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百廿书院——秀容书院发展研究概述

2024-02-21樊利华

今传媒 2024年2期
关键词:概述研究发展

樊利华

摘 要:山西书院发展历史悠久,从宋辽始建,到明清兴盛。据史料记载,历史上山西约有旧式书院280所,其中,学界对冠山书院、河东书院的研究居多。在山西书院的发展历史中,忻州秀容书院作为一座百廿书院,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与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通过对秀容书院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剖析出其独具特色之处,并对秀容书院兴盛和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可以将其打造成推动山西文化旅游的靓丽名片,从而推动山西本土书院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秀容书院;发展;概述;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2-0104-04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厅纵向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后期项目成果(2020 zsszsx133)。

一、引 言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关于“秀容书院”的研究文献,截至2023年9月,僅有17条,其中,大多文献是从秀容书院的建筑价值角度出发做的研究。本文基于推动山西本土书院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视角研究秀容书院的独特之处,并对秀容书院的兴盛与衰落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旨在对山西本土书院文化研究起到推介作用。

二、百廿书院———秀容书院历史发展

(一)筚路蓝缕的初建时期

一所书院的建立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清乾隆年间,为选拔社会人才,清政府倡导在全国广设书院,一时间全国书院数目剧增。此时的忻州家户殷实、人丁兴旺,但没有一座像样的书院。在清政府的支持倡导下,当时的忻州知州鲁潢开始谋划,想通过建立书院为忻州发展培养人才。尽管有政府的支持,修建书院的资金缺口仍然较大,于是鲁潢利用开会议事间隙和众乡绅阐释自己修建书院的计划。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两年,秀容书院终于登上历史舞台,开始招生教学。

(二)鼎力相助的完善时期

自1775年建成后,秀容书院一直在不断地扩建、修缮。历任忻州知州大力支持秀容书院的建设,书院的亭台楼阁不断增多,树木花草遍地。据《忻州志》记载:“嘉庆十七年,时任知州邱鸣泰捐资筹款,添建屋宇、牌楼。清咸丰二年,时任忻州知州华典广令乡绅进行续捐。同治年间,时任忻州知州的戈济荣对秀容书院进行了有记载的最后一次修缮”。秀容书院经过历任知州的修缮与维护,规模日渐扩大,至此秀容书院的主体建构已经基本完成,形成了下院、中院、上院的布局,八角亭屹立于书院的最高处。与此同时,书院的教学功能也趋于完善,开始集讲学、藏书、祭祀、学田功能于一体[1]。

(三)风雨飘摇后的改制

清末,科举选拔制度已走向落寞,国力逐渐衰退,内忧外患之下西学东渐,变法救国日益成为教育发展新趋势,旧式书院制改革迫在眉睫。1902年,为满足山西近代教育需要,秀容书院改制为新兴学堂。风吹雨淋,几经沧桑,曾经辉宏的秀容书院走完了自己的127年,至此一代佼佼者秀容书院完成了风雨飘摇后的改制。此后,忻州政府在秀容书院的校址上建立了后来的忻州师范,直到现在的忻州一中,秀容书院的精神一直在传承、延续,它的文脉从未中断[2-3]。

三、百廿书院———秀容书院的独特之处

(一)民族命运发展的写照

清乾隆年间,国力强盛,朝廷急需大量治国理政人才,于是大力提倡书院建设,各地书院纷纷涌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秀容书院应运而生。秀容书院的修建完善时期对应的是清嘉庆到清咸丰年间,此时的社会经济运行还算平稳,政府尚有能力对书院进行维护。从清同治时期开始,国运衰落,清朝政府的江山岌岌可危,此时的旧式书院已不能满足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为了应对内忧与外患,秀容书院顺势而为改制成新兴学堂。改制后的新学堂革新教育内容,增加了西式课程,培养国家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一部恢宏的民族发展史,一部华丽的秀容书院发展史,二者如影相随,相伴成长,相随落幕,相伴变革。

