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林木育种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4-02-21马凯恒杨桂燕
马凯恒 杨桂燕
摘 要:课程思政是涉农高校提升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培养学生“一懂两爱”、“三农”情怀和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文章从“林木育种学”自身学科特点出发,在阐述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通过完善课程思政机制建设,打造西农特色思政案例库,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對课程思政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形成了特色突出、成效显著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期为农林相关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林高校;林木育种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3-0065-03
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既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也是高等农林院校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必由之路。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专业课教育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深入挖掘本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专业课程的人文性与知识性,提升专业教育的引领性和开放度[1]。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提出,涉农高校应深化农林教育供给侧改革,加快培养紧缺的农林人才,对接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产业新业态[2]。因此,各农林高校应注重将思政教育贯穿到通识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知识传授及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强农兴农使命,聚焦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具体课程为基本载体,通过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全方位融入,培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
“林木育种学”是研究林木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应用性课程,是农林高校林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3]。学生通过育种资源、育种方法、良种繁育、育种试验技术等课程内容的学习,为今后从事林木育种研究、品种管理、良种繁育和推广等工作奠定基础。“林木育种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质量与效果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在价值引领前提下,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输送高素质人才。
一、“林木育种学”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林木育种学”课程面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专业大三的五个班级开设,年均涉及120余人。大学三年级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关键期[4],“林木育种学”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可以让学生全面认识林木育种在林业建设、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林业、奉献林业的专业素养和实事求是的育种精神。
近年来,随着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大力推进种子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开展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现代育种技术普及与创新成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第一保障力与第一持续力。因此,通过“林木育种学”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种业安全的使命和担当、专业修养与情怀,培育一大批顺应时代潮流、具备创新能力、具有爱国主义工匠精神的高水平创新型育种人才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林木育种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增加思政教育元素
以往“林木育种学”课程体系建设思政教育元素不足,忽略了思政育人功能的重要性,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课程组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2019版),认真梳理“林木育种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德育素
材,将其合理融入教学各环节,并对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与教学内容进行模式化重构;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和完善,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程质量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5]。
“林木育种学”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林木育种学在乡村振兴、种业安全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增加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扎根基层,涵养青年学生家国情怀,让实践教学成为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主阵地,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为社会、行业和企业培养出具有扎实操作技能、高思想觉悟的创新型育种人才。课程的每个版块都以国家涉农政策如种源保护、乡村振兴等为宏观背景融入,引导学生开阔眼界,树立专业自信,并在案例小结时与课程导入、思政问题相呼应,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培养学生专业情怀。
(二)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是一代代师生恪守“因国家战略而生、因国家战略而为、因国家战略而兴”,与国家、民族、社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接续奋斗的生动写照。如何将“西农故事”教学案例更好地融入“林木育种学”课程内容,并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做到理论与实际、知识传授与信仰塑造相结合,课程组教师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依托校史校训,建设西农特色型案例。课程组重视挖掘“校史资源”“红色资源”“三农特色资源”等内容,并在课程内容讲解到相关内容时自然引入,让理论内容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在绪论和林木种子资源章节的讲授过程中,将学校培育的小麦品种主导了黄淮麦区的4次更新换代,推动了陕西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校史资源”合理地穿插进来,通过讲述赵洪璋院士、李振声院士、宁锟研究员等育种人的事迹,更好地将信仰塑造、价值引导等融汇在知识传授之中,用信仰的力量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成功。
2.立足学科发展,打造专业课程结合型案例。将教师以实际行动践行“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事迹编辑成“西农故事”,提升“林木育种学”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对国家、对家乡、对三农事业和对学校的热爱。在林木引种和育种的相关章节及实验讲授过程中,将课程组教师“西北杨树王”樊军鋒老师35年如一日致力于林木遗传育种工作,审定省级良种16个,认定国家良种5个,为三北工程默默奉献的事迹有机融入,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平凡英雄,感受一代代西农人的爱国精神、品德修养与奋斗精神,激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踔厉奋发,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6]。
3.依托实践基地,凝练“研学用”结合型育人案例。“未建系组先建场站,未开课程先做科研”的试验农场方略,奠基了学校实践育人与科研创新、贴近“三农”与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渭河试验站、火地塘试验林场是“林木育种学”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课程组教师在“无性系测定与选择”实验项目中,让学生对渭河试验站开展外业调查,聚焦生产一线实际,让学生深刻了解试验基地的成果在促进陕西、西北乃至全国杨树等林木栽培良种化领域产生的社会价值,并让学生结合家乡林业育种发展实际,开展“林木育种学”与乡村振兴讨论,提高学生对课程实践的认知,体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用办学目标,强化学生知农爱农为农的三农情怀和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与素质。在火地塘试验林场开展为期一周的“林木育种学”综合实习时,邀请学院学科负责人及学院党委委员为学生开展以“森林与人类福祉”“以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等为题的主题党课,在专业知识落地实践的过程中,深化大美秦岭、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理解森林文化传承的意义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教育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做绿水青山的守护神、生态文明的参与者、绿色林业的践行者。
