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惠金融视角下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缓解策略分析

2024-02-19谭茵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24年11期

【摘" 要】普惠金融旨在为各类经济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提供公平、可得的金融服务。论文在普惠金融框架下,深入分析小微企业信贷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提出了以优化信贷准入机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监控企业经营状况为核心的风险缓解策略,旨在有效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推动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普惠金融背景;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33;F830"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673-1069(2024)11-0161-03

1 引言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1]。小微企业作为重要的科技创新力量,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现有数据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在企业总体数量中的占比达到了92%左右,吸纳的就业人数超过80%,在稳定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中以小微企业居多。小微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并推动新技术进入应用阶段,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下,金融机构更愿意放贷给中大型企业而不愿意放贷给小微企业。这是因为小微企业没有优质的抵押品和强大的信用背书,所以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放贷审批极其严格,放贷额度较小。因此,在传统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不均衡的情况下,普惠金融应运而生。普惠金融发展打破了企业规模和抵押品对企业融资约束,拓宽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边界,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享受到了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的不足。

2 普惠金融下小微企业信贷现状

随着国家政策引导和金融监管部门持续推动,国有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的信贷投放逐年上升。根据近年来的财务报告数据,五大国有银行普惠金融贷款的年均增速显著高于一般信贷增速,尤其在小微企业信贷规模上,普惠金融贷款增速超过20%,部分银行达到30%以上。国有银行正依托普惠金融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逐步构建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体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国有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逐年降低。2023年平均利率较2022年下降约0.5个百分点,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资金压力。国有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方面不断创新,通过推动业务流程数字化,不仅降低了信贷业务的运营成本,还有效提高了审批效率。然而,尽管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但受限于小微企业的经营波动性及资金周转特点,国有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依然面临较大压力。近2年数据显示,国有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相较其他贷款类别偏高,信贷损失准备金覆盖率也保持较高水平,反映出普惠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依然不可忽视。

3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识别

3.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小微企业的违约概率较高、还款能力波动性强、信息不对称程度高等特点。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财务透明度低、信用评级体系不健全、财务报表不规范的问题,使得商业银行在信贷评估和风险识别过程中面临较大挑战[2]。由于小微企业的财务数据不完整,且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信用记录,国有银行在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时,无法有效获取可靠的数据支撑,导致传统信用评分模型难以准确反映其真实信用状况。此外,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波动性,受行业周期、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影响显著,其经营收入和现金流稳定性较低,这也增大了其违约风险。

2022年建设银行的小微贷款余额达到23 500亿元,同比增长25.49%;工商银行的贷款余额为15 503.16亿元,增速更是高达41.10%(见表1)。这种快速扩张的信贷规模,虽然能够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但也会带来潜在的信用风险累积。

工商银行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从2021年的1.42%下降至2023年的1.36%;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1.43%下降至1.33%;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也均显示出类似的下降趋势(见图1)。这表明各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反映了国内经济环境和企业运营情况的逐步改善。尽管不良贷款率整体下降,但仍需警惕潜在的信用风险积累。

3.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影响小微企业偿债能力的潜在风险。小微企业普遍存在抗市场波动能力较弱、经营模式不稳定的特点,其收入和利润受市场需求、行业竞争、政策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3]。特别是在经济周期波动较明显的情况下,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和价格波动可能直接导致小微企业的现金流不稳定,从而影响其按时偿还贷款的能力。这种市场敏感性,使得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市场风险相对较高。

行业不良贷款率在2021年至2023年有所下降,从2021年的1.73%下降至2022年的1.71%,在2023年继续下降至1.59%;行业逾期贷款率从2021年的1.5%下降至2022年的1.47%,但在2023年攀升至1.56%(见图2)。这一变化趋势与国内经济环境的波动密切相关。

2021年至2022年,我国经济逐步复苏,特别是制造业和出口行业表现突出。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政策,如减税降费、贷款贴息、再贷款政策等,助力企业改善经营状况。企业整体偿债能力增强,不良贷款率和逾期贷款率均有所下降。2023年,受全球经济放缓影响,出口企业利润下滑,企业流动性承压,部分企业面临短期还款困难。银行继续强化不良贷款的管理,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但逾期贷款率上升,反映出企业的短期还款能力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若经济环境未显著改善,逾期贷款可能进一步转化为不良贷款。

金融机构在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中,需关注市场风险的动态变化,尤其是逾期贷款率的变化,并将其作为前瞻性风险管理的参考指标,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市场风险。

3.3 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小微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决策失误、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因素导致的风险。小微企业普遍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管理水平较低、财务不透明等问题,导致其经营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决策变化的影响。