(二)与九龙岗地形地势完美契合

秀容书院位于忻州古城的九龙岗,书院的建筑格局完美地契合了九龙岗地形地势,从下而上,层层登高。书院分为三进院,三个院落依地势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层层台阶连接着不同的院落,显示了山西人脚踏实地、节节高升的志趣追求。从大门登台阶而上,进入的是秀容书院下院,位于书院的最低处,是学生学习与住宿的地方,房屋坐北朝南,房间宽敞明亮,采光极好。往上一级是中院,规模宏大,是讲习者起居、生活与学生上课的主要场所,有前中后三排并列的宽敞教室。中院内种植着山西人常见并喜欢的柏树、枣树和槐树,其中柏树意味着培养的学生成为顶天立地的人才,报效国家;枣树意味着让学生早日成才,硕果累累;槐树意味着培养的学生胸怀国家,以天下为己任。中院里还有一个戏台,是当时供学生娱乐、祭祀的场所。站立中院,环顾四周,仿佛依然可以听到当年朗朗的读书声。顺阶而上,步步登高,是上院,面积不大,是书院的制高点,有六角亭、八角亭,学生在这里可以登高望远,书写报国之志,表达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之情[4-6]。

(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我国教育先辈大多选择在清水静雅间建书立院,宣传自己的教育思想。秀容书院可以说是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案例,它没有远离市井生活,而是选址于忻州城西南最高处的九龙岗,九龙岗旁边就是市井百姓生活的秀容城,站在书院的最高处俯瞰全城,秀容城百姓的生活场景可尽收眼底。此外,保存完好的中院大戏台在旧式书院史上也非常罕见。秀容书院戏台的存在,一来可以说明山西人对戏剧的喜爱,二来可以说明秀容书院的书院文化与市井气息相融,学生在求知的同时可以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劳逸结合,充实自己的学习生活。

(四)山西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锋

清末,科举应试已经无法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面貌,学堂改制势在必行。为了适应山西新社会发展的要求,书院改革迫在眉睫。近代,山西规模宏大的书院较多,但只有秀容书院走在了山西教育变革的最前沿。清光绪年间,在岑春煊的授意与主持下,秀容书院勇敢变革,改制为新兴学堂,是近代山西旧式书院改制为学堂的第一例,也是山西旧式书院发展的里程碑。改制后的秀容书院依据山西的社会形势,革新教育内容,积极加设实用学习科目,成为近代山西教育改革的先锋,为山西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

(五)目前山西保存最完好的旧式书院

山西旧式书院虽然繁多,但大都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亡。例如,曾经辉煌一时的冠山书院、河东书院均已退出历史舞台,唯独秀容书院一直在改制,一直在传承,虽然它的名字变了,但其精神传承一直没有中断,从新兴学堂到现在的名校———忻州一中,直至2004年,这里还有朗朗的读书声。近年来,山西政府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视秀容书院的修缮工作,秀容书院院址也因此被很好地保留下来。时至今日,走进秀容书院,建筑规模宏伟庞大,碑石随处可见,植被树木别致温馨,历史的厚重感十足,置身其中,环顾四周,依然能够感受到它当初的辉煌。百廿书院———秀容书院,它的恢宏,它的雅致,它的厚重,时至今日依然栩栩如生。

(六)享“文跻九原,雅出秀容”之美誉

忻州自古出人才,据《忻州志》记载,秀容书院一直有“文跻九原,雅出秀容”之美誉,这里清朝共出进士33人、举人64人、贡生71人,是当时忻州人仰慕的最高学府。此外,秀容书院为晋西北教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秀容书院是一座智囊库,从这里走出了慈善家,走出了教育家,走出了实业家,走出了杰出的抗日将士[7-8]……

四、百廿书院———秀容书院兴盛原因剖析

(一)清政府的支持

书院的建立需要合适的契机,乾隆年间,国家急需大批人才,因此,在政府的提倡下全国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此社会环境下,秀容书院作为一所官办书院应时而生。此后,从清嘉庆年间到清咸丰年间,政府也大力支持书院建设,在此期间,秀容书院进行了多次的修缮与维护。

(二)历任知州与山长对书院的苦心经营

秀容书院的发展离不开历任忻州知州的鼎力支持,也离不开历任山长的苦心经营。秀容书院的建立离不开知州鲁潢的竭力宣传,在他的倡议动员下,秀容书院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秀容书院在历史上的时间跨度是127年,这段时间里,有7位忻州知州对秀容书院倾心扶持,从知州鲁潢开始到知州方戊昌结束,他们对秀容书院的创建、修缮、资助等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外,书院的管理实行山长制度,山长一般是忻州本地人,历任山长更是苦心经营秀容书院。他们才学兼佳、品行高尚,呕心沥血,精心治学,为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人才。秀容书院发展到后期,逐渐取消了一些严格的限制,使更多学生有机会进入书院接受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秀容书院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兴盛[9]。

