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世界的雷锋和“洋雷锋”的故事

2024-02-20李强韩锦伟

雷锋 2024年2期
关键词:雷锋纪念馆学雷锋雷锋

李强 韩锦伟

雷锋是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六十年来,雷锋精神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焕发出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和震撼力。

深情缅怀、热烈追逐,“雷锋迷”的群体遍布世界

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杰出人物纪念馆之一,自建馆以来已经接待了中外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长沙湖南雷锋纪念馆自1968年开馆以来,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1.5万多位外宾前来参观。其中,更不乏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20世纪60年代涌现的一个中国“英雄”“好人”,在半个多世纪过去后,仍吸引着世界的诸多目光。

2022年,来自俄罗斯、印度、马里、印度尼西亚、刚果(布)等多个国家的80人留学生团队在听完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的宣讲后,深受雷锋精神鼓舞,纷纷争相诵读《雷锋日记》。2004年6月23日,一位名叫布莱德·威廉姆斯的美国学生表示:“雷锋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英雄,也是世界所有向往美好生活人们心中的英雄。”一位来纪念馆参观的欧盟代表团代表曾经这样说:“这里所体现的毫不利己,关心他人,关心最贫困和最穷苦人的精神,对全人类都有指导意义。”

“感谢你们对一个中国好人如此怀念!” 2004年4月,德国人彼德参观抚顺雷锋纪念馆后在留言簿上写道。2012年3月1日,美国驻沈阳领事馆总领事谭森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道:“雷锋是一位楷模,雷锋精神鼓励着每个国家的人”。他在完成了对纪念馆的参观后动情地表示,“雷锋牺牲时虽然只有22岁,但他的影响非常广泛,在美国的西点军校都曾挂有雷锋的照片,这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雷锋精神及其所表达的价值观不但是中国的,也是美国的乃至是全世界的。我认为,各国人都应向他学习。”

“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的贡献是无限的。我很高兴有机会学习到雷锋的一生,我将永远记住这次参观,并尝试宣扬雷锋思想。”美国人玛丽·罗基尔2005年9月22日在参观抚顺雷锋纪念馆后留言道。英国人轶悟2004年3月16日留言说,“他的生命很短暂,但他无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朝日新闻》中国总局铃木晓参也有相似感慨,他于1999年3月23日写道:“雷锋是一位不平凡的人。”

多措并举、多方发力,“学雷锋”的足迹走出国门

雷锋精神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人类文明中的一朵绚丽奇葩,其影响、贡献和价值是永恒的。在各地区、各部门、各群体的努力下,让“学雷锋”的足迹开始走出国门,雷锋精神逐渐走向世界。

“雷锋”漂洋过海到西非。2004年3月,雷锋生前所在部队赴西非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出国前,他们就决心在维和过程中,把雷锋精神传播到非洲。出国前的半年时间里,他们积极组织力量翻译、印刷了中英文版的《雷锋故事》,制作了雷锋铜版像,扩印了200多幅反映雷锋生平事迹的图片和部分文字资料。2004年3月,雷锋团275名官兵,作为中国第一支工程兵维和分队来到饱经战乱的利比里亚。他们迅速在营区布置好了一个150多平方米的雷锋事迹展览馆,先后接待了600多名当地群众、政府官员及其他国家维和部队官兵前来参观。同时他们还利用执行修路、架桥的有利时机,向利比里亚19所大中小学宣讲雷锋故事、赠送《雷锋故事》和雷锋铜版像。

2004年6月19日,位于绥德鲁市中心供水站的两罐1000多公斤氯气发生了大量泄漏,周边的树木、杂草迅速枯黄,蚂蚁、青蛙、蜥蜴这样的小动物僵死一地,2000多名居民被迫离开他们的居所。而派驻利比里亚的维和部队中并没有防化部队,经过商讨,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请求中国工兵进行救援。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维和官兵组成的抢险队冒着还在不断泄漏的氯气,将罐体进行密封和捆绑,运送到郊区。任务圆满完成,当地群众纷纷到路旁欢送,他们高呼:“Chinese LeiFeng(中国的雷锋)”,挥手向中国抢险官兵致谢。

