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为何从陆路转到海路

2024-02-21

文萃报·周五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陆路河西走廊吐蕃

安史之亂后的西北

唐代宗广德元年,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被平定,但遗留下一个很大的问题。隋唐两朝,统治集团以关陇军事贵族为核心,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文化重心、军事重心都在帝国的西北部,因此以长安为首都,经营河西走廊和西域是其重要的战略布局。

可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为了平乱,驻守塞北的边军朔方军的精锐部队,由李光弼、郭子仪统领,悉数内调,由此京畿和西北门户洞开,唐王朝重心偏在西北的边防军事格局被破坏。

这种情况延续了大约80年,直到敦煌地区的豪酋张义潮率领当地民众从吐蕃手中陆续夺回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走廊地区,唐王朝才重新成为河西名义上的管控者。但是,唐王朝在民族关系中已经处于被动、退守的局面,失去了对吐蕃、回纥等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主动权。

到了五代、宋朝初年,西北又兴起了另外一股力量,就是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在西夏控制河西走廊近200年后,蒙古人开始管辖这个地区。此后,蒙古人建立了地跨欧亚的大帝国,并建立了严密的驿站制度,东西交通联系很方便,内陆的南北交通则通过疏浚从大都(今北京)到江南的运河,开辟海运运输线得以解决,河西就失去了原本的战略意义。西北地区重心和中心地位的跌落,甚至导致曾为唐朝北都的太原地区也失去了原有的战略地位。

丝绸之路的衰落

安史之乱后,吐蕃占据了河西走廊,就切断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联系,并造成很长时间内中原地区与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整个西北音信隔绝,政令不通,交往受阻。当然,民间的小规模交流还是存在的,但是曾经正式的、繁忙的、顺畅的通道实际上就此逐渐衰落了,这条我们称作丝绸之路的中西交通路线从此不再作为中原王朝与外界交通最主要的路线了——此前,中原王朝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主要都是通过这条陆路道路进行文化贸易往来的。曾经辉煌的陆路丝绸之路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中国与域外交往的形式和格局。

北方还有被称为草原之路的欧亚大陆大通道,匈奴西去、回纥西迁、蒙古西征等,都是通过北部大草原这条大通道实现的。这条民族大迁徙的通道,有人亦将其视作陆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明朝前期,主要精力用来对付北方的蒙古;中期以后,东南又兴起在沿海地区和海上进行劫掠侵扰的倭寇;到了后期,主要威胁来自东北方向、日渐强大的女真,西北地区实际上被明朝放弃了,陆路丝绸之路彻底衰落。

明嘉靖朝以后,包括敦煌在内,河西走廊四镇都衰落了,甚至成了“化外之地”。明王朝基本放弃了对河西地区的管控,军事布防仅固守在嘉峪关地区。

此后的清朝又全部控制了河西走廊,统治势力达到了巴尔喀什湖。清朝虽然恢复了汉唐的西部疆域,但是这条通过河西走廊一直进入天山南北、可穿越帕米尔高原的陆路丝绸之路,对中国统一王朝的重要性已经大为降低了。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东南地区的海路,即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中叶以后逐渐发展起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也与商品结构有关系。陆路丝绸之路最繁盛、作为最主要的交通通道时,进口内销的大宗货物主要是香料、奇珍异兽、奢侈品等,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外销商品则以瓷器、茶叶和丝绸为主。

对于商人来讲,海运的利润空间远比陆路运输大。从唐后期到宋以后,通过长途运输的外销大宗商品除了丝绸外,还有大量的瓷器、茶叶,载重多、损耗少的水运、海运显然更加适宜。

(摘自《从唐诗走进历史》 宁欣/著 新星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陆路河西走廊吐蕃
河西走廊的风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在河西走廊聆听
从驿庵看宋代岭南的陆路交通建置
吐蕃相论恐热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70年沧桑巨变 中国陆路交通的壮丽变奏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二)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