模和长时期的研发投入,使得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高速提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2022年,我国的科技创新表现在132个经济体中位列第11位,较上年再提升1位;自2013年起我国的排名已提升了24个位次,连续10年保持稳定上升势头。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23年11月21日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2023》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由上期排名的第13位上升至第10位,我国进一步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
(二)清醒认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我們也要看到,当前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还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从内部环境来看,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等问题一定程度存在。
1.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受局部地区发生冲突、逆全球化思潮的影响,当前全球经济持续面临严峻挑战,供给制约、需求不足问题交织,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减弱。2023年12月,惠誉评级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大幅下调,降至2.1%。二是“逆全球化”趋势仍在加剧。在个别西方国家的影响下,当前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明显抬头。个别西方国家滥用制裁手段,严重破坏国际贸易体系规则和国际金融信用基础,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三是全球债务创历史新高。全球经济在宽松政策的刺激下,债务增速和规模均远高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宽松政策导致的过度负债,对新兴市场影响深远。特别是许多在疫情暴发之前就面临债务压力的国家,目前正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60%的低收入国家和30%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债务压力,债务脆弱性正在上升,这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潜在风险。
2.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是重中之重。2023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经历“N”型增长,同比增速最高在4月达到18.4%,此后快速滑落;从7月开始,同比增速再次缓慢提升。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看,2022年全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8%,而2013年至2021年,全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50%。显然,2022年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没有恢复至疫情之前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我国居民的收入增长也面临较大压力,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速更为缓慢。2023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28元,同比名义增长仅为5.2%,实际增长4.7%,不仅低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也显著低于经济增速,这进一步制约了我国消费增长。
(三)准确认识我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实事求是地看,当前我国经济确实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等一系列难题。然而,也要清醒看到,这些问题既不是我们之前没遇到过的全新问题,更不是让我们束手无策的无解难题。实际上,这些问题大多类似过去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的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这些问题已经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体部署,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新挑战和新压力,我们更应该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重点领域、关键领域、基础领域的改革开放,释放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2023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这些成果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二、方法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五个必须”
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在总体原则上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总体方向上,要多出台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局面。在方法论上,要始终坚持“五个必须”。
(一)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指出:“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可见,“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最大经验。
新时代以来,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无论是想要顺利破解这一矛盾,还是想要成功实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都需要依靠高质量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可见,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既是对“发展才是硬道理”经验的继承与发扬光大,也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路径。
(二)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
事实充分证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我们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经济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在影响新发展格局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是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的经济循环有助于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能否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主要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端是否动力强劲、总体匹配,是否动态平衡、良性互动。这就需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协调配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一方面,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我国产业体系的供给质量和数量,生产更多能够满足广大居民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要坚决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获得感强愿消费。
(三)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一指示揭示了发展目标、发展路径与发展动力的关系,为我们做好2024年的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内外的实践都已证明,经营主体的活力越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就越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根本路径。然而,当前,有的地方仍然存在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民营企业遭遇“玻璃门”“旋转门”“卷帘门”等问题,这充分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此,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减少政府的过多干预和不当干预,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最大程度地释放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
(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工作部署,对于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具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发展是所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高质量的发展作为支撑,其他目标的实现就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促进高水平安全的必然前提。另一方面,要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如果只考虑发展,不考虑安全,发展的成果就难以得到保障。近几年,个别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贸易制裁和科技封锁,这充分证明没有安全作为保障,发展过程将举步维艰甚至難以持续。因此,在2024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必须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
(五)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各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在这种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是对未来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指明了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路径。因此,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我们都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三、实践论:把握政策调控、重点工作与行动落实三大关键
除了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作好准备外,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关键在于落实。根据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需要着力把握政策调控、重点工作和行动落实三个方面内容。
(一)进一步发挥宏观政策的调控作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主要的宏观调控政策,它们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首先要把握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思路。与此同时,要强化其他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同性,发挥政策合力。
1.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严格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2.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2023年,我国新增货币发行量虽然不少,但距离其理想的作用效果尚有距离。对此,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3.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我国宏观政策类型众多,不同宏观政策之间若缺乏协调,也会影响宏观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在2024年的经济工作中,应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二)做好九项重点工作
根据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2024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
1.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与此同时,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协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2.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着力加快构建完整国内需求体系,破解内需不足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一方面,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同时,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另一方面,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此外,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完善投融资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
3.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我国已经进入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想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一方面,应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另一方面,应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同时,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
4.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与此同时,要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
5.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面对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相互叠加和交织的情形,防范化解风险将是2024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一方面,应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构建全面监管模式,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另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和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6.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建设农业强国,是确保国家发展安全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另一方面,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7.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另一方面,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8.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如今正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一方面,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另一方面,要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9.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要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要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三)确保各项工作部署的高水平落实
能不能实现2024年经济工作各项目标,关键在于各项工作能不能全面落实。
各地各部门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确保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要统筹把握时度效,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要讲求工作推进的方式方法,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胸怀“国之大者”,主动担当作为,加强协同配合,抓住主要矛盾,突破瓶颈制约,注重前瞻布局,确保2024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落地落实,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发展难题。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2024年的經济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