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对神经功能及炎症因子影响分析*

2024-02-20杨永亮

黑龙江医药 2024年2期
关键词:基底节引流术血肿

杨永亮

郑州市第十五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0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较常见的自发性脑血管病,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有数据[1]显示,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前3 个月内,病死风险可达50%,此病病灶多位于深部半球组织,较为常见的发病位置为基底节区。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主要方法,术中各种干预性操作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对消除病灶出血源头、减小血肿体积、防治脑疝等均有积极意义。现阶段较为常见的术式主要为开颅血肿清除术[2],切开患者颅骨并形成骨瓣后可对出血病灶进行直接探查,通过手术切除血肿组织可起到较为显著的效果。但该术式对患者颅脑结构的破坏较大,患者术后继发感染、再出血或脑神经功能缺损的风险较高[3]。微创穿刺引流术为一种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新型手术方案,与传统手术方案相比,该术式操作更加简便,可在有效避免对颅脑正常组织造成损伤的同时极大程度上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凭借其安全、适用性强、疗效显著等优势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本研究主要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在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 年5 月—2022 年5 月郑州市第十五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其中,观察组男22 例,女18 例;平均年龄(50.44±0.17)岁;平均发病时间(4.52±0.31)h;平均出血量(65.44±1.17) mL;平均入院时格拉斯昏迷指数(GCS)评分(8.36±0.37)分。对照组男24 例,女16 例;平均年龄(50.36±0.28)岁;平均发病时间(4.46±0.29)h;平均出血量(65.12±1.25) mL;平均入院时GCS 评分(8.28±0.45) 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5]中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标准,经脑部CT等影像学检查确认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发病时间在8 h以内,GCS 评分≥8分。排除标准:缺血性脑卒中,颅脑肿瘤,伴凝血机制障碍或严重出血倾向,伴手术相关禁忌证,依从性差或家属不同意参与此次研究。

1.2 方法

入院后即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是否具备手术条件进行综合评估,确认可实施手术后进行气管插管全麻并连接心电监护设备。经头颅CT 定位病灶并明确出血情况,若仍存在活动性出血则进行止血处理,待出血停止后于病灶处作马蹄形切口并形成骨瓣以充分暴露病灶视野。(1)对照组予以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选择颞中回前中部入路逐层切开大脑皮层,将切口开至5 cm并接近血肿,需先在显微镜下夹闭分支血管后进行血肿清除,注意不可损伤侧裂血管。将脑室内血肿清除完毕后清除侧室残余血肿块,确认血肿清除完毕后连接引流装置。术后维持血压水平待彻底止血后动态监测颅内压,根据监测情况酌情予以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后,即可关闭颅腔进行常规缝合。(2)观察组予以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局麻下钻孔,并在导丝引导下采用规格为3.5 mm 的硅胶管直接刺入穿刺点,抵达血肿病灶中心后将导丝拔出并应用注射器抽吸血肿积液,首次清除血肿量为总体积的30%左右。后经硅胶管注入等量尿激酶溶解其余血块,2 次/d,引流期间每间隔5 h释放夹管内积液,一般引流5 d 左右、待血肿清除率80%及以上时即可拔除引流装置。

1.3 观察指标

(1)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当引流量<5 mL/d 时即可停止引流并拔除引流管,记录术后引流时间。(2)手术疗效指标,主要包括术后神经功能和炎症因子。术后24 h内采用规格为2 mL的试管取患者外周静脉血4 mL为样本,统一经抗凝、离心后将血清样本送入BS-28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 钙结合蛋白b(S100b)等脑神经功能指标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炎症因子,其中脑神经功能指标检测方法为免疫荧光法(IFMA),炎症因子检测方法为酶免法(ELISA)。同时采用卒中量表(NIHSS)[6]和改良Rakin 量表(mRS)[7]评估患者术后脑神经功能恢复情况,NIHSS总分0~42分,分值越高脑神经缺损越严重;mRS 总分0~6 分,分值越高预后越差。(3)术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为期1 个月的随访,于术后7 d 经头颅CT 观察血肿清除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血肿清除率为术前、术后血清体积之差百分比;于术后1 个月随访结束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

观察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s)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手术耗时(min)112.33±10.46 125.11±10.55 5.441<0.001术中出血量(mL)20.47±1.16 38.42±1.33 64.328<0.001术后引流时间(d)5.41±0.32 7.44±0.58 19.382<0.001住院时间(d)8.24±0.21 10.77±0.19 56.502<0.001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

术后,观察组患者NSE 水平、S100b 水平、NIHSS 评分、mR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s)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s)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血清指标NSE(μg/L)13.36±0.45 15.77±0.69 18.503<0.001 S100b(pg/mL)42.33±1.24 45.65±1.37 11.363<0.001神经功能评分(分)NIHSS 15.31±0.14 18.72±0.33 60.164<0.001 mRS 3.31±0.25 4.62±0.33 20.012<0.001

2.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情况

术后,观察组患者TNF-α、IL-6、IL-10、IL-1β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情况(±s)

表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情况(±s)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TNF-α(ng/mL)2.28±0.41 3.92±0.88 10.684<0.001 IL-6(pg/mL)76.44±2.18 78.92±2.71 4.510<0.001 IL-10(ng/mL)42.11±1.17 45.15±1.23 11.326<0.001 IL-1β(pg/mL)90.24±1.28 92.33±1.76 6.074<0.001

2.4 两组患者血肿清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术后7 d内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肿清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为一种非创伤性脑血管意外,目前认为其发病与患者自身血压水平升高、大脑小动脉病变、破裂等因素密切相关,此病好发于伴大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动脉瘤等相关症状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而基底节区脑出血为一种大量脑脊液突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导致壳核和丘脑均受累且出血起始部位难以被鉴别的疾病类型[8]。此前针对此类患者临床多会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经切开颅骨、充分显著颅内病灶视野后,医生可将血肿组织进行有效切除,对修复受损的脑神经功能、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可对其颅脑结构造成较大损伤,若术中操作不当导致其大脑功能区受损,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术后并发症也可对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9]。

相较于传统的开颅手术而言,微创穿刺引流术凭借创伤小、操作相对便捷等优势在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外科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微创穿刺引流术一般会与CT 等影像定位技术联合应用,通过对出血病灶进行准确定位后,医生可在出血量最大、血肿病灶最严重区域应用硅胶管进行直接穿刺,经抽吸清除大部分血肿后,通过置管引流的方式帮助清除血肿,与传统血肿清除术相比,该术式术中操作简便、难度系数低,对颅脑结构组织造成的损伤更小,可更好适应患者的临床需求,经微创穿刺引流后,患者术中出血风险低、术后恢复更快[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基底节区是大脑重要的功能区域,对支配人体的上下肢神经纤维具有重要作用,在尽量避免对脑正常组织造成损伤的基础上实施血肿清除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重要原则。微创穿刺引流术可有效避免患者脑组织受到二次伤害,对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炎症反应缓解具有积极作用[12]。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SE、S100b 水平,NIHSS、mR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TNF-α、IL-6、IL-10、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与一次性切除血肿组织的开放性手术相比,微创穿刺引流先将血肿大面积抽吸,后经引流装置持续清除残余血肿,可提升其血清除效果,且经微创治疗后,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术后并发其他症状的风险也相应更低。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7 d 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张楼炜等[13]表示,经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后,患者的NIHSS 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更低,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提示微创穿刺引流术的疗效更佳、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对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穿刺引流术可增强其治疗效果,对改善患者脑神经功能、缓解炎症反应、提升血肿清除率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均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基底节引流术血肿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