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发展研究
2024-02-21李旺姣吴素吟
李旺姣 吴素吟
摘 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食宿、集中旅行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2010年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来,国家明确了推行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发展想法,“旅游+教育”的体验模式在旅游行业掀起了一股热潮。文章以槟榔谷景区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槟榔谷现有的非遗资源为前提,分析槟榔谷景区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为景区提供相关可行性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研学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槟榔谷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5-0086-06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5.021
1 槟榔谷非遗研学旅行开发的现状
海南省三亚市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创建于1998年,是首家民族文化型的国家5A级景区。景区主要项目有百年古黎村文化体验区、雨林苗寨文化体验区、黎苗风味饮食文化体验区、苗家兰花小屋民宿体验区、黎家田园风光体验区、《槟榔·古韵》大型实景演出体验区[1]。黎族和苗族传统的“三月三”及“七夕嬉水节”都会在槟榔谷举行,具有较高的文化魅力,堪称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1.1 产品
槟榔谷景区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有助于非遗研学旅行的融合发展。槟榔谷景区针对中小学生所定制的研学产品。现有研学产品主要的授课方式有展馆讲授、手工实践、自主学习以及分组探究等,授课的讲师为讲解员、非遗传承人以及研学导师。通过研学旅行的旅行方式,体验槟榔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魅力,学习非遗知识,让非遗更好地得到传承与保护;通过巧手工匠课程,学习原始的制陶工艺和藤编工艺,树立学生的传承与保护意识;通过黎族纺染织绣课程,解密黄道婆对中国纺织发展的贡献及与黎族纺织发展的变迁关系;通过黎族农耕文化课程,体会农耕人民的艰苦与智慧,提高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养成劳动的好习惯,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通过全民安全的课程,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自我保护以及面对危险时如何进行自救和安全的救助他人。
1.2 资源
海南省国家级的非遗最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总计32项,槟榔谷景区就达到11项,分别是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舞蹈和民俗四种类别,其中,传统技艺中编号为Ⅷ-19(1)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除此之外,黎族骨器制作技艺在202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新增项目。关于槟榔谷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如表1所示[2]。
1.3 规模
201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官方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4个单位、营地14个单位。海南省教育厅公布本省第一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为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文昌市航天科普馆、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等20个单位。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在研学旅行的发展上,已推出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道路,2021年11月以来,景区研学活动接待人数达8000人次,主要参与的学校有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附属中学、保亭中学、儋州市第五中学等多个学校的师生。槟榔谷研学旅行热潮的兴起,不仅是学校、家庭、社会对研学教育日益重视的集中体现,更是体现了疫情当下旅游产业的逐渐复苏。
2 槟榔谷非遗研学旅行问卷设计
文章主要采用问卷星的调查方式,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家长四种人群展开调查。因此次研究的是海南省槟榔谷的研学旅行,所以问卷的发放群体为海南省本省的各个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前往槟榔谷景区参观的家长。此次问卷共发放210份,回收207份,其中小学回收有效问卷25份,初中回收有效问卷为34份,高中回收有效问卷为58份,家长回收有效问卷为90份。有效回收率为98.57%。
为充分了解游客对槟榔谷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认知程度以及对非遗研学旅行的偏好,对问卷调查的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可靠性分析。本问卷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对游客的认知程度分析,第二个维度是游客对非遗研学旅行的态度偏好。
分析结果显示:第一维度的可靠性为0.66,第二维度的可靠性为0.966。两个维度的总体信度分析为0.947,高于0.8,信度分析较高,适用于文章写作,如表2所示。
2.1 受访者人口基本特征
根据表3受访者的性别和身份统计结果显示,本次调查中男性受访者为109人,占总人数的52.66%,女性受访者为98人,占总人数的47.34%,说明男性和女性在性别比例上差异不大;在受访者的身份上,家长是占比最高的,共计90人,占总数的43.48%,将近占总人数的一半。其次是高中生占比28.02%,初中生占比16.43%,小學生占比12.08%,由此可知槟榔谷旅游的群体大多以家长和高中生为主。
2.2 受访者对旅游的喜好和出游时长
