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业教育如何破解“可教性困境”

2024-02-20谢桂花郭文星方君陈晓霞

科技创业月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创业意愿

谢桂花 郭文星 方君 陈晓霞

摘 要:面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困境,迫切需要探索创业教育作用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中介因素和具体路径。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的研究模型,并利用福建省4所高校372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分析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创业教育并不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而是通过创业认知能力和创业非认知能力两个中介因素发挥作用;体验性创业教育是创业非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创业非认知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影响远远大于创业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体验性创业教育和重视创业非认知能力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知识性创业教育;体验性创业教育;创业认知能力;创业非认知能力;创业意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309121

How to Solve the “Teachability Dilemma”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Mechanism to Enhance Entrepreneurship Willingness

Xie Guihua, Guo Wenxin, Fang Jun, Chen Xiaoxia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Fujian Business University, Fuzhou 350012,China)

Abstract:Faced with the dilemma of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explore the mediating factors and specific paths through which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plays a role in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willingness. Based on the new human capital theory, a research model was constructed for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ial willingness. The model was analyzed and validated using survey data from 372 college students from four univers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The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does not directly affect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willingness, but rather plays a role through two mediating factors: entrepreneurial cognitive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ial non cognitive ability; Experienti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non cognitive abilities in entrepreneurship; In terms of its impact on entrepreneurial willingness, the role of non cognitive abilities in entrepreneurship is far greater than that of cognitive abilities in entrepreneurship. On this basis,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experienti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non cognitive abilities in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Knowledge-base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xperienti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ial Cognitive Ability; Entrepreneurial Non-cognitive Ability; Entrepreneurs Willingness

0 引言

當前,高校面临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真正参与创业的学生较少,且创业成功的学生比例也相对较低的问题。麦可思《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只有1.2%选择自主创业;2018届选择创业的本科毕业生中,超过半数3年内退出创业,仍在坚守的只有41.5%[1]。创业教育陷入了“可教性困境”[2]。创业教育能否真正影响学生的创业意愿?为何学生的创业实践与先前学者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创业教育又是如何作用于学生创业意愿的?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创业能力是创业行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既是创业教育的结果,又与创业意愿和创业绩效密切相关[3]。从创业能力的视角来分析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探索两者之间的具体作用路径,能够帮助理解培养创业能力的意义。新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人力资本的核心[4],包括创业认知能力和创业非认知能力两个方面,两种能力相辅相成、彼此支撑。

当前已有研究大部分将创业能力作为一个综合的概念来分析,缺乏对创业非认知能力的探索,因而无法了解不同类型的创业能力在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产生影响的过程中作用的差异。同时,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可能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产生不同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划分为创业认知能力和创业非认知能力,分析高校不同类型创业教育对创业认知能力、创业非认知能力和创业意向的影响,深入探索提高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揭示创业教育作用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黑箱,以期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理论分析

1.1.1 新人力资本理论

新人力资本理论对人力资本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强调人力资本的核心是“能力”,并将其分为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其中,认知能力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前者指的是基于神经生理发展而形成的知觉、记忆、推理等能力,后者则是通过后天知识、经验的积累而获得的技能,如词汇和计算能力。非认知能力是重要的能力组成部分,主要指和“人”个性特质相关的能力,包括人的性格、精神特质、控制性、偏好和自尊等心理学方面的因素。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可以划分为创业认知能力和创业非认知能力。创业认知能力是大学生基于各类创业教育习得的以经验为基础的创业认知,如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创业非认知能力是大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培养的人格特质,如创业韧性、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等[5]

新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当个体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非认知能力在个体的就业模式和职业选择中比认知能力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5]。人格特征[6]、创业激情[7]和风险态度[8]等非认知能力因素都会显著影响个体创业选择。因此,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既要提升学生的创业认知能力,更要提升他们的创业非认知能力。

1.1.2 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愿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本研究综合前人的研究和对学生的调研,将高校的创业教育分为两大类,一是知识性创业教育,主要指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创业论坛和创业讲座等以创业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形式,二是体验性创业教育,包含创业实践、创业竞赛、创业社团和创业教师指导等以创业体验为主的教育形式[9]

1.2 研究假设

1.2.1 知识性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

知识性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大学生理解创业相关知识、培养创业所需的素质以及锻炼创业技能,快速提高创业认知能力。创业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创业规律、激发创业兴趣、识别创业机会[10];创业教学案例和创业讲座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学生的主動型人格,进而影响其创业行为[11]。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知识性创业教育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创业认知能力;