(三)忻州乡绅和百姓的支持

清乾隆到清咸丰年间,忻州百姓家境殷实、人丁兴旺,地方经济富足,为秀容书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物质基础。书院筹建之初,鲁潢曾召集当时忻州有名望的绅商,劝他们捐资办学。此外,书院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忻州本地人的竭力支持。当地百姓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期望子女通过读书增长见识,在秀容书院建立后,积极将自家孩子送入书院读书,保证书院有稳定的生源,当地政府还商议划拨了17亩土地给秀容书院使用,使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在田间劳作,增长劳动技能。

(四)在晋西北声名显赫

山西旧式书院聚集于晋南地区,但在书院数目不多的晋西北也有一座名声显赫的书院———秀容书院,与冠山书院、河东书院相比它毫不逊色,当地人称赞它“文可跻九原,雅须出秀容”。秀容书院里有优雅的环境、出色的师资,培养出很多杰出人才,有进士,有举人,有贡生,有秀才。乡间的口口相传,让秀容书院名声远扬,因此吸引了很多学子慕名前来读书[10][11]。

五、百廿书院———秀容书院衰落原因剖析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秀容书院属于科举预备学校,为清政府培育贤良人才是书院教育的根本目的,其招生、教学都是为实现这一目的而服务的,科举制度盛行,则书院繁盛。清末,教条的科举应试与社会发展相脱节。1901年,清政府迫于军事上屡战屡败的局面,面对动荡的社会,开始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在这种社会形势下,秀容书院适时转变为新式学堂。

(二)社会的凋敝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清朝末期,国运日益衰微,民生凋敝,忻州百姓食不果腹,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很多青年为了谋生,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与积蓄前往秀容书院读书。此时,忻州不少乡绅对书院捐助的信念也有所动摇,有的乡绅无力捐助,有的则是无心再为书院提供支持。面对当时社会积贫积弱的状况,觉醒的中国人开始放眼望世界,探索救国之良方,而旧式书院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变革旧式书院制度成为当时国人探索的一条救国途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秀容书院不得不变革改制。

(三)战争的破坏

百廿书院———秀容书院位于忻州,而忻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争夺之腹地,可以掌控三晋之安危,被形容为“晋北之锁钥”。这里产生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杨家将的故事,有兵家的重要关口———雁门关。在宋朝时期,这里是中原和辽国经常兵戎相见的地方。社会繁盛时期,这里是和谐繁荣的景象,一旦爆发战争,这里就成了战争的最前沿。清朝末年,民生凋敝,在苛捐杂税的重压之下,农民起义频发。忻州的“义和团”运动使这里再次陷入战乱纷争之中,百姓生活愈发艰难。考虑到安全问题,部分有能力的家长就近选择其他书院让孩子去就读,导致秀容书院生源流失。因此,秀容书院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下坡路。

六、结 语

百年的发展,本土书院文化已然成为一种地域爱国情怀。一座百廿的秀容书院,一部山西官办书院历史发展的缩影,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潮起潮落,从新建到日渐落幕,秀容书院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秀容书院的影响并没有绝迹,它成功进行了新的改制,为忻州乃至三晋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秀容书院蕴含的文化底蕴与魅力愈发凸显,这些独特之处也愈发彰显秀容书院的研究价值[12]。

参考文献:

[1] 王志超.山西书院文化的历史流变[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7):110-115.

[2] 高耀彬.百年桃李沐春风———山西名校忻州一中文化底蕴解读[J].人民教育,2003(5):110-115.

[3] 孙转贤.秀容书院[J].文物世界,2005(8):57-61.

[4] 张莹莹.山西书院建筑的调查与实例分析[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7.

[5] 孟聪龄.对忻州秀容书院作为传统文化建筑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8(8):78-82.

[6] 聂慧君.忻州秀容古城保护与活化发展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6.

[7] 李文林.忻人著述考略[J].文史月刊,2016(8):38-43.

[8] 杨锦.清代山西书院研究综述[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72-76.

[9] 聂慧君.边缘化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方略———以秀容古城为例[J].城市问题,2018(9):37-43.

[10] 武欣茹.忻州古城书院巷文化街区景观设计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1.

[11] 徐璐.忻州秀容古城人文景观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1.

[12] 郎兰英.书香浓郁的秀容书院[J].文化产业,2021(3):27-31.

[責任编辑:李慕荷]

猜你喜欢

概述研究发展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简析中国画构图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
中药熏洗治疗痔疮术后疼痛临床应用概述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