雷锋事迹展览馆的留言簿中,一位母亲在旁边用英文写了一段话:感谢叫“雷锋”的中国军人,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而我们也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湖南雷锋纪念馆找到了许多外国观众写下的留言,他们的留言汇成一句话:中国的雷锋,也是世界的雷锋。

雷锋与“一带一路”。2018年3月3日,抚顺市组织了“ 一带一路雷锋同行” 文化交流活动。这是一次加强与“ 一带一路” 国家经贸文化交流,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生动实践,更是走出国门宣讲雷锋故事、展示雷锋精神的有益尝试。本次交流活动在马来西亚通过展览、报告会等形式宣传雷锋事迹,传播雷锋文化,获得热情欢迎。

同年6月,馬来西亚20人的校长访问团到抚顺雷锋纪念馆、抚顺雷锋小学学习交流。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创建的“ 雷锋学堂属地联建” ,是中宣部确定的全国学雷锋示范基地。他们把遍布国内项目所在地的“ 雷锋学堂” ,扩展到“ 一带一路” 沿线的越南、纳米比亚等国,传播雷锋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捐资助学,深受当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中建三局北京公司“ 雷锋精神进工地” 活动品牌,也响应国家“ 一带一路” 战略,融入到柬埔寨、菲律宾等国海外工程建设,组建首支海外“ 工地雷锋班” ,在保障施工高质量完成的同时,开展志愿服务,为当地贫困居民发放生活物资、义务参与当地基础设施改建维修、环境整治等,受到了柬埔寨、菲律宾政府和当地居民的高度赞誉。

雷锋影响世界。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几十个国家用英文、法文、日文、朝鲜文、泰文等翻译出版的《雷锋日记》《雷锋诗文集》等达30余种。20世纪末,雷锋以纯朴微笑的“中国形象”入选“全球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张照片”;2012年,雷锋又以“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最多的士兵”荣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认证。2017年12月18日,在雷锋同志诞辰77周年到来之际,再次以“个人为题出版书籍数量最多的士兵”荣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认证。

杭州雷锋纪念馆馆长马水泉在前驻美国大使馆一秘田志芳的帮助下,先后三次自费到美国,两次进西点军校考察,亲自见证了西点军校招生简章上印有雷锋照片和汉语教研室曾悬挂过雷锋画像,并向西点军校赠送雷锋纪念章和雷锋书籍。他还把雷锋照片摆放在好莱坞热闹的场地,向观众讲述雷锋的故事。他还利用到德国参加世界农副产品展览会的机会,把大量雷锋照片、纪念章和书籍及各种宣传品赠送给外国友人,宣传雷锋精神。

雷锋生前所在团在20世纪70年代在老挝建立了第一个海外雷锋纪念馆,全面介绍雷锋的事迹,展现雷锋精神,三年多时间接待2万多人参观。2020年,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又派出100多名官兵远赴西非马里执行国际维和任务。其间,他们在异国他乡办起了雷锋精神展览馆,建立了雷锋服务队,向当地群众传播雷锋精神。2022年,军旅作家胡世宗学习雷锋新作《信念之子——雷锋》,用中文和英文同时出版发行。

知行合一、躬身实践,“洋雷锋”的故事接续谱写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被巨大的、广泛的、炽热的“雷锋磁场”所吸引,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洋雷锋”,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全新的雷锋故事,把雷锋精神带到五湖四海、四面八方,辐射到整个世界。

学雷锋从点滴做起。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无数“洋雷锋”以雷锋为偶像,让学雷锋融入日常、化作经常。2005年2月27日,一个由30多名外国人组成的“老外学雷锋”车队,在长春市重庆路恒客隆超市门前,免费邀请近百名购物后的市民坐上了由他们驾驶的私家车回家。据报道,这些外国人听说了中国雷锋的故事后,都对雷锋很崇拜,在中国快乐地当起了“义工”。

2007年3月9日,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个个头戴一顶写着“西湖社区青年志愿者”的小红帽,在湖南长沙西湖社区义务组织当地居民为贫困地区孩子捐献物资。而且,他们还定期去长沙市盲聋哑学校和湖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帮助残疾人进行听力和口语的恢复训练。