H1b:知识性创业教育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创业非认知能力。

1.2.2 体验性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

体验性创业教育强调学生对创业活动的体验。其中,创业实践是最直接的体验式创业教育,其效果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它能够通过创业灵感和创业激情对学生的创业心智产生影响。研究证明,学生在创业实践中解决问题,以人格特征为主的非认知能力会发生显著变化,可以有效提高创业能力[12]

创业竞赛也具有较好的体验式创业教育效果。学生在竞赛中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创业知识,还可以检验创业想法的可行性和锻炼自身能力,从而为未来的创业奠定基础。因此,创业竞赛成为较多大学生创业者创业的第一步[13]。此外,高校创业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形成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这种氛围有利于学生产生实际的创业能力[14]

创业师资也在体验式创业教育中发挥着显著作用。尤其是“师生共创”的创业指导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师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创业认知能力[15]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a:体验性创业教育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创业认知能力;

H2b:体验性创业教育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创业非认知能力。

1.2.3 创业能力与大学生创业意愿

大学生的创业品质、创业态度、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创业禀赋都属于创业能力的范畴,与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密切相关。对商科院校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创业知识的增加有助于其创业意愿的提升[16];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表明:毅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等非认知能力因素会显著影响女大学生的创业意愿[17]。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创业认知能力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H4:创业非认知能力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1.2.4 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

研究表明,在学校提供创业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创业意愿更强[18]。学生创业知识的学习与创业实践都会提高他们对创业活动的认知,进而激发他们的创业信心、提升他们的创业意愿;有过真实创业体验的学生未来创业的概率更大;在实践中接触到的优秀创业者为学生们作出了示范,会吸引学生追求和效仿[19]。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知识性创业教育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H6:体验性创业教育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1.2.5 创业认知能力和创业非认知能力的中介作用

研究发现,在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过程中,创业认知能力和创业非认知能力都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部分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通过创业技能与创业知识等创业认知能力中介作用于学生的创业意愿[20];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创业教育可以通过人格特质等创业非认知能力中介作用于学生的创业意愿[11]。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7a:创业教育通过创业认知能力中介作用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H7b:创业教育通过创业非认知能力中介作用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基于以上假设,得出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2 研究设计

2.1 变量测度

本研究包括知识性创业教育、体验性创业教育、创业认知能力、创业非认知能力和创业意愿5个变量。研究团队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结合相关访谈资料,对创业教育的内涵进行挖掘和分类,归纳出相关变量测量题项。其中,知识性创业教育用“我通过学校开设的创业必修课获得了创业知识”“我通过学校开设的创业选修课获得了创业知识”和“学校经常举办创业讲座或论坛”3个题项来测量;体验性创业教育用“学校的创业实践项目非常丰富”“学校举办了各类创业竞赛”“学校有各类创业相关社团”和“学校的各类创业活动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4个题项来测量;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参考陈晓菲等[21]的量表,其中认知能力用“我能对创业环境进行客观分析”“我熟悉当前的创业政策与法规”“我掌握了创业的相关知识”和“我具有创业技能”4个题项来测量,非认知能力用“我对完全掌握自己的创业生活和事业有信心”“我能与创业过程中各类人群较好地相处”“我能在创业中结识更多新的朋友”“我愿意在创业中尝试新事物”和“我能够承担创业的压力”5个题项来测量;创业意愿参考徐振浩等[16]的量表,用“我對创业非常感兴趣”“我有考虑过创业”和“有条件我会尽快开启创业”3个题项来测量。测量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包括完全不相符、不相符、比较不相符、一般、比较相符、相符和完全相符选项。

2.2 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情况

研究团队对福建商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与福建工程学院4所大学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共回收372份有效问卷,从性别来看,男大学生192人,占比51.61%,女大学生180人,占比48.39%;从专业设置来看,理工类占比27%、财经类占比31%、文史类占比20%、农学类占比22%;从创业环境来看,家庭有创业经历的学生110人,占比29.57%,从创业经验来看,有实习和兼职经历的学生213人,占比57.26%。

2.3 研究方法及模型检验

本研究借助SPSS 24.0和AMOS 24.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从表1可知,知识性创业教育、体验性创业教育、创业认知能力、创业非认知能力和创业意愿的Cronbachs α分别为0.856、0.903、0.745、0.889和0.842,均大于0.7的较高信度标准,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从表2可知,各变量的平均方差萃值AVE值分别为0.670、0.702、0.432、0.616和0.646。将每个变量的AVE的平方根值与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比较,并对研究变量的区分效度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知识性创业教育、体验性创业教育、创业认知能力、创业非认知能力和创业意愿5个变量的AVE的平方根值分别为0.819、0.838、0.657、0.785和0.804,均大于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说明变量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对模型的拟合度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χ2/DF值为2.129,小于3的可容许范围,TLI、CFI、GFI、RFI、NFI和IFI的值均大于0.9,RMSEA值为0.055,小于0.08,所有拟合指标值均在可容许范围之内,符合学者的建议值,表明本研究模型拟合度良好。

