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3”模式推动义乌物流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2024-02-19陈佳梦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新质义乌生产力

【摘" 要】论文提出,义乌的物流行业存在专业人才短缺、企业转型滞缓、服务意识落后等问题,制约了物流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1+2+3”模式明确科技创新的唯一核心地位,构建智慧物流与供应链协同两个战略支撑,探索以人才、产业、市场力量为导向的3条关键路径,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强化国内外物流辐射,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义乌;物流;高质量发展;“1+2+3”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9.27"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673-1069(2024)11-0128-03

1 引言

义乌作为世界小商品贸易中心、“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与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唯一一个县级国家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关键地位。义乌物流网络覆盖全国主要城市且延伸至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便捷高效串联国内外商家,降低贸易成本、提升效率,为全球商业贸易注入动力。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融合高科技,变革生产方式的先进力量。物流新质生产力则是新质生产力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有效推动物流行业实现生产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1]。因此,深入剖析义乌物流行业发展现状,持续探索物流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实践路径,对于提升义乌物流的整体效能、增强其在全球物流市场的竞争力以及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繁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义乌物流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义乌物流行业在劳动者素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3个基本生产要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掣肘了物流行业的高效运转与创新发展,对物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提升构成了重大阻碍。

2.1 素质低下,专业人才短缺

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优化物流服务、创新运营模式的核心动力。义乌的物流企业以劳动密集型模式为主,缺乏提升劳动者素质的内在机制。一方面,低素质劳动者缺乏对新兴设备的操作能力,无法有效利用新技术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严重影响了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进程;另一方面,具有物流规划、供应链管理等知识的专业人才短缺,使得企业在战略规划和运营管理方面难以实现精细化和科学化,导致企业整体竞争力不足,限制了其在物流行业高端市场的发展。

2.2 设施老化,企业转型滞缓

高质量的劳动资料是提升物流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要素。以中小型为主的义乌物流企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各自为战的经营格局。一方面,企业间缺乏资源整合与统筹协调的能力,未能形成有效的企业合力,企业仍以老化的设备设施为基础开展工作,导致信息流通不畅、资源配置失衡以及业务衔接脱节等问题使得整体运营效率长期徘徊于较低水平,难以实现实质性的提升。另一方面,过于关注自身成本导致企业忽视了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机遇,智能化技术应用的不足限制了物流流程的自动化。诸多环节仍依赖人工操作,效率低下且易出现人为差错,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丧失优势,运营成本不降反升,陷入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

2.3 模式固化,服务意识落后

多样化的劳动对象是拓展物流业务、催生服务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随着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在义乌崛起,物流需求性质从传统货物运输向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但是大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根本变化的发生。一方面,企业沿袭传统的标准化流程,缺乏灵活的应对机制,无法满足客户对于精准性、时效性和高质量的严格要求。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及时整合资源开发相应的增值服务,在服务体系构建方面未能与时俱进。服务内容仅局限于基本的货物位移,缺乏与金融机构、海关等外部主体的协同合作创新,难以提供如供应链金融、一站式清关解决方案等多元化服务,从而错失在新兴业态下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拓展利润空间的宝贵机遇。

3 “1+2+3”模式推动义乌物流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针对上述3个方面的问题,义乌要紧密结合自身作为世界小商品贸易中心的独特地位与庞大物流需求的实际情况,通过“1+2+3”模式全面推动义乌物流新质生产力迈向新高度。

3.1 明确核心理念,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坚持科技创新在义乌物流高质量发展中的唯“1”核心地位是催生新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第一,借助新技术培训和应用智能化工具,助力劳动者素质的提升。通过提供虚拟环境,帮助物流从业人员熟悉设备功能与操作流程,提高专业技能;构建在线学习与知识共享平台,弥补企业专业人才不足带来的短板,提升整体竞争力。

第二,利用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替代传统设施,推动劳动资料的更新。设备更新从根本上优化了物流作业流程,减少了人力投入与作业时间,为物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速度与成本优势。技术升级促进了物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与整合,引发了整个物流行业的深刻变革,重塑了物流市场的竞争格局。

第三,借助科技完成精准预测和快速响应物流需求,实现劳动对象的革新。精准预测重塑服务导向,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历史物流数据等进行深度挖掘与建模分析,提前布局和优化物流资源,将传统的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式、个性化服务。快速响应构建敏捷体系,提升物流过程的智能感知与数据传输能力,实现物流信息的全程可视化。

3.2 构建战略支撑,强化物流竞争内核

依托智慧物流和供应链协同“2”个战略支撑是变革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摆脱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关键突破口。

智慧物流,以新技术驱动效率进阶。在义乌中小型物流企业深陷各自为战困境的背景下,智慧物流能够以数字化技术打破统筹协调乏力、企业合力缺失的僵局,促进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构建起协同合作的物流生态。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精准规划资源配置与运输路径,实现物流流程的智能自动化,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鼓励物流企业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业务创新,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和商业模式,重塑义乌物流企业的竞争优势。

供应链协同,以新流程整合多元资源。面对需求多样但服务水平欠佳的状况,供应链协同成为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增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通过深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义乌物流企业能够共同探索并实施更为高效、先进的供应链流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推动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物流等创新业务的发展,不仅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更为便捷、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与物流支持,还将进一步增强供应链的韧性与抗风险能力,确保供应链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稳定运行。

