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国有企业成本控制机制探究

2024-02-21付丽丽

中国市场 2024年5期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国有企业

付丽丽

摘 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预算管理关系到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有效的成本管理,国有企业必须做到合理控制管理成本、正确运用资本和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形势下,成本管理的优劣将直接决定国有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能力,不过,由于目前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尚不能形成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管理机制,所以并不能优化资源配置。为此,文章研究了全面预算管理的重点内涵,并根据目前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问题,提出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成本控制机制。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国有企业;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F2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5-0166-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5.039

1 引言

在当前企业竞争力格局日益改变的形势下,国有企业在市场上的垄断优势已逐渐减弱。所以,要想促使国有企业更好地发展,就需要创新国有企业的成本控制模式,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立期间,应将全面预算管理应用其中,由于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综合管理,能够对计划成本实施全面、全过程的管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就国有企业而言,由于全面预算管理直接影响各项经营管理效果,所以经营效果又和成本管理息息相关。

因此,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协助国有企业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所以国有企业必须进一步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在国有企业内形成良好氛围,积极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1]。

2 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

2.1 预算的编制

预算编制是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的核心,主要是指国有企业按照自身战略规划、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财务管理状况,编制本年度资金支出控制规划,包括资源配置规划、资产责任规划、现金流量规划、成本控制规划等。而预算编制的核心作用则是指导国有企业进行财务行为的管理,从而提高国有企业成本控制一体化以及收支平衡。

国有企业在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中,必须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活动作出正确的预测,由于预算编制是国有企业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这就对国有企业未来经营规模、收支、负债规模、利润情况等进行科学预估,帮助国有企业合理开展业务和财政管理方案。

2.2 预算的执行

预算管理是企业通过对经营预算编制进行全面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根本途径,企业在制定科学规划之后,就必须严格执行计划和约定的预算安排计划,并通过预算管理的实施,使国有企业在成本控制中实现合理的资金投入,获取规模效益。

预算执行管理原则是指企业各部门都必须严格执行现代预算编制,按照预算编制中规定的收支限额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和资本运作活动,同时国有企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也不得擅自偏离预算编制规定。

此外,在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企业必须对合同约定的收入和成本支出进行全面核算,通过全面的核算可以确保资本支出的真实合规,且企业现金流管理、负债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资本运作活动也需要严格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2]。

随着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全面预算执行系统也要求国有企业利用大数据与云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全面的预算执行系统,从而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和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在线管理,促进国有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保证现金流的健康使用。

2.3 预算的考核

预算考核在国有企业整个计划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功能,由于预算编制与计划实施之间的对应度是评价国有企业控制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国有企业预算考核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预算编制和计划实施之间的统一度,使企业预算计划控制达到最佳的效益。

企业预算考核工作不仅要对计划效益和实施效果进行单纯的对比研究,查明两者区别后还要再作出全方位的跟踪研究,以便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同时企业的预算考核工作还应该单独开展,才能确保企业预算考核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预算委员会主要由各部门业务主管人员以及承担国有企业成本控制人员构成,预算管理委员会是制订国有企业预算评价指标的权威部门,国有企业内部各成员均应遵守预算委员会制订的预算考核指标,对预算编制和计划实施中出现重大偏离原则的现象作出跟踪,并依据研究结论制订预算管理调整的政策。

3 全面预算管理下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的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也需要進行相应的内部改革,在改革期间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成本控制,促使国有企业发展的同时将资金使用控制在既定范围内,并将全面预算管理研究提上议事日程,国有企业内部通过一系列的预算编制、调整和评估就可以将资金的流向有效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则是资金流向的全面管理,其中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各种业务运作情况的管理,不同于传统成本管理方案,全面预算管理则是在事前对预算的使用进行编制,并在编制的预算管理计划表进行预算资金的实际使用,并对事中预算的进度进行实时掌握,以及对事后预算使用的总结与分析,将全面预算管理用于国有企业成本控制方法中,就可以促使全面预算管理下的数据更有利于贴近国有企业经营实际。

由于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生产经营方面也有着较大不同,所以有必要提高对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意识,同时做好对企业经营与获利过程的全面管理,统筹管理国有企业的预算经费,这样就可以实现企业资金保值增值,并提高企业的运营控制效益,这对于国有企业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3]。

