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金融发展现状问题研究

2024-02-21毕心怡

市场周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金融绿色发展

毕心怡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深化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其中就指出了我国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采取可持续的、绿色低碳的措施。 从理论意义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完善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为绿色金融体系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从实践意义来看,对完善绿色金融区域政策也有借鉴意义,可以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矛盾,促进金融业的发展,推动经济转型。

1 绿色金融概述

1.1 绿色金融的概念

世界银行(WB)将绿色金融定义为:在追求可持续的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下,需不断扩大的具有环境效益的投融资。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中,绿色金融的定义为:绿色金融是为“实现经济增长,同时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而提供的金融服务。 中国《关于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认为,绿色金融是指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一种经济行为,即在绿色、节能、清洁能源、交通、建筑等方面的投融资、项目运营和风险管理。

发展绿色金融,以推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在理论上,财政部门要将环保视为最根本的政策;在投资和财务决策中,要将潜在的环境影响因素纳入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在具体经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并通过引导社会和经济资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的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更关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有效使用,强调金融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发展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整体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赢。

1.2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特征

首先,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背景。 “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等传统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其次,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国家建设的重要地位,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模式,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推动了绿色金融市场更好发展。 最后,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阶段,发展绿色金融是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推手。 通过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能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我国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2 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2.1 绿色金融制度逐步完善

绿色金融制度是指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制度安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投资政策和标准体系。 为此各大金融机构在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推出了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逐步完善了绿色金融制度。

2.1.1 绿色信贷规模逐年扩大

绿色信贷是指金融机构通过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合作,根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高消费高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限制贷款额度,实施高利率[1]。 绿色信贷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快、政策体系最成熟的产品[2]。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我国的绿色信贷规模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截至2020 年末,我国绿色信贷余额近12 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 截至2021年一季度,绿色贷款余额达13 万亿元,较上季度增长9%。 此外,绿色信贷在中国金融机构总信贷中的占比也保持了稳步增长。 截至2021 年一季度末,我国绿色信贷的占比已达7.2%,较2018 年末提高了1.2 个百分点[3]。

图1 中国主要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及占比

2.1.2 绿色债券市场扩大

绿色债券是一种融资工具,是指通过募集资金的方式,支持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或绿色经济活动,依照法定方式发行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为了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部署,我国近年来逐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绿色债券是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几年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国家近年来大力发展绿色债券,各家金融机构也在逐步探索和扩大投资规模。 经统计,2022 年我国境内绿色债券新增发行规模为8 746.58亿元,同比增长44.04%,占中国境内外绿色债券新增发行规模的88.90%;发行数量为521只,同比增长7.46%,占中国境内外绿色债券新增发行数量的91.73%。 截至2022 年末,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存量规模约27 800亿元[4],绿色债券是绿色金融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拓宽了绿色项目的投融资渠道,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对“双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2 2016—2022 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及数量

2.1.3 绿色保险市场稳步发展

绿色保险是指与环境风险管理有关的市场经济管理工具,在全球经济“绿色复苏”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突出以环境问题为导向的绿色保险服务。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即企业发生的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了损害,以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 2007 年,我国开始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2013 年,原环境保护部与原保监会印发《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截至2020 年12 月,全国31 个省(区、市)均已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5]。

2.2 碳交易市场起步

碳交易市场是指碳排放交易市场,即将碳排放的权利作为一种资产来进行公共交易的市场。 碳交易是一种意在减少碳排放的激励体系,其核心是将碳排放“成本化”,通过市场力量将环境转为一种有偿使用的生产要素,以达到推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 截至2023 年7 月27 日,从碳交易量来看,我国地方碳市场共完成碳交易总量44 905.18万吨,于2019 年达到交易峰值7 090.25万吨,之后逐年下降,仅福建、上海和湖北碳市场的成交量近两年有所增加。 从各碳市场交易总额来看,我国碳交易市场交易总额约为123.18 亿元,于2022 年达到交易峰值22.07 亿元[6]。

3 江苏省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绿色金融体系监管不够完善

虽然近几年绿色金融工具发展尤为迅速,各类绿色金融工具种类也逐渐多元化,但我国关于绿色金融产业的法律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 绿色金融工具的多元化发展也决定了绿色金融监管内容十分复杂。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初步形成时,主要以政府主导、自律为辅的监管体系为主,在后续的发展中才逐步发展成为分别负责、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 但绿色金融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需要根据种类协调制度,设立相关的监管部门协同合作。 目前绿色金融的监管体系仍然存在缺乏针对性、区域可操作性较弱的问题。 绿色金融体系没有完全实现行业自律,也没有完善的公众监督系统,绿色金融体系的法律法规中也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监管力度不够,导致绿色金融行业的不规范问题层出。

