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材中亲情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2024-02-20邱水连

成功密码 2024年6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亲情交流

初中语文教学中,亲情类文本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亲情类文本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然而,如何有效地开展亲情类文本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将探讨一些针对亲情类文本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选择合适的亲情类文本

(一)确定文本类型

教师在选择亲情类文本时,可以考虑多种文本类型,如小说、散文、诗歌等。小说通常能够利用丰富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复杂的亲情关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亲情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散文则常常以真实的生活故事和情感抒发为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真实的故事中感受亲情的真挚和温暖。而诗歌则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来表达情感,能够让学生在简短的诗句中领悟亲情的美好与真实。

(二)适应学生年龄特点

教师在选择亲情类文本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与学生年龄段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对于初中生而言,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亲情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亲情的真挚和温暖。同时,也可以选取一些温馨、感人的亲情类散文或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

(三)考虑文本的主题、情节和情感表达方式

教师在选择亲情类文本时,需要考虑文本的主题、情节和情感表达方式。主题应当与亲情相关;情节要能够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情感表达方式则需要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能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和感悟。选择合适的情节和情感表达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亲情类文本的兴趣。

二、教学策略

(一)情感导入

情感导入是亲情类文本教学的重要策略。这一策略的核心是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展开情感交流和思考。比如,在讲授《背影》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描述文中感人的情节,如父亲默默为儿子付出、儿子对父亲的感激等,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或者借助相关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源,营造温馨感人的氛围。随后,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你们有类似的亲情经历吗”等,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从而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深入思考和感悟。通过情感导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亲情类文本,感受亲情的真挚和温暖,并在情感交流中增进对亲情的理解。

(二)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亲情主题。教师可以分析文本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方式等,引导学生逐步解读文本,从而深入理解亲情的内涵。比如,在讲授《金色花》这一散文诗时,教师可以逐段解读文本,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亲情,领悟母爱的伟大和深厚。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理解亲情在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三)阅读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感受文本呈现的情感和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亲情主题,同时也能够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可以提出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彼此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或者组织一些相关的艺术活动或情感表达活动,如绘画、写作、演讲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情感,深化学生对亲情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在共同的情感体验中增进对亲情的理解,还能培养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亲情教育

作为文学作品,亲情类文本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重要性和价值,让学生深刻体会亲情的温暖和伟大。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行为举止,让学生认识到爱护家人、关心家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亲情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探访养老院等,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感悟亲情的可贵。

三、教学方法

(一)朗读和演绎

朗读和演绎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朗读和角色表演,学生能够增强对亲情类文本的情感理解。一方面,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语言。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直接地接触文本中的语言,他们更容易感受到文本传达的情感。同时,朗读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另一方面,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交流。通过扮演文本中的角色,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所呈现的情感和意义。

(二)分组讨论

一方面,分组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小组内,学生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与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这样的交流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和人物性格。另一方面,分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需要相互倾听、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教师要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深化对亲情类文本的理解。

(三)案例分析

以《秋天的怀念》和《散步》这两篇课文为例,笔者对亲情类文本的教学策略进行具体的探讨。

关于《秋天的怀念》的教学策略的三点思考。一是启发式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式问题,如“作者是如何通过秋天的景色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激发学生对亲情主题的深入思考。二是跨学科思维启发。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学和美术的角度出发,利用写作或绘画等方式表达对亲情的怀念。三是角色扮演。教师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利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角色内心的感情,进一步感受亲情的温暖与重要性。

关于《散步》的教学策略的三点思考。一是情感交流。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或体验,让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和倾听他人的故事来感受亲情的力量,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表达的亲情。二是文学创作。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文学创作,让学生利用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亲情的重要性。三是小组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课文中描写亲情文字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促进学生对亲情主题的深入思考和交流。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亲情类文本教学过程中,分组讨论、写作实践和多媒体展示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亲情类文本,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解能力。希望这些教学策略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师的亲情类文本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亲情交流
高效课堂小组讨论环节的有效运用
永不凋零的亲情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