如图1所示,通过受访者对旅游的喜好程度进行统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非常喜欢去旅游的人数共计137人,占总人数的66.18%,占据一半以上的比例。其次是一般程度喜欢的人数共计68人,占总人数的32.85%,这两个喜好程度比例总和是99.03%。
由此可见,人们对旅游的喜爱程度比较高,对旅游的需求也比较强烈,以此作为基础,开发槟榔谷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有很大的消费空间。
由图2可以看出,受访者的出游天数调查结果显示,58.94%的人认为2~3天比较合适,20.29%的人认为4~7天比较合适,11.59%的人认为1天比较合适,9.18%的人认为8天及以上比较合适。这反映出对于出游的时长的喜好程度,大都集中在2~3天或4~7天,对于研学旅行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3 受访者了解非遗研学的渠道
通过对非遗研学旅行获取信息的渠道进行统计,其中亲戚朋友介绍、学校、旅行社宣传、相關网站看到、教育培训机构宣传、媒体广告占比相对其他获取渠道来说较高,亲戚朋友介绍占比41.55%,学校占比40.58%,旅行社宣传占比40.1%,相关网站看到占比43.0%,教育培训机构宣传占比32.85%,媒体广告占比38.65%;电视和其他占比相对低一点,电视占比13.53%,其他占比8.7%。反映了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人们使用网络多一些,因此应当加强网站上和媒体广告的宣传,其次是学校和旅行社宣传应当多给予一些引导。了解非遗研学旅行信息渠道统计数据如表4所示。
2.4 非遗研学旅行吸引受访者的特征
通过受吸引特征数据的反馈,非遗研学旅行的文化内涵、创新景点、旅游感受和特色体验是最吸引的前四项因素,文化内涵占比73.91%,创新景点占比58.45%,旅游感受和特色体验占比55.56%。交通和其他选项各占比10.14%和3.86%,是选项中不太受吸引的特征。
因此,研学旅行的开发可以基于消费者受吸引的特征为参考,如表5所示。
2.5 受访者对非遗研学旅行的消费特点
如图3所示,受访者在非遗研学旅行费用的选择上,选择500元以下的群体所占比值为21.74%,选择500~1000元的群体所占比值为46.38%,选择1000~2000元的群体所占比值为26.57%,可以接受在2000元以上的群体仅占比5.31%。
由此可以看出,消费者对费用相对比较敏感,选择非遗研学旅行产品时相对比较理性,在消费的价位上比较适中,从侧面也可以看出,选择500元以下的占比21.74%。所以,并非价格越低消费者就越青睐,说明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考虑非遗研学产品的质量远超于价格。
如表6所示,对非遗文化有关产品的消费选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0.87%的受访者倾向于消费创意文化体验,57.0%的受访者倾向于消费景区项目,52.66%的受访者倾向于消费景点门票,49.76%的受访者倾向于消费特色名宿和美食特产,43.96%的受访者倾向于消费手信礼品,28.5%的受访者倾向于消费黎族服装,选择其他项目的受访者占比4.83%。
从统计数据分析可得:人们在消费非遗文化项目上,主要涵盖“吃、住、游、购、娱”几方面。其中对“娱”这方面感兴趣的人数最高,其次是在“吃、住、游、购”这四个方面。由此可知,在非遗研学产品的开发上应注重提升体验感,让学生们可以通过体验式学习获得更多的收获,与此同时还需加强对特色民宿、美食特产和手信礼品等方面的创新。
3 槟榔谷非遗研学旅行开发存在的问题
基于前文对槟榔谷现有非遗资源和相关的问卷的调查分析,发现槟榔谷景区研学产品既存在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
3.1 非遗的保护作用较受限
旅游行业大部分人对非遗研学旅行的解读不够透彻,将非遗研学视为体验类产品,将体验等同于DIY活动,所以为了体验而体验,展示展演走过场,不完整的研学体验活动让学员对非遗项目的了解不够透彻,甚至会产生误解[3]。非遗主要是针对资源和传承人的保护,景区对于资源保护没有制定完整的资料库,传承人的保护上也缺乏传承的人力资源体系来掌握传承人的存续问题。
3.2 课程开发有待深化和提升
课程是研学旅行的主要内容,也是体现非遗研学特色与价值的核心载体,是衡量非遗研学旅行的关键要素。从受访者对非遗文化产品的消费来看,大部分消费者倾向于消费创意文化体验、特色民宿、美食特产和手信礼品,因此,要提升非遗研学旅行产品的体验感和针对性;从受访者对旅行出游时长来看,选择的人数较多的是2~3天和4~7天的时长范围。表明在研学产品的设计阶段,首先应把产品的创意体验与独特性摆在重要位置,其次是课程要考虑不同产品相对应的时长设置。同时,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积极探索课程设计的多元化方法,了解不同年龄层次的研学课程需求。槟榔谷景区课程设计方面大多以浅层次的体验为主,对于学生来说,容易操作,但是这显然和研学旅行的课程不相符,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旅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非遗传承和学习的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3.3 宣传力度不足,普及程度不高
根据受访者了解非遗研学旅行的渠道统计,数据反映出大部分人会从亲戚朋友介绍、网站、旅行社和学校等渠道获取信息,但是从宣传的效果反映出,学校对中小学生宣传研学旅行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一方面导致学生没有将增长见识作为主要任务,另一方面针对家长的宣传并没有引起重视,在很多家长眼里“研学旅行=旅游”,认为研学旅行对于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3.4 学校和教育部门安全保障压力较大
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处于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时期,安全意识较薄弱,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我防护意识较差,导致家长让孩子参加研学意愿降低。研学旅行涉及旅游的六大要素,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学校在其中更多的是组织者的身份,对学生的安全负有重大责任[1]。
4 槟榔谷非遗研学旅行开发的建议
4.1 保护性原则
4.1.1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整理
建立完整的资料库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基本的屏障。
一方面,对于文化的流失可以及时的储存起来,一旦需要可以拿出来查阅,还能及时复原资料,增强人们的体验感。另一方面,资料库的建立可以减少很多工作量。如果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传承下来,又想优化改良,对于一些难度大的技艺传承下来是极其困难的。