2021年小微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80.38%,到2022年下降至70.75%,而在2023年又上升至74.73%(见图3)。这表明小微企业在债务融资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会加剧小微企业的财务杠杆效应,一旦市场或行业出现不利变化,企业很可能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导致经营风险上升。

营业利润率反映了企业在扣除成本后的盈利水平。较低的营业利润率意味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利润空间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4]。小微企业的营业利润率在2021年为6.2%,2022年下降至2.9%,而2023年大幅回升至4.7%。2022年的营业利润率下降,可能是由于疫情影响、市场需求不足或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小微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盈利能力减弱。这意味着小微企业在应对市场波动时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2023年营业利润率的回升得益于市场恢复,但整体利润率的较大波动性仍表明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果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4 缓解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策略

针对上述小微企业面临的各类信贷风险,可从以下方面制定缓解策略。

4.1 优化信贷准入机制,规避企业信用风险

信贷准入机制作为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第一道关口,其核心在于构建科学、全面的准入评估标准,以准确识别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针对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财务信息不透明、信用记录缺失、经营稳定性差等问题,信贷准入机制的优化应着眼于多维度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引入非传统数据,构建动态信用模型来增强信贷审核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首先,可以在信用评估中融入大数据分析,运用小微企业的交易流水、纳税记录、供应链数据等非财务数据来补充传统信用评估的不足,提升对小微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还原能力。其次,建立以风险定价为核心的差异化信贷准入标准,根据小微企业所属行业、经营年限、地域等因素,设置不同的信用准入门槛和风控标准,以降低高风险企业进入信贷体系的可能性[5]。对于风险较高的行业,应适当提高信贷准入门槛,有效隔离系统性风险。最后,为进一步增强信贷准入机制的精细化程度,可以借鉴金融科技的应用,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引入信贷审核流程,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智能评分模型,提高风险识别的精度和审核效率。在信贷准入过程中,商业银行还应建立完善的信贷评估流程,加强信用评估人员的培训,提升其对小微企业经营特征和行业趋势的判断能力,实现信用评估的专业化和精细化。

4.2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减少市场波动影响

市场风险的主要来源包括利率波动、汇率变动和行业景气度下降等,这些外部环境变化往往超出小微企业的承受范围。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基于数据驱动的动态分析,构建多维度的市场风险预警体系。

应引入宏观经济变量和行业波动指标,利用大数据分析建立动态风险监测模型[6],实时采集并分析影响市场稳定的核心变量,包括但不限于GDP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国际市场价格指数等关键数据。其次,结合金融科技手段构建智能化预警平台,对市场波动进行趋势预测,提前感知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为应对突发性市场冲击,金融机构需设立行业风险容忍阈值,明确信贷集中度管理标准,防止特定行业过度信贷暴露。同时,设计风险缓冲工具,如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协助小微企业对冲市场波动带来的潜在损失。金融机构还可以加强与监管部门、企业客户的信息交互,构建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风险预警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4.3 监控企业经营状况,提前干预经营问题

在普惠金融背景下,金融机构实时监控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提前干预潜在问题,是降低经营风险、维护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策略。金融机构可以依托金融科技手段,建立动态监控与干预机制,构建以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状况监控体系,实时获取企业的资金流动、销售收入、库存水平和负债率等关键指标,构建企业经营健康指数模型,精准评估企业的经营稳定性。

金融机构应强化贷后管理机制,建设智能化管理系统,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流向和使用效率进行全程跟踪,确保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活动,降低因资金挪用导致的信用风险。此外,还应与税务、工商等多方数据平台合作,整合税务申报、生产经营许可和行业统计数据,形成更全面的经营动态监测能力,快速识别潜在风险企业。对于监控中发现的高风险企业,金融机构应及时采取差异化的干预措施,如调整还款周期、提供咨询服务、协助优化财务结构等,利用灵活的信贷政策缓解企业的经营压力。在特定行业或区域出现系统性风险时,金融机构还需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动态调整信贷投放策略,避免在高风险领域形成过度信贷暴露。

5 结语

在普惠金融背景下,有效管理和控制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可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和推动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金融机构可以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有效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提升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与财务健康性。未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进一步提升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使得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更加高效和精准。在不断完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金融机构能够实现资产质量的稳健增长,又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小微企业健康成长,为经济社会的包容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蔡骅.Z银行S分行小微企业普惠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24.

【2】罗文飞.工商银行G分行普惠金融线上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兰州财经大学,2024.

【3】张圆.J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4.

【4】黄光远.商业银行小微企业授信信用风险研究?——以H银行西安分行为例[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3.

【5】王礼祎.普惠金融背景下NY银行N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23.

【6】钱黄.数字普惠金融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与策略研究——以浙江省地区为例[J].全国流通经济,2023(10):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