3 假设检验与讨论

3.1 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

本研究运用AMOS 24.0软件检验变量之间路径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知识性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认知能力(β=0.225,p=0.003)和创业非认知能力(β=0.315,p< 0.001)的作用路径通过了假设检验,H1a和H1b得到验证,表明高校开展知识性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认知能力与创业非认知能力均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这与先前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开展系统的创业知识教育,教学生正确面对创业中的困难,可以有效地提升创业认知能力和创业非认知能力[11]。体验性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认知能力(β=0.153,p< 0.001)和创业非认知能力(β=0.558,p< 0.001)的作用路径通过了假设检验,H2a和H2b得到验证,表明高校开展体验性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认知能力与创业非认知能力也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将不同类型创业教育对两种创业能力的路径作用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在创业认知能力方面,知识性创业教育(β=0.225,p=0.003)的影响作用大于体验性创业教育(β=0.153,p< 0.001),而在创业非认知能力方面,体验性创业教育(β=0.558,p< 0.001)的影响作用大于知识性创业教育(β=0.315,p< 0.001),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在创业能力维度的提升方面存在差异,知识性创业教育通过创业知识的传授,提高了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而体验性创业教育通过创业实践,在创业态度、创业意志等非创业认知能力的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2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由表4可知,创业认知能力(β=0.428,p< 0.001)和创业非认知能力(β=0.549,p< 0.001)两个变量对创业意愿的作用路径都通过了假设检验,H3和H4得到验证,表明大学生的创业认知能力和创业非认知能力对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先前学者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观点,创业知识越丰富,对创业认知程度越高,越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品质的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可能性越大[3]。创业非认知能力(β=0.549,p< 0.001)的路径系数大于创业认知能力(β=0.428,p< 0.001),表明创业非认知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程度大于创业认知能力。另外,知识性创业教育(β=0.160,p=0.057)和体验性创业教育(β=0.058,p=0.362)两个因素对创业意愿的作用路径都没有通过假设检验,H5和H6不成立,表明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不会直接提升他们的创业意愿。这与中国当前的创业教育实践情况相吻合,虽然高校普及了创业教育,然而真正有创业意愿和行动的学生却不多。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创业是复杂的高风险商业行为,学生面对创业活动较谨慎,而且疫情之后经济发展总体情况不乐观,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也受到了较大影响;二是当前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开设创业课程的方式来进行,实践性不足,学生们对真实的创业活动没有把握,因而在选择走创业之路时比较谨慎。

3.3 创业认知能力和创业非认知能力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选择自助法(Bootstrapping) ,在AMOS 24.0软件中选择95%的置信水平,设定重复抽样5 000次,中介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创业认知能力中介效应的点估计值为0.162,Z值为3.115,偏差校正的置信区间为[0.080,0.283],非参数百分位的置信区间为[0.075,0.275],均不包含0,说明创业认知能力中介效应达到显著性水平,H7a得到验证;创业非认知能力中介效应的点估计值为0.479,Z值为3.772,偏差校正的置信区间为[0.238,0.742],非参数百分位的置信区间为[0.226,0.728],均不包含0,说明创业非认知能力中介效应达到显著性水平,H7b得到验证。兩个中介效应的点估计值存在差异,通过对两者中介效应的差异进行检验,发现差异值非常显著,表明创业非认知能力的中介作用显著大于创业认知能力的中介作用。因此,在创业教育作用于创业意愿的过程中,创业非认知能力的中介作用远远大于创业认知能力的中介作用。

把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总效应进行比较发现,知识性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总效应点估计值为0.269,Z值为2.514,偏差校正的置信区间为[0.095,0.520],非参数百分位的置信区间为[0.072,0.489],均不包含0,说明知识性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总效应达到显著性水平;体验性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总效应点估计值为0.372,Z值为3.683,偏差校正的置信区间为[0.199,0.604],非参数百分位的置信区间为[0.193,0.594],均不包含0,说明体验性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总效应也达到显著性水平。两者相比,体验性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作用的总效应远远大于知识性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总效应。这表明体验性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大于知识性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综合中介效应和总效应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高校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总效应非常显著,但是这种效应并不是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通过创业认知能力和创业非认知能力的完全中介作用来发挥作用的。