如果资料库有存档,就可以以此作为参照,在原始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改进,大大地减轻把非遗文化传承下来的压力。
4.1.2 保护和改进非遗传承人
一方面,做好传承人的工作,要建立区域传承的人力资源体系,便于掌握传承人的存续问题。
另一方面,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条件,以吸引更多的人做好这项传承工作。因传承人逐渐老龄化,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去做这份工作,所以目前应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让他们全面地掌握这项技艺,避免技艺失传的风险,年轻一代的传承人的加入也可以促进景区的知名度以及为非遗增加年轻活力。
4.2 健全课程开发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相结合,考虑到槟榔谷很多的资源都是无形的,所以对于研学旅行的开发过程中要多考虑体验性的活动,这样可以让中学生更快速地融入到集体活动中。研学旅行的开发可以让青少年更加深刻的学习到知识和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针对槟榔谷景区现有的课程体验模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首先,从传统技艺类非遗入手,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工艺、黎族制陶工艺、黎族泥片制陶工艺和黎族树皮布制作技术工艺等项目通过动静态的形式展现出来,如动态化方式可以通过传承人手把手地进行教授,静态化方式可以通过高科技的技术让中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其次,创建黎族的非物质文化体验博物馆,体验性的模式已经成为当下旅行的流行趋势,槟榔谷景区可以根据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来构建一个文化型体验博物馆。最后,加强对黎族服饰的特色开发,根据问卷调查,喜欢黎族服饰的占比较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黎族的服饰不具有文化特色,对于服饰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增加服饰的美感。
4.3 加强宣传及普及力度
从文中表4对于“非遗研学旅行获取信息的渠道”问卷统计可知,受访者从亲戚朋友介绍、学校、旅行社宣传以及相关网站等渠道占比较大,因此,可以通过线上以及线下的宣传方式,加强宣传力度,扩大潜在的市场需求。
在线上层面,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自媒体和智慧研學系统等方式,对研学旅行进行正面的宣传和引导,为想要了解非遗研学旅行的人们解答疑虑,有效的营造非遗研学旅行的良好氛围[3]。
在线下层面,学校可以召开家长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以及普及相关知识。同时,旅行社可以通过广告、人员推销以及宣传手册等方式来引导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相关内容,以此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
4.4 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
4.4.1 政府提供相关条件保障
通过问卷中小学以及家长对非遗研学旅行费用接受范围来看,大部分的消费者接受范围是500~2000元,选择高于2000元金额的人数相对来说较少,说明在经费方面,大部分消费者不太愿意去接受高消费。因此,三亚市政府应该重视开发非遗研学旅行这件事,在开展研学旅行经费方面应该由政府、学校、家长三方共同承担。
首先,政府应当鼓励非遗研学旅行的政策落地,并做好相关政策保障。在研学旅行的推进过程中,许多学校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不敢轻易组织相关的集体活动,因此,政府要尽快落实相关的指导和规定,把安全责任问题划分清楚,避免让学校过多的担责。其次,政府要加强构建非遗研学旅行经费。在非遗研学经费方面,政府可以多多通过划拨经费的方式来开展活动。最后,非遗传承人老龄化,政府应当适当地对传承人划拨一些资金,来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非遗传承的工作。
4.4.2 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做好组织和安全保障
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作为组织者应该做好组织保障,积极构建保障措施,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对于安全保障问题,学校应制定详细周密的应急措施来保障活动的推行。
同时,在参加研学旅行前应当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以及户外技能培训,对参加研学旅行的师生购买安全意外保险。考虑到中小学生不同的学段,心理的承受程度也不同,因此,建立安全保障机制,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将学生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
参考文献:
[1]杨璐歌,傅佳琪,黄俊毅.永春非遗研学旅行的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0(2):92-93.
[2]谢镕键,石崇德.槟榔谷景区非遗数字图书馆服务功能设计[J].图书馆学刊,2020,42(6):81-85.
[3]邱悦.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7.
[基金项目]2022年海南省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科学研究项目“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融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NLW(ZC)22-24);2022年三亚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三亚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YSK2022-28)。
[作者简介]李旺姣(1998—),女,汉族,江西赣州人,管理学学士学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2020级旅游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市场;通讯作者:吴素吟(1982—),女,汉族,海南海口人,管理学硕士学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