国有企业在成本控制期间,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灵活性,可以提升国有企业在日益变动竞争形势中的实力,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且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缓解人满为患的现状,正确控制各部分的计划,并按照国有企业的实际和计划结果编制预算,通过与各岗位人员交流,增强管理人员对整体成本控制的理解,增加他们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进而增强成本控制的实效性。

4 全面预算管理下国有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4.1 企业成本管理效果不理想

在国有企业中,成本管理往往是归属于财务部的一个岗位,而目前国有企业中,成本控制人员在企业内部的工作范围通常是比较局限的,这就导致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常常没有威信,也会直接导致国有企业的成本控制结果出现问题,导致企业的成本管理效果并不理想。

同时也正是由于成本管理认识不够,可能导致在实际成本管理期间无法发挥成本管理的有效作用,造成成本控制人员不能有效地进行工作。

另外,我国国有企业成本控制和全面预算管理都缺少了严肃性,对内部管理造成很多困难,大部分国有企业只有项目结束后才有核算项目经费的时间,这就导致目前部分国有企业不顾成本的情况开展项目,而在最终结算期间就会发现成本超支的情况,这种现象也给项目管理工作造成十分负面的作用,不但项目管理无法在整个国有企业内进行有效贯彻,甚至还会导致项目进行期间资金的损失,进而导致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彻底丧失。

4.2 未建立健全按计划控制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

在国有企业中成本管理的主要工作并不仅仅是审计企业的账簿,而是需要对企业各项目的进度进行实时掌握,进而确保成本的使用能够在可控范围内。但目前国有企业成本控制只是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审查,没有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也没有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监督制度和实施细则,而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成本管理模式,导致成本管理缺乏整体性与连续性的特点[4]。

与此同时,由于未建立健全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就极大限制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的精细化,且也正是由于缺乏健全的成本管理体系,就会严重降低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不利于企业的进步,要想将这种情况改变,就需要做好宏观的调控工作。

4.3 缺乏专业的预算管理人员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总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企业的范围也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对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国有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期间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一些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存在一定的不足,这部分预算管理人员并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虽然在学习期间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论知识,但是实战经验却较为缺乏,促使在预算工作和企业管控中极有可能出现较大问题。

因此,需要不断加强企业预算管理人员的实践经验,不仅要增加企业预算人员的数量,更要对企业预算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素质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

5 全面预算管理下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的实施路径

5.1 将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目标与预算编制相结合

要想提升国有企业成本控制效果,就需要将成本控制管理目标与预算编制相结合,将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做好预算的编制工作,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水平,这对企业后续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由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经济活动是长期、动态的经济活动,相应企业预算指标和计划项目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为了将其变化的情况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需要编写科学有效的计划表。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编制表缺乏科学性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前瞻性分析,前瞻性分析主要是结合国有企业历史经营情况、财务管理成果和政治环境,合理预测未来财务现金流量的有效手段,因此,国有企业应在前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战略发展制定预算编制计划表,包括资源配置计划与现金流等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国有企业应通过现金流法(DCF)、隐含权益成本模型(ICC)、贴现股利模型(DDM)和相对估值法(RV),正确预见未来现金流的健康发展,在全面预算编制表中正确测算并建立相应的收支平衡指标,以促进企业运营与财务管理的深化结合,从而有效保障国有企业的平稳发展[5]。

此外,预算弹性差是指企业预算编制与最优经济要求之间存在差距,这也是国有企业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化的主要表现。基于此,国有企业要深入分析发展情况和国际经济形势,准确把握宏观层面经济情况,并做出重要和长远的全面预算体系,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财政放缓的情况。要想促使国有企业成本控制质量的提升,就可以采用动态的管理方式对资金的流向进行实时把控,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数据库,主要用来分析全面预算活动的进展情况,并将具体的预算活动细化,促使每一项预算活动都可以由专人管理,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并将其解决,进而促使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的效果得以充分提高。

5.2 建立健全企業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

为提高成本管理工作水平和成本体系的平稳运行,需要不断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成本监管机制和体系的建设。