4 结论、启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对高校创业教育开展调研和实证研究,剖析了大学生

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创业教育作用于创业意愿的作用机理,破解了创业教育的“可教性困境”,得出如下结论:①高校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能力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高校创业教育可以分为知识性创业教育和体验性创业教育,两种类型的创业教育均可以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创业认知能力和创业非认知能力。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对创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存在差异,知识性创业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认知能力,体验性创业教育则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非认知能力。②大学生的创业认知能力和创业非认知能力对创业意愿均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两者相比,创业非认知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影响远远大于创业认知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影响。③高校创业教育并不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而是通过创业认知能力和创业非认知能力两个中介因素对创业意愿发挥正向促进作用。创业非认知能力的中介效应显著大于创业认知能力的中介效应,成为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在中介因素的支持下,体验性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大于知识性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4.2 管理启示

研究发现了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认知能力、创业非认知能力和创业意愿的影响,总结出以下几点启示:①高校应继续加强创业教育。重视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创业教育列入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开展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规划,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②高校应不断丰富创业教育类型,提升体验性创业教育比例。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创业园、科技园、众创空间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积极主动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和创办实体公司等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③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创业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除了传授学生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认知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激情和创业韧性等创业品质,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文主要从创业能力的视角来开展研究,实践中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作用可能还与其他变量相关,如创业机会和与创业团队等,后续研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此外,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了体验性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未来也可加强对不同类型体验性创业教育效果的研究分析,运用更多的研究成果为创业教育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2022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4.2%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EB/OL].(2022-06-13)[2023-06-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5512095933201980& wfr=spider&for=pc/2022-06-13.

[2]HAASE H , LAUTENS C A . The“Teachability Dilemma” of entrepreneurship[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2011, 7(2):145-162.

[3]宁德鹏,何彤彤,邓君雪,等.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以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为中介的大样本实证考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2):93-105.

[4]李晓曼,于佳欣,代俊廷,等.生命周期视角下新人力资本理论的最新进展:测量、形成及作用[J].劳动经济研究,2019,7(6):110-131.

[5]黄国英,谢宇.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对青年劳动收入回报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7(2):56-64,97.

[6]ANTONCIC B , KREGAR T B , SINGH G , et al.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entrepreneurship relationship: evidence from slovenia[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20, 53(3):819-841.

[7]MUZAFFAR H.Does passion ignite intentions?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on the entrepreneurial career inten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and Vocational Guidance, 2021, 23(1):111-130.

[8]赵思博,艾云,张婷婷.风险态度、借贷参与和创业活动研究——基于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实证分析[J].社会学评论,2022,10(1):219-237.

[9]徐旭英.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案例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1.

[10]TU P A,SONG N V,HANH D T B.Knowledge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mediating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J]. Journal of Law and Political Sciences, 2021, 27(2):238-274.

[11]任胜钢,蒋宇,贾倩.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以主动性人格为中介[J].现代大学教育,2017(3):106-111.

[12]杨连生,王甲男,黄雪娜.体验式学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12):102-107.

[13]宫毅敏,林镇国.创业竞赛对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基于创业竞赛参赛意愿调查问卷的数据挖掘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9(12):57-60.

[14]任国升,付鸿彦.大学生学业成就对创业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2(4):134-143.

[15]黄兆信.师生共创:教师认知差异与行动取向的实證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7-38.

[16]徐振浩,张化尧,倪云蕾.“新商科”建设背景下MBA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创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123-128.

[17]郭璐,胡保利,梅玉明.谁会成为创业女大学生?——基于家庭因素、在学经历、创业关键能力的实证分析[J].江苏高教,2022(9):62-69.

[18]尹飞霄.创业教育、创业意愿与大学生创业绩效——基于235 份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2):41-46.

[19]李琴,齐文娥,杨学儒,等.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在校创业行为及毕业后创业意愿的影响[J].复旦教育论坛,2018,16(4):65-72.

[20]赵欣艳,赖美詹.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与意向影响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4):90-102.

[21]陈晓菲,杨伟国,王江哲.电视媒体对老年人认知水平与非认知水平的影响——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J].人口与发展,2018,24(6):29-38.

(责任编辑:张双钰)

猜你喜欢

创业意愿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激励因素研究
大学生创业意愿创业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
基于ISM的成教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创业效能感研究述评及未来方向
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关系研究
增强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能力的教育体系构建探索
基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怀集县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