3.3 探索关键路径,加快高质发展步伐

探索人才、产业与市场“3”大关键路径是激发创新发展动能、激活新质生产力提升引擎的重要举措。

3.3.1 人才力量驱动,重塑物流新生态

高端人力资本代表着知识、技能、创新思维以及丰富经验的高度汇聚,而以此为核心的新型综合竞争优势已然成为决定各类企业、产业乃至地区能否在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一,加强人才梯度培养是构建新型综合竞争优势的基础。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精准对接物流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与行业前沿动态,协同企业共同打造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多阶段协同,为行业输出多层次人才,助力形成新型优势[3]。第二,引导人力资源有序流动,有助于优化人才配置,促进人才在不同岗位、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从而推动物流行业内部生态的优化与升级。大型物流企业往往在国际物流运输、大型仓储管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与成熟的运作模式,而中小型物流企业则可能在本地配送、特色商品物流服务等细分领域独具优势。通过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打破企业间的人才信息壁垒,可使人才依据自身的专业特长、职业规划以及兴趣爱好,更为便捷地在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间流动。第三,人才激励机制的创新是激发人才活力与创造力的重要保障。义乌当地政府与企业应联合设立多元化的激励奖项,提供丰富的职业晋升机会与个人发展空间,鼓励企业以人才为核心打造创新工作室或项目攻坚团队,赋予其充分的自主权与资源调配权,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创新性物流项目的研发与实践当中。

3.3.2 产业力量引领,共筑绿色新未来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强调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以及各产业间的协同融合,为义乌物流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多维度的助力。第一,秉持自主创新的核心战略导向。全力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深耕智能分拣技术、物流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前沿领域,降低外部技术制约风险,同时,贯彻精细分工的专业运作理念,精准划分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职能,凭借精湛专业技能与标准作业规范的高效协作,为义乌物流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创新动能并筑牢成长根基。第二,贯彻产业协同与整合构建理念。精准划分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职能,深度整合货代、仓储、运输、配送等多元业态,搭建全链条信息互联互通平台,强化各业态资源共享与业务联动,为义乌物流行业发展筑牢成长根基。第三,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遵循自然友好的产业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广新能源车辆应用、优化物流园区能源管理系统、采用绿色可回收包装材料,从运输工具、设施设备到包装环节全面践行绿色理念,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新增长点,提升义乌物流的长期竞争力与社会形象。

3.3.3 市场力量融合,拓宽全球新视野

对于义乌的物流行业而言,以深度国际合作为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已然成为推动各领域实现跨越性突破与可持续成长的关键要素,它意味着要全方位、多层次地与世界各国的物流体系相衔接。第一,踊跃投身国际物流市场竞争合作是拓宽发展空间的基础。通过主动参与国际物流项目招投标、建立海外物流服务据点等方式,义乌物流企业能够快速积累国际业务经验,深度融入全球物流供应链,为自身规模扩张与影响力提升开辟广阔道路。第二,着力推进与国际物流企业的交流是汲取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关键。积极开展国际物流研讨会、联合培训项目等活动,促进国内外企业在运营模式、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深度交流,从而推动义乌物流行业整体的跨越式提升与现代化转型。第三,积极参与国际物流标准制定是掌控行业话语权的核心。义乌物流企业凭借丰富的小商品物流实践经验,联合科研机构与行业协会,深入研究国际物流标准体系。在货物包装、运输安全、信息交互等关键领域提出创新性的标准提案,争取在国际物流标准化组织中占据一席之地,使义乌物流的特色与优势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彰显,保障自身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独特地位与长远发展利益[4]。

4 “1+2+3”模式推动义乌物流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

4.1 整合资源与创新驱动,重塑物流产业竞争力

第一,整合物流硬件资源,协同信息软件资源。统筹规划物流园区、仓储设施、运输工具等实体资产的布局与调配,合理规划物流园区功能分区,能够提高土地与设施利用率。着重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融合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等功能模块,有利于实现物流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与分析。

第二,驱动创新多维融合,引领产业升级发展。持续探索新兴技术在物流溯源、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应用,全面提升物流运作的智能化水平。引入数字化管理工具,激励员工积极创新与提升工作效能。探索共享物流模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创新,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融资、保险等一站式金融服务,拓展盈利渠道,从根本上重塑义乌物流产业在全球物流市场中的竞争格局,引领行业发展新潮流。

4.2 强化协同与区域辐射,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第一,深度协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2+3”模式打破了义乌物流与本地制造业、商贸业之间的壁垒。物流企业依据制造业的生产计划与供应链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原材料配送和成品仓储运输服务,助力制造业实现准时化生产与精益化管理,提升产品产出效率与质量稳定性,形成了以物流为纽带的高效产业集群,增强了区域整体经济实力与抗风险能力。

第二,区域辐射助经济地位稳步提升。依托“1+2+3”模式构建的强大物流体系,义乌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他国际区域的合作网络。通过与国际物流巨头开展战略合作,共享资源与技术,提升义乌物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时,带动相关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配套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区域辐射效应,为义乌乃至整个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4.3 促进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物流生态

第一,强化资源整合与风险防控,保障经济稳定运行。通过整合物流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迅速调整物流方案,确保货物的持续流通,进而保障地区经济的平稳运行,稳定企业生产与销售节奏。大型物流企业带动中小物流企业共同成长,通过技术共享、业务合作等 方式,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第二,推动绿色创新与协同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鼓励物流企业采用新能源运输工具,减少碳排放与空气污染。优化物流包装材料与方式,减轻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压

力。借助大数据与智能算法优化运输路线规划,避免运输过程中的迂回与空载现象,实现物流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进。

【参考文献】

【1】张夏恒,马妍.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困境与路径[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115-122.

【2】刘伟华,兰蕊.产业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共同赋能物流业降本增效[J].中国流通经济,2024,38(7):25-35.

【3】汤伟.新质生产力赋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路径[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24,40(3):31-37.

【4】张夏恒,马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科学性及着力点[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4):118-130.

猜你喜欢

新质义乌生产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4个着力点
新华社评论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下车镇赴义乌招商引资
义乌展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为义乌试点聘任公务员制叫好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