2009年,10名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喀麦隆等国家的外国人,正式加入了抚顺市志愿者的行列,成为辽宁第一支外籍志愿者团队……

德国人康明德还特意买了一本关于雷锋的书,感动之余用德文写了一篇文章向德国儿童介绍雷锋的事迹。他表示,雷锋做了很多好事,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走进外资企业的学雷锋群体。雷锋精神不仅被在华外国人学习和推崇,更有外资企业集体“学雷锋”,一时传为美谈。

日本独资的大连原田工业有限公司已经开展了超过20年的“学雷锋”活动。该公司的日方总经理表示,雷锋精神是世界上宝贵的财富,如果能把雷锋精神引入原田公司,无疑会改变员工的精神面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此,原田公司决定以建立“雷锋卡”制度的形式,奖励那些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助人为乐、思想道德品质优秀的员工。

新华社曾报道说,该公司青年女工魏莉从农村到外企工作后,勤奋努力,成为操作技术最好的女工能手之一。几年时间里她连续获得5枚“雷锋卡”,按规定,她被派往日本进修深造;公司司机周永新因救助车祸伤者而得到一枚“雷锋卡”,还有员工因主动在走廊渗水的花盆下放一个小盘也得到了“雷锋卡”……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把雷锋作为榜样让人学习很有必要。”在长沙当义工照料孤残儿童的英国人杰夫·希尔对雷锋精神深有感触。他用雷锋的一句话总结自己的行为:“这是我应该做的。”

学雷锋典型层出不穷。 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当无数的“微光”汇聚在一起,就是一束束照亮道德建设之路的闪耀光源。“洋雷锋”当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

2005年8月,33岁的雷夫·罗杰斯从美国西雅图来到中国。刚下飞机,因为名字中的“雷夫”,他被出租车司机随口喊成了“雷锋”。而当他得知雷锋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时,便产生了详细了解雷锋事迹的想法。2007年,罗杰斯想全面了解雷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同事建议他把《雷锋日记》翻译成英文。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罗杰斯在摸索中开始了《雷锋日记》的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英汉语境不能对接的情况时,他会向两位英语老师寻求帮助,请教他们如何在尽可能少地改動原文的基础上,最恰当地还原其内涵和神韵。

马丁,是一名来自喀麦隆的外教。2004年他来到中国,2005年选择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工作。在多年的生活和工作中,他时常在中国同事的口中听到雷锋的名字,并为雷锋故事而感动。因此,他还“收获”了一个中文名字——雷锋。在呼和浩特,马丁每年都会和单位同事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他们走进启智康复中心,看望和帮助那里的学生。除捐赠学习用品、衣物等,还认真编排节目,为那里的孩子唱歌、跳舞、表演节目。“每次去那里都能带给我快乐,我觉得做这样的事情很有意义。”马丁说。 除了参加单位的活动,他平时也经常参加志愿服务,并帮助身边的人。此外,他经常通过网络为伤病患者捐款,走在路上会帮助老人和儿童过马路,帮负重的人们拎东西。

还有来自加拿大的丹尼,不仅处处做好事,还把雷锋的符号纹在自己的胳膊上;来自意大利的甘浩望,义务为聋哑儿童授课;来自德国的康明德,义务为社区服务;来自德国的卢安克,在山区义务办学;来自尼日利亚的阿达姆,义务支教;美籍华人吴世珊,设有吴世珊服务热线……

在世界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雷锋精神体现着平凡者的真善美价值,具有人类追求美好的共性,永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不朽丰碑。

(作者李强系抚顺雷锋纪念馆原馆长,现任辽宁雷锋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韩锦伟是该学院兼职教师。责任编辑:仇学平)

猜你喜欢

雷锋纪念馆学雷锋雷锋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铁岭雷锋纪念馆
辽阳雷锋纪念馆
写给雷锋
学雷锋,他们一直在路上
学雷锋 知感恩
他们二十四年学雷锋
学雷锋好榜样
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