由于成本管理覆盖的国有企业规模较大,企业在成本管理目标实施的阶段,为了防止由于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无法完成而造成权责交叉的现象出现,国有企业就必须根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进行成本管理工作,具体目标包括建立明确的企业成本管理目标信息公开体系和责任管理体系,明确企业成本目标的具体完成状况,并利用信息公开披露等手段提高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解,从而增强国有企业的成本管控意识,这不仅标志着国有企业总体成本目标和整体成本费用控制的落实,而且可以促进企业的经济出现明显增长趋势。在我国国有企业当前机遇与挑战共存的背景下,应不断提高市场敏感度,紧跟市场发展方向,加大全面预算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市场战略的制定也是预算的根源,市场战略变化必须根据发展情况进行调整,特别是在前期总体计划中,必须强调全面预算投入,以及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兼顾整体效益,并且在制定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必须确保所有项目间的关联以及其综合协调,还必须重视建设相应的风险警示制度,根据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既强调事后监管预警,也强调事前监管预警,并应及时进行相应风险提醒教育,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就可以将问题解决,进而确保各项工作有效开展[6]。

5.3 强化国有企业成本管理执行力度

国有企业成本管理是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要想切实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实现减少企业生产成本与支出的目的,就需要彻底改变行业内对全面预算管理和计划管理工作中重计划轻执行的局面,将成本控制落到实处。在强化国有企业成本管理执行力度期间,应将成本控制原则和成本控制特点融合,通过严密控制目标任务去管理国有企业的支出成本。

另外,对于国有企业在实际经营活动期间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出现的成本费用超出规划总额的,则需要加强对其管理力度的提升,尤其是有关责任人应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报告主管部门人员,并进行相关的备案,并提出解决措施,以保证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全部内容都可以合理有效地执行。

全面预算管理则是在编制预算计划的基础上,加强对预算编制计划表的分析,严格按照表内的内容分析资金的使用情况,如果缺乏以满足成本控制为目标的全面预算管理,非但无法实现对国有企业资金的合理分配,还将加大国有企业的资金流动性问题,所以国有企业应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将其与成本管理有机融合,形成以国家预算委员会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结构,进一步明晰各个机构对预算管理部门的责任与义务[7]。

此外,国有企业还应制定规范的风险事件管理流程,在流程建立期间应强化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执行力度,明确各部门在风险事件中的职责和风险管理的监管标准,这样才可以保证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控制。

5.4 建立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监督评价机制

为提高国有企业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的实施效力,企业将成立专业机构,对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表下的预算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评估,并在建立干预委员会的基础上对特定时期的费用进行控制,及时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并根据偏差现象与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成本控制的措施,并报管理层进一步审查研究。在国有企业成本控制期间,执行是根本,计划实施是基础。

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清楚各岗位的职责任务以及企业发展目标,为防止扯皮现象出现,就需要及时跟进相关的企业绩效考核,确保发生相关情况后能够迅速查找责任人,而对于确保企业计划实施的正常开展,企业管理者有必要定期公開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结果的信息,从而进一步掌握计划的完成状况,这样不但能让成本控制人员对项目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此外,除简单的预算编制、手工制造与营销之外,国有企业还必须针对各自业务特色与生产特征,开展完整的全面预算制度建立,由于预算管理将涉及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与员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管理者除了要提高个人意识外,还应注意提高员工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将全面预算管理落实到具体岗位,与员工个人绩效挂钩,从而打破原有员工的被动思维,也可以减少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潜在障碍。

6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中国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是国有企业改善成本管理效果、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基础。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的缺位不但会造成国有企业收支失衡和资源配置效益降低,还可能使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结果严重背离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这就需要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研究。

通常情况下,全面预算管理分为预算编制、全面预算执行和成本评价三部分,国有企业要采用时间透视分析法制订全面计划,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为基础,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全员参与成本管理中,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成本管理的实施效果。

未来,国有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管控力度,让全面预算管理更好地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并通过合理控制成本,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彦君.结合全面预算管理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的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1,12(5):11-13.

[2]史伟帆.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国有企业成本控制机制研究[J].财会学习,2021,4(30):2-4.

[3]石婷婷.全面预算管理在国有企业成本控制中的研究[J].今商圈,2022,5(15):4-6.

[4]陈曼曼.探析全面预算管理在有限公司成本控制中的作用[J].中国市场,2022,1(7):3-4.

[5]万侠伶,胡北忠.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作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2,92(1):163-165.

[6]李伟静.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作用与应用[J].中国科技投资,2022,3(29):3.

[7]夏宇欣.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下企业预算成本管理及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2022,5(16):3-7.

猜你喜欢

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