(三)强化教学能力培训
1.重视团队协作,严把授课质量关。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好教师在课堂主渠道中的引领作用,持续强化教师思政育人的实践能力。“林木育种学”课程组坚持“质量导向”,重视团队协作,秉承“老中青搭配”的传承优良教风,让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各展其长。课程组共有7名教师,包括2位
“60后”老教师、2位“70后”骨干教师、3位“80后”青年教师,分别承担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和综合实习等任务。课程组教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要负责对新教师的宏观指导,在创新方式选择、教学大纲制定等方面“严把关”。新进课程组的教师要主动“拜师”,汲取老一辈教师在敬业精神、职业操守、治学理念等方面的优点,经过说课研讨、教学观摩、案例分享和专项培训等教学环节的历练,且通过教学督导组听课后,才能承担课程教学工作。
2.以赛促教,聚焦精细化管理。“林木育种学”课程组高度重视教学比赛,将比赛作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抓手。根据学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实施方案》,常态化推进“思政课教师大练兵和课程思政建设”主题活动,课程组认真筹划,通过集中备课、集中研讨、集中展示、集中培训等活动,鼓励和指导青年教师全部参加比赛,以赛促教。课程组紧扣教学目标,立足教材内容,对参赛教师的课程教案设计、教学方法、讲课技巧等进行多角度研磨,以问题为导向,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用鲜活生动的话语和引人入胜的教学案例,切实把道理讲准、讲深、讲透。通过备赛过程中精心打造教学细节,狠抓课堂管理,使得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3.驻点实践锻炼,强化能力提升。为了让中青年教师深入一线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体悟农情乡情村情,不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学校出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办法(试行)》。学院积极鼓励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及所承担的课程,前往扶风元宝枫试验示范基地、山阳核桃试验示范站等场站和企事业单位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驻点实践锻炼。通过实践锻炼,中青年教师能够更加了解行业前沿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为学科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注入新思路,提升教学能力,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学案例,同时也能更好地利用自身理论知识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改进、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起来的目标,推动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四)改革思政教育教学方法
“林木育种学”课程组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打造底色鲜亮、特色鲜明的林木育种校园、试验站移动大课堂,通过翻转课堂、移动教学、专题讨论等形式[7],增进师生深度对话、交流和共感,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表达,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科学思辨的能力[8]。
探索“林木育种学”移动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从课程知识层面上升到专业知识层面,再逐步上升到社会经济层面,甚至上升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层面,润物无声中将思政元素无痕融入,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南校区造林及景观树种开展室外课堂教学,通过林木讲解与西农相关的重要人物、事件,落脚于西农因国家战略而生、因国家战略而兴、因国家战略而为的时代意义,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情怀,激发学生强农兴农责任感。依托渭河试验站开展课程实验,通过参观杨树种质资源圃、品种识别、杂交、无性系测定、选择、良种繁育等育种环节,让学生开展以常规育种为基础、杂种优势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为特色的育种技术体系大讨论,通过研讨撰写种业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心得,培养学生“一懂两爱”、“三农”情怀和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能力。
(五)建立兼顾思政考核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林木育种学”课程组严格考核评价管理,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确保教学质量。学期初开展教学计划审核、课程思政案例更新、集体备课,明确课程教学要求、重点和难点。学期中开展随堂听课、同行评价、期中考试等检查教学计划实施情况。学期末通过集体流水阅卷、开展学情分析等检测教学效果,总结分析各教学环节目标完成情况,保质保量完成“林木育种学”课程教学任务。
在课程思政评价标准上,以授课学生的满意度为核心指标,建立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动态评价制度,提高教学实效性,并以此作为创新教学理念的重要依据。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林木育种学”课程教学思政元素之所见所感思想汇报活动,从而评估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在理论考核环节,将林木育种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关系融入到论述、分析题中,评价学生是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了社会责任感与专业认同感。在实践考核环节,通过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团队协作等形式,评估学生是否在实践锻炼中提高了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综合上述多方位、多角度、精细化的考核评价指标,给予学生一个合理的分数,进而更好地发挥课程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
三、结论
课程思政建设是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林木育种学”课程思政建设依托课程组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构建了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促进了育人与育才相统一,成人与成才相融合。通过统筹校内外资源,破解了课程思政“表面化”“硬融入”问题,完成了“林木育种学”典型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并汇编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课程思政案例集,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持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通过传承优良教风,开展以赛促教、驻点锻炼等实践活动,发挥了教师课堂教书育人主渠道的作用,提升了教师的育人水平。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及建立考核评价体系,让价值引领和知识教育协同发力,构建了覆盖全面、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林木育种学”课程思政教育模式讓学生从知识、价值及能力层面,增长了见识才干,热爱“三农”、服务“三农”的使命感不断增强,毕业就业学生中70%以上服务涉农行业,40%以上扎根西部干事创业,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3-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的通知[EB/OL].(2022-08-31)[2023-03-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3863/202209/t20220919_662666.html.
[3] 马凯恒,李龙,杨桂燕.“林木育种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7).
[4] 范春雨,高露双,张春雨.“森林经理学”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22(2).
[5] 李丹丹,盛云燕,战英策,等.园林植物育种学课程思政内涵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2(6).
[6] 马凯恒,杨桂燕.“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22(5).
[7] 李龙,李周岐.翻转课堂在林学专业林木育种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2).
[8] 梅莉,周靖靖,罗杰,等.“森林培育学”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