3.2 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比较单一

当前国内的绿色金融行业发展存在供给主体单一和发展模式单一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绿色金融行业的支持与关注,但绿色金融行业市场体系仍然存在片面化、覆盖领域不广泛等问题。从供给主体来看,目前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以银行为主体,其中商业银行的参与程度更高,而非商业银行的参与性还不够,债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虽然也积极落实了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措施,但参与程度仍然比较低[7]。 从发展模式来看,目前绿色金融在中国的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环境风险控制模式和绿色资本供给模式。 环境风险控制模式是指要求从事金融投资的商业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将环境风险因素纳入信用分析,并将其作为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条件之一;绿色资本供给模式是指要求建立专业的金融机构从事绿色金融产品的供给。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不同的省份和地区发展模式大不相同,单一的发展模式并不满足多样化的发展需求,绿色金融行业亟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形成相应的发展模式。 供给主体和发展模式的单一首先源于对绿色发展理念的了解不够深。 国内对绿色金融的宣传从近几年才开始逐渐普及,对很多地区的宣传还不到位,很多企业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不足,在具体的实施中也会忽视绿色金融的发展。其次,绿色金融与金融行业的宗旨背道而驰。 绿色金融的利润回报较少,传统的金融行业追求短期投入与高回报的产出,而绿色金融行业主要是从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发展出发,以行业发展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主导,更加强调可持续化的长远发展,这与金融行业所追求的效益最大化理念存在冲突,因此很多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参与程度并不高。 最后,绿色金融行业的经营难度比较大。 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面临自然灾害、前沿技术以及财务方面的风险,一些绿色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遭遇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而被迫终止;绿色金融行业也需要一些费用较高的前沿技术,投入较大,相应的风险也比较高;绿色金融行业的运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初期盈利的目标得不到保障,对资金投入的要求较高。

3.3 绿色金融创新性不足

近几年出于对环境生态的保护,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推出相应的绿色金融产品。 但目前的绿色金融产品仍然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为主,绿色金融产品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性,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有着较大的差距。即同质化的金融产品较多,行业创新性不够,缺乏与客户实际情况贴合的个性化产品[8]。 加上目前对绿色金融行业的关注程度不足,绿色金融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缺乏相关的人才,对绿色金融的研究度不够,行业的创新也受到了较大阻碍。

3.4 绿色金融与经济效益难以平衡

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金融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绿色金融由于发展的时间较为短暂,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大众普及率较低,很多金融部门对绿色金融的了解不深,导致对绿色金融的关注度也不够,仍然存在认为发展绿色金融会影响经济的错误观念。 一方面,想要实现生态环境良好发展,除了政府的资金投入,还需要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这是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绿色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环境保护的发展,环境得不到改善,经济发展则会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绿色金融的配套激励措施缺失,目前还没有建立专门负责绿色金融发展的领导部门和特许经营部门,绿色金融的建设难度较大。 想要发展绿色金融行业,相关部门就必须将资金投入行业当中,以支持鼓励绿色金融行业发展。 但由于金融行业自身具有矛盾性,商业性和公益性很难得到平衡,二者之间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所以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为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4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策略

4.1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监管制度

想要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监管制度,首先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予以支持。 政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①增加关于绿色金融的内容明细,做到有法可依,促进绿色金融相关理念深入人心;②加大对绿色金融的监管力度,协调各部门的责任分配,各司其职,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强化绿色金融风险防控,避免出现责任重叠或多头不负责的情况;③应积极构建省级市级绿色信息共享平台,鼓励企业加大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自觉性,使绿色金融信息更加透明,便于监管;④深化监管科技多维运用,筑牢绿色金融与科学技术防火墙,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及时披露运行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增强第三方风险管控,提高绿色金融监管的效率[9]。

4.2 促进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多元化

针对供给主体单一的问题,政府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鼓励多方参与绿色金融投资,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提升绿色金融回报率、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化和可持续化的必然要求,可以充分调动绿色金融行业发展的活力,让发展绿色金融成为金融发展的主旋律;②也应该营造良好的绿色金融生态环境,让政府、银行以及相关绿色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到绿色金融生态圈中,共同推进绿色金融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为国家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持[10]。 针对发展模式单一的问题,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推进绿色金融模式,因地制宜,形成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形势;②学习要素大市场模式,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市场、绿色债券市场和绿色保险市场,探索创建绿色要素交易市场,逐渐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③推进绿色金融创新精准化,具体关注各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通过准确可靠的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在各个环节上严格把控,促进各地区绿色转型[11]。

4.3 加强绿色金融行业创新和推广

绿色金融的创新与推广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面对多样复杂的实际情况,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发与之对应的绿色金融产品,解决绿色金融行业常见的问题。 在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上,可以开发碳汇质押贷款和生态贷等信贷新产品,也可以发行绿色债券,开展绿色并购、绿色银团、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保险等业务,使绿色金融产品的价值得到全面实现,解决目前绿色金融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12]。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对金融的需求也越来越复杂多样,而持续不断的行业创新,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需求缺口。 政府应建立和完善一个由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组成的绿色金融体系,通过绿色金融的良好生态链使业务成本越来越低,风险管控效果越来越好。

4.4 提高绿色金融的行业地位

首先,中央及地方政府应该深化环境保护思想,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各行各业,使企业及机构树立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理念和共识,政府支持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建立绿色金融学术交流平台,举办绿色金融研讨会及专题讲座,举办区域内绿色金融成果展览,分享和总结发展经验,为金融机构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进行绿色金融能力建设[13]。 其次,政府应该对绿色金融行业展开具体部署,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机制,引导社会投资进入绿色金融产业。 最后,政府应加强发展绿色金融试点城市,一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具有宣传意义,让更多的城市参与到绿色金融的建设中来,让各地区感受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金融绿色发展
绿色低